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入秦後,“隱居以求其誌”,開始了隱姓埋名的隱士生活,其足跡遍布渭水、洮水、湟水和居延澤一帶。今陝西周至縣城東南20公裏的秦嶺山麓高崗上有老子“說經台”,在槐裏更有老子衣冠塚。今甘肅天水市的《秦州新誌》也有老子過羲皇故裏的記載。據史載及民間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穀關溯渭水西行,經秦隴交界的散關,翻越隴山,進入“夷狄”地區的天水、武山、渭源,在渭源尋訪首陽山古隱士伯夷、叔齊墓,越關山,沿濫水,以至於臨洮,再到達河西走廊的流沙——居延澤一帶,然後返回臨洮。

老子在臨洮結交了不少誌同道合的朋友,可見老子在臨洮生活的時間較長。他在臨洮應朋友之請講經論道,教人煉氣養生、采藥治病,給青少年傳授造“五木”、“走方”、“下碼”、“圍茅坑”等智力遊戲。他到馬家窯尋訪彩陶文化,到海甸峽遊尋禹跡,去洮河觀賞流珠的奇特風情。臨洮成了老子的第二故裏。

據《莊子》、《臨洮府誌》、《狄道州誌》和明代楊繼盛《自述年譜》的記載和互證,老子逝於臨洮東山風台。現在,臨洮東(又稱嶽麓山)老子逝地鳳台的崖壁上,“鳳台”兩個楷書大字古樸遒勁,遺跡尚存。

至今,臨洮民間仍流傳著老子逝世前揮筆點太極,逝世時鳳台來鳳迎接老子西去,以及老子在鳳台“羽化飛升”等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

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穀關前著有《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世稱《李聃道德經》、《老子道德經》、《老子五千文》等。《道德經》、《周易》和《論語》被公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道德經》的成書年代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年代推算,其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道德經》一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複為奇,善複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認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的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外,《道德經》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的《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對中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