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聖人”。
孔子生平
孔子本姓子,是商王室的後裔,即商湯的後代。舜帝的大臣契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子氏”。契的第十七代孫即商湯。
與孔子同時代的魯國孟僖子說孔子是“聖人之後”,指的就是孔子是商湯的後代。而司馬遷把他為孔子作的傳命名為“孔子世家”,顯然是把孔子定位為一位“王者”,因為在《史記》中,隻有為王者列傳,體例上才是“世家”。
周滅商,周成王封微子為宋國國君。商王室由帝王家淪為諸侯王室。後因宮廷內亂而遷居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立過戰功,曾任陬邑的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九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祈福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3歲時,父親去世。17歲時,母親去世。孔子成了孤兒。由於家道中落,年輕的孔子為了生計,做過為人相禮、料理喪事的工作,也做過管賬的“委吏”,看管牧場的“乘田”。孔子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青年時期的不幸及生活的艱辛,使孔子很早就變得成熟了。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自15歲開始明確了自己學習的目的和方向,有係統地從事禮、樂、射、禦、書、禮、數(六藝)的學習,他學無常師,據說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好學不厭,鄉人都稱讚其“博學”。
“三十而立”,自30歲開始獨立地參加社會政治活動,並且創辦了私學,收徒講學,曾子、顏回、子路、子夏、子貢、冉有等是孔子較早的一批弟子。
孔子30歲到34歲期間,主要在魯國太廟做祭祀官。孔子35歲時,魯昭公被季平子、孟氏、叔孫氏三大臣逼下台,逃往齊國。遇國君之難,孔子立即前往齊國追隨魯昭公。齊景公對孔子極為讚賞,常向孔子問政,欲起用孔子,因齊國丞相晏嬰從中阻撓,於是作罷。孔子在齊國待了一年,返回魯國。
孔子37歲到51歲期間,依然在魯國主持祭祀。這時他的官職是“儒”,即祭祀官。因為孔子長期做儒官,所以後世稱孔子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51歲時,正式在朝中為官,任魯國中都宰。由於為政有方,52歲時,由中都宰提升為司空、大司寇。孔子54歲時,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職務。施政期間,主要的政治主張是維護、鞏固魯定公的地位,對內抑製三大臣,對外與齊國結盟。孔子參與國事三年,魯國大治:販賣豬羊的商人不敢哄抬物價;男女都分路行走;掉在路上的東西沒有人撿;四方的旅客來到魯國的城邑,不必向有司求情送禮,都給予接待和照顧,直到他們滿意而歸。
齊國害怕魯國強大威脅到自己,就送了80個美女、30匹駿馬給魯國國君。魯國國君與大臣季桓子非常高興,再三去看美女、駿馬,並全部接受。孔子勸阻無效,羞於與季桓子同朝為官,並羞於再做魯定公的臣子,毅然辭官,離開魯國,開始了漫長的周遊列國之旅。
孔子自55歲到68歲,周遊列國14年,先後到過衛、陳、曹、宋、鄭、蔡、楚等國。他帶領弟子周遊列國14年,經過的國家近十個,先後會見了大小國君和權臣七十餘人,希望能被起用,以推行自己的主張,但卻處處碰壁。然而,他取得了另一方麵更為重要的成就,就是將他的人文理念“仁義”帶到了各個國家。孔子在周遊列國的途中備受磨難,但都堅持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