正文 第一章 東方文明的諸種命運(1)(2 / 3)

據埃及自己的編年史家馬涅托的記載,從美尼斯創立第一王朝起到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的征服,古埃及三千年的曆史共有二十六個王朝。埃及文明最繁榮的時候是古王國時期,包括第三至第六王朝,時間約在公元前2680-2181年。古代埃及曆史上的一些重要的文明成就大部分都是這一時期創立的。

古王國時期的埃及是一個中央權力高度集中的國家,可以視為東方專製主義的典型代表。

在經濟上,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名義上都屬於法老。法老私人控製著一大批肥田沃土,派官吏直接經營,稱為“王莊”。為了維護龐大的官僚體製,法老還將相當大數量的土地賞賜給王公大臣,作為俸祿。同時經常給神廟賞賜土地,以獲得祭司階層對王權的支持。此外,國內的大部分土地歸農民占有。但農民對土地隻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他們必須向法老政府繳納租稅並為國家服各種勞役。

在政治上,法老是中央集權國家的君主,享有絕對權力。他的意誌就是法律。所以埃及曆史上有這樣一種極不正常的曆史現象,即沒有正式的法典。從現存的文獻中,人們可以發現有對法老的頌詞,有法老對臣下的訓詞,也有臣下的簡短傳記,卻不見有一部法律類的文獻。因為在這裏,法老的意誌決定一切,而無需法律的條文。法老之下沒有宰相。宰相的職責是輔助法老統領中央各部門,有時也代理法老處理政務。中央各部門的官吏和地方行政長官,一般由法老任免,同時均對法老負責。各級官吏不管地位多高,權力多大,在法老麵前都隻能是奴仆,朝見法老要葡伏出入,吻法老腳前的塵土,一有過失,還常常遭挨法老的廷杖。當時的高級官員如果一輩子沒有挨過法老的廷杖,往往被當作自豪的事情,死後並把它刻在墓銘誌上,以為家族的榮耀。

以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相配套的是君權神授論。法老活著的時候被當作神來崇拜,有時稱作“拉神之子”,有時又被當作神本身,稱作“偉大的神”或“善良的神”。在古埃及的神話傳說裏,法老是由太陽神拉和俗世女子之間通過一種超自然的婚媾而降生的。為加強法老的威嚴,法老有時候又被神化為一種半人半獸式的巨獸,如斯芬克斯。

在軍事上,法老是全國最高的軍事統帥,親自帶兵外征內討。軍官的任免、兵力的動員、戰和的決斷等大權都操之於法老手裏。戰爭結束後,法老又根據將士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論功行賞。埃及與地中海東岸雖有西奈半島相隔,但卻時常興兵攻掠巴勒斯坦、敘利亞一帶。將士們把在戰場上的效命看作是對法老的效忠,因而對戰爭結束後法老的賞賜特別重視。而法老的賞賜所象征的意義也不僅僅是對將士們作戰英勇的嘉獎,而是對他們效忠王權的一種鼓勵。

最能夠體現埃及人的價值觀念、政治態度和法老專製主義權力的是金字塔。埃及人自古以來就有靈魂不死的觀念。他們將人的一生比作太陽一天的運行過程。太陽東升西沉,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因而他們把自己的陵墓紛紛建在尼羅河的西岸,意味著生命的終結隻是暫時的,就象太陽西沒一樣。在埃及人看來,死亡隻是到另一世界生活的繼續,所以他們沒有對死亡的恐懼,而且格外重視死亡,其表現為製幹屍、修墳墓之風盛行。他們用鹽水、香料、膏油、麻布等物把屍體泡製成“木乃伊”,然後置於不透風的墓中,經久而不腐爛。至今在尼羅河的西岸,還聳立著大大小小的金字塔,星羅棋布,十分壯觀。其中規模最大、建築技術最為精巧的是第四王朝法老齊奧普斯的金字塔。這座金字塔高達146.5米,塔基每邊寬230米,需平均2.5噸重的大石頭230萬塊。據記載,全部建造工程需十萬人三十年才告完成。金字塔不僅外觀雄偉,巍峨異常,而且內部結構複雜,並飾以雕刻、繪畫等藝術作品,猶如一座巨大的地下宮殿。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湛,至今尚為建築家們歎為觀止。

金字塔的修建既是埃及專製主義政治的直接產物,又充分體現了埃及專製主義文化的顯著特征。其一,它是埃及法老至上的政治權力和殘暴的高壓統治的見證。從金字塔上麵,人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古代埃及人民非凡的智慧和勤勞的美德,更多的應該是法老專製統治的殘暴和無數勞動大眾在專製政治統治下的悲苦。從這層意義上說,金字塔既是埃及人民的驕傲,又是人類文明史上不甚光彩的斑點。其二,金字塔充分反映了在專製主義政治的統治下人們對生活的變態追求。對生與死的態度,實則是一個價值問題,也是一個深層次的文化問題。從以往人類發展史上,隻要我們細加分析,就可看出這樣一種帶規律性的曆史現象。在民主政治的國家,人們熱愛的是對生的追求和對生的眷戀,而不是對死的重視。而在專製政治的國家裏,情況則恰好相反。人們對生活極其淡漠,對死亡卻格外重視。希臘人生活在民主政治中,他們對來世看得很淡,對生活卻極其重視。他們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為著同一個目的,即把生活安排得更為合理化和更為藝術化,追求的是人生的享受和快樂。古代埃及人從現實社會裏很難尋求到人生的價值,隻有把希望寄托於來世,因而特別重視死亡,重視屍體的處理和陵墓的修建。

