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城市之巔

張捷 劉建平 張丹萍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最高的標誌性的建築。代表著城市的氣魄,也展示著城市的欲望。在城市之巔,看得見未來。

——北京——

等待超越

京廣中心現在還是北京最高的摩天大廈。

關於京廣中心,比較有趣的一段話出自一位北京市領導。1990年,北京舉辦亞運會,當時負責亞運會工程的北京市副市長張百發說:“如果不能按期完成所有亞運會工程,我就從中國最高的大樓——京廣中心頂上跳下去!”不出幾年,如果還有人要套用這個句式,很可能會變成:“如果×××,我就從財富中心頂上跳下去!”“如果×××,我就從國貿大廈頂上跳下去!”“如果×××,我就從中央電視台頂上跳下去!”不管從哪個樓跳,對於52層209米高的京廣中心來說,它早已失去了“中國之巔”的名號,而失去“北京之巔”這個名號看來也是命定的。

不過無論如何,那些即將在媒體轟炸中誕生的新樓多少帶些功利而浮躁的氣息。一種單純的昂揚與蓬勃,似乎隻屬於京廣。

80年代初,中國最活躍的地區是珠三角。怎樣讓廣東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向北方地區輻射?廣東和北京的領導有了這個想法:通過一個很前瞻的建築讓人們看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好處。1984年這個想法開始落實,用來自廣東和香港的資金,在北京建造一個中國第一高樓——京廣中心。

作為改革開放標誌出現的京廣中心,從設計到施工,即使以現在的標準來看也堪稱精致。

京廣建在北京朝陽區,象征光明前景,扇形的主立麵朝向東南,麵向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其餘三麵呈梯形,象征牢固根基。日本設計師很用心,他們在這個新時代地標中表現了對古老中國的尊重。裙房牆麵用大理石鑲紅條,頂部用金琉璃瓦,暗喻故宮的紅牆金瓦。塔樓幕牆線條簡潔挺拔,典型的80年代現代派建築,卻分三段,借天壇三層重簷之意。

那時北京還沒有什麼太像樣的建築,日新月異的城市性格卻已在醞釀。京廣設計的時候要超西苑飯店,施工的時候卻要超國際大廈——這座大樓幾乎與它同期建設,北京市民給國際大廈起的外號是“巧克力大廈”。當然,這種親切的關注現在已很難得了。

開業的時候,正是1990年亞運會期間。張百發副市長先借京廣立了那段著名的軍令狀。很多熱情的市民擁了過來要求登頂參觀。這似乎是北京人的傳統,據說二十幾層北京飯店也曾被如此關注,機關單位輪流發參觀票——有張票參觀北京飯店,是了不起的榮耀。不過世易時移,請了國外物業公司的京廣中心已經是市場經濟的思維了,登頂要求大多被婉拒,理由是:這會影響業主的正常生活。

八一跳傘隊的一名隊員也找到京廣,他想完成退役前的最後一跳:從京廣中心跳到對麵的團結湖公園,也被拒絕了。京廣中心要考慮風險:要是跳下去發生危險怎麼辦?飄過三環路的時候,引起司機仰頭觀看發生車禍怎麼辦?後來京廣中心加強了警衛,防止他偷偷溜進來。

一些涉及京廣中心的笑話開始在北京民間流傳。一位北京記者回憶,當時他們高中同學的聚會就選在京廣,沒有一個地方的粵菜比京廣更正宗了,當然也昂貴。席間有人講了這樣一個笑話:“農民進城,看見京廣,很震驚,家鄉可沒有這麼高的樓啊!多少層?數數看。”正數的時候,一個聯防隊員過來了,說,數樓要收費,一層一塊,數到多少層了?農民答:24層。收了24元,聯防隊員走了。農民暗笑:他真傻,其實俺都數到48層了。笑話有點冷,不過卻簡練地反映時代:走進發達城市的淳樸而狡黠的農民被不合理地刻薄。

一直到1996年以前,京廣中心的寫字樓和公寓租金都是北京之最。

租用這裏的寫字樓的都是一流大公司。比如可口可樂、空中客車、奔馳。而租用公寓的是一流公司的老板或者駐京首代。“尊貴之選,北京之巔”的公寓租金,最便宜的一間也在2400美金以上。但是一直供不應求,而年三十晚上一定會來查看有沒有人違規放鞭炮。

看北京,京廣中心有著絕佳的角度。在這座樓上,可以看到北京五個焰火點:天安門、工人體育場、天壇、石景山、中關村。而每年冬天,記者們都會跟市領導到京廣樓上,檢查還有沒有煙囪在冒黑煙。

2002年冬天的一個上午,京廣中心的“元老”、現為市場推廣部經理的李琦明站在京廣頂層,指點著這個城市的變化,不時為這個城市的瞬息萬變慨歎——那條路已經通車了!那座樓蓋那麼高了!

北部。過去視野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機場,當然在空氣不那麼透明的北京,這樣的日子也不多。現在則是完全看不到了,起了很多公寓樓,擋了視線。

東北。北京青年報的大樓清晰可見。2001年申奧成功,一早,這座大樓就很誇張地被從頭到腳的大條幅罩住了。旁邊是團結湖公園。這些年北京像個大工地,春天刮風,總能清晰地看見灰塵從工地一路飄搖,落在團結湖的水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