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課本循環的使用已是有百年曆史的傳統。

一、法國沒有“課本費”

對法國的家長來說,“課本費”是一個陌生的概念。每年開學,家長們可能需要交的費用隻有一種——午餐費。至於課本,法國的小學生和初中生都從學校圖書館免費借用,使用期是一個學期。借出的時候,圖書館的老師會提醒學生愛護課本,不要在上麵做筆記。到了學期末還書的時候,絕大部分課本都是“完璧歸趙”。除了表麵看著有點舊,裏麵都是幹幹淨淨的。因此,法國一本教材的壽命是三到八年,而法國教材修訂或者改革的周期是五到十年。進入高中,義務教育階段雖然結束,但是很多高中生仍然可以從圖書館借到課本。至於那些學校圖書館沒有提供的課本,學生們也不必買,因為很多老師的教學內容來源廣泛,他們會在上課前向學生分發相關內容的複印件。

二、教學方法成就了“課本循環”

法國雖然有全國通用的教學大綱或指南,有統一的課本,但老師們自由發揮的空間仍然很大。通過法國學生可以了解到,老師在授課時有很高的自由度。拿著同一本教材,有的老師從第一頁開始講,有的老師則從中間某一篇開始講。另外,法國的課本通常不會為老師提供例子去解釋某個知識點,而是讓老師自行選擇。

例如在講解“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時候,有的老師會在課上帶領學生閱讀一篇短篇小說,有的老師則會給學生們列一個書單,讓他們自行閱讀,兩周以後學生們讀完了各自的小說再開始討論什麼是“小說”。這就意味著法國的教材更多體現的是啟發性而不是知識性。

法國的教材一般指引一個方向,引導學生自己去比較、去觀察、去發現。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並不需要在課本上作注釋,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要點、做筆記。複習的時候,他們也是更多地依賴筆記,而不是課本。

三、教材循環展示平等精神

法國教育部新聞司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法國的教育體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共和國的平等精神,而教材循環使用就是實例之一。學生不論貧富都必須使用圖書館分發的舊課本。

1881年,法國的《教育法》明確了“初級教育免費”的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市鎮一級政府率先行動起來,為轄區內的公立小學免費提供課本,一些市鎮還會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文具。

時至今日,這一原則影響力更加廣泛。市鎮一級的政府負責小學的圖書館,省級政府負責初中的圖書館,大區級政府負責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的圖書館。雖然高中已不屬於義務教育階段,但很多大區政府都盡力為高中生提供教材,還為職高的學生提供一些必備的學習用品,比如為烹飪學校的學生提供廚師的裝備。

另外,課本循環使用還體現了節約和環保的理念。對普通的法國人來說,課本和書還是比較昂貴的,一本初中曆史課本就要18歐元。所以連私立學校都鼓勵學生買舊書,並為學生組織舊書交易市場。

《手的大小》課堂實例

在法國一所小學,教師讓學生說出比較手大小的各種辦法。

1.教師讓學生說出比較手的大小的各種辦法。

師:“我們每人都有一雙手,它們一樣大嗎?”

“用什麼方法知道手的大與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