古王國以後,埃及曆史又經過了近兩千多年的曆史,曆經中王國、新王國和後期王國三大時期。但是在這近兩千年的時間裏,埃及人並沒有多少文明的建樹,基本上還是古王國時期的老一套。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揮師東征。第三年,進軍埃及,打敗了波斯駐軍。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病亡,由他所建立的帝國隨即分裂為幾個獨立的王國,其中三個最大的是馬其頓·希臘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國。托勒密王國以埃及為主體,加上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南敘利亞、小亞細亞的西南部、色雷斯和赫勒斯滂沿岸地區,以及愛琴海諸島,建都亞曆山大裏亞。

托勒密王國的文明是古代的埃及文明和新興的希臘文明撞擊和融彙的產物。它既保有古代埃及文明的傳統,又將優秀的希臘文明吸收進來。一方麵,托勒密王國的政治製度大體上繼承了埃及法老的傳統,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製。國王是最高的統治者,總攬全國的行政權、司法權、軍事權和財政權。國王以神自居,他的意旨就是法律。官吏名曰國家的公職人員,實則為國王的奴仆,唯國王之命是聽。另一方麵,由於希臘文明的傳人,埃及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事業獲得了突破性的發展。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水平遠遠超過了前代。手工業產品,重要的有亞麻、毛紡織品、珠寶、金銀飾品、玻璃、紙草、皮革製品等,其中許多產品在當時的地中海世界和西亞、北非享有盛譽。商業活動不再局限於北非和巴勒斯坦一帶,而是伸展到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以至黑海南岸。首都亞曆山大裏亞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國際港口,商船雲集,貿易興旺。從這裏輸出的有糧食、紡織品、紙草、玻璃等物品,輸入的有中國的絲綢、印度的象牙、珍珠、香料和阿拉伯的寶石等。

如果說公元前五世紀地中海的文化中心是希臘的雅典,那麼一百多年後,埃及的首都亞曆山大裏亞城則明顯地取代了雅典昔日的位置。亞曆山大裏亞是當時地中海世界最大的城市,市區麵積是雅典的三倍以上,居民除埃及人和希臘人外,還有波斯人、敘利亞人、猶太人、阿拉伯人等,總人數達七十多萬。市區既建有埃及式的神廟、宮殿,又修築起具有古代西方文化特征的劇場、廣場、體育場、會議廳和其他文化場所。這裏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學術中心,圖書館有各種書籍的手抄本七十多萬卷,幾乎包括了所有古代希臘人的著作和一部分東方的典籍。博物館設有文學、數學、天文和醫學四個部門。當時地中海世界的著名學者和藝術家幾乎都在這裏從事過他們的學術研究和藝術創作。

然而,托勒密王國在政治上依循著古代埃及的專製主義政體,致使它在文化結構方麵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它有類似於希臘古典時代的文化成就,但卻缺乏城邦政治下的社會環境和文化精神。如此決定著托勒密王國的繁榮隻能是一種畸型的繁榮,其命運也隻能是短暫的。所以三百年後終擋不住羅馬人的金戈鐵馬,最後落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至此,古代埃及三千年的文明也就翻完了它最後的一頁。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的文明發源於印度河流域,從本世紀的考古發掘材料看,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後半期,這裏就有了一種相當先進的哈拉巴文明。

哈拉巴文明繁榮了五六百年之久,公元前十八世紀開始衰落。衰落的原因現在不明。①(①關於哈拉巴文化衰落的原因,本世紀學術界提出種種假說。)大約從公元前十四世紀開始,印度又產生了一種新的文明,即雅利安人所建立的文明。我們今天所謂的古代印度文明,主要也就是指的這種文明。

雅利安人的故鄉原在中亞或高加索一帶,公元前兩千年代前期開始從印度的西北方入侵到南亞次大陸。他們在這裏,就象三千年後西方人入侵美洲印第安人那樣,搶占土地,掠奪財富,把土著居民淪為奴隸。經過長期的戰爭,雅利安人於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開始由原始部落階段過渡到文明社會,並建立起大大小小的城市國家。據記載,公元前六世紀,在恒河與印度河流域有城市國家二十個左右,其中稍大的國家有十六個。從此開始了印度曆史上的列國時代。

列國時代的印度,專製主義政治尚處在萌芽階段,原始社會末期的民主因素尚有很大的影響。譬如十六個大國中,跋祇和末其中最為流行的一種是外族入侵說。因為從摩亨佐·達羅遺址的廢墟裏,可以明顯地看出遭到人為破壞的痕跡。羅就是兩個貴族共和製的國家。佛教文獻《長阿含經》記載:跋祗國的貴族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所謂“正事”,也就是政事。即是說,長老議事會之類的民主機構在國家政治生活裏仍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與民主製因素相聯係的是,列國時代的印度出現了意識形態領域的百家爭鳴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