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約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又號老聃,諡曰聃,約生活在春秋末年。《史記》載“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即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中國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老子生平

老子雖然在中國曆史上具有深遠影響,但遺憾的是,關於他的生卒、事跡等,記載很少。以下僅以司馬遷的《史記》、王夫之的《讀通鑒論》等古代典籍,以及近現代一些學者的深入考證為基礎,對其生平略作概述。

晉人葛洪按史書醫典的記載描述:老子皮膚細嫩,黃裏透白,眉毛很美,額頭寬闊,耳朵很長,眼睛很大,隻是牙齒稀疏;他四方大口,嘴唇很厚;額頭上有十五道皺紋,額角兩端似有日月的形狀;鼻子很端正;耳朵上有三個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雙手有十道貴人的紋路。用現代標準來衡量,當時的老子是一個標準的身材魁梧的美男子。

老子所處的時代是春秋晚期,比孔子(前551—前479)年長約二十歲。他精於天文、熟於兵法、通於武功、悉於史典、悟於養生之道,讀書之多在春秋之世當首屈一指。孔子便曾數次問道於老子。

老子早年起便在東周王朝為官,以西伯之職主管國家存藏的竹簡(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公元前534年,周王朝發生政變,老子避禍於魯國巷黨,時年17歲的孔子巧遇老子,借機向老子學習周禮。《禮記·曾子問》便記載了孔子追隨老子在巷黨辦理葬禮而偶遇日食的事件。

後來,老子又被周朝召回複職。周成王執政時,曾派老子出使西極大秦、竺乾等國,他到處講學,頌揚周德。此時,好學的孔子仰慕老子的學問,再次不遠千裏,親自到周都問禮於老子。回國後,他對弟子稱讚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

公元前516年,周王朝內亂,王子朝兵敗後,“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老子也因此而“被免而歸居”。

公元前501年,孔子欲通過老子的推薦,將自己編撰的典籍敬呈周都收藏,便專程前去拜訪老子。讓孔子感到意外的是,他的仁義學說遭到了老子的批評。公元前493年,孔子又拜會老子。老子教導孔子說,你周遊列國推行的“六經”不過是先王陳舊的足跡,不足恃。隻有道,才是永恒的。四處碰壁的孔子此時為老子“微妙玄通”的大道思想所折服,故有“朝問道,夕死可矣”的感歎!

出使秦國的短暫經曆給老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秦國開地千裏,稱霸西戎,比之晉、齊、楚諸大國,社會安定、長期無戰爭,愛人治國、勸勵農耕;往來民眾,豪爽熱情,甚易相處。而且,秦地古風猶存,聖跡頗多。故久居東周的老子在看到周王朝日漸衰弱頹敗後,便決定西出於秦。

老子西行途中經函穀關時,久慕其名的守關令尹喜問學於老子,並請老子傳書於他。老子遂將其所作的五千言傳於關令尹喜,這就是今天所說的《老子》(又稱《道德經》)這部書。尹喜敬仰老子的學識,便“去吏而從之”,成了老子學說的第一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