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公民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法國的公民道德教育主要是通過三種途徑來實施的:一種是直接開設公民道德課,這是法國學校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法國學校開設的公民與道德課程傳授係統的公民學的知識體係和規範的道德品行。但是,其教學方法並不是簡單的灌輸,而是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在小學低年級主要采取講故事法、談話法等,而在高年級則主要采取討論法、實踐指導等方法。高中“公民、法律和社會教育”課是以分組進行調查和討論的形式進行的。比如,對於“公民性與工作”這一主題,先讓學生調查各種資料(包括文獻、映象資料、訪談資料)寫出自己的意見,進行發言和討論,對這些活動做好記錄,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發表。第二種途徑是通過其他課程來進行公民道德教育,這些課程主要包括語文、曆史、地理和勞動課等。這些課程都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公民性,如語文課可以增強學生對法語的熱愛,以及對法國文化的熱愛;曆史、地理課可以增強學生的國家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從而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人民;勞動課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並且在勞動過程中學會相互協作、相互幫助,初中階段的勞動課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成為有工作能力的人。第三種途徑是課外活動。法國學校給學生安排各種各樣的課外活動,如各種學習小組、俱樂部、體育活動,學生創辦的各種校報,社會教育之家等等。這些課外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性、社會公德以及道德實踐能力。
自20世紀80年代來,法國公民教育內容有較大調整,既保持係統的公民學知識體係,又增加了大量情感性素材和引人思考的現實問題資料。在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影響下,教學方式從單純講授向講授、演示、遊戲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演變。一般在小學中低年級主要以結合法文課進行,圍繞簡單的故事、插圖、讀物以談話的方法講,課文由淺入深,由易漸繁。高年級則根據中心問題采取討論、實踐指導的方式授課,主要以探究法為主,並配合以一定的參觀、旅行和豐富的課外活動。
法國公民道德教育的方法並不是簡單進行公民道德知識的灌輸,而是十分注重方法的靈活性與生動性,如采用講故事法、討論法、交談法等等。同時,還特別重視實踐法,即通過道德實踐來促進學生公民道德知識與情感的發展。例如,學生不僅是學校校規的遵守者,也是學校校規的製定者。法國學校的規章製度是開放式的,即學生可以參與校內規章製度的起草與修改。這樣做不僅可以使學生行使自己的權利,並養成參與社會性活動的習慣,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校內的規章製度了然於胸,進而嚴格地遵照執行。另外,對學生進行處罰也是以十分民主的態度與形式進行的,學校必須在掌握相關證據,聚集一定人數的相關人士的情況下,才能對某個學生的違紀行為進行討論,同時學生也有請人為自己辯護的權利。可見,法國確實是將學生的公民道德培養與其日常生活聯係了起來。通過這些做法,學生很容易在實踐中培養起自由、民主以及參與的觀念,並且對公民性以及國家的政治製度有清楚的認識。法國實施的是一種知識與能力相結合的公民道德教育方式。這種道德知識與道德能力培養的緊密結合,使得法國的公民道德教育更加引人入勝,效果更加突出。
三、小學公民教育的內容與實施
法國小學五年,公民教育稱“公民與道德”,對象是6~11歲學生,注重培養學生具有群體生活的良好態度和習慣,待人相處的態度和初步的自律行為,尤其注重班級文明風貌和實際事件以及其他科教學的相互配合。主要由班主任老師開設“啟發課”、“談話課”或有關的班級活動來實施,每周有半小時的教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