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周遊列國的漂泊生涯之後,孔子重新回到了魯國,魯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並尊孔子為“國老”,但終不起用。後孔子不再追求仕途,潛心於教育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他一生培養弟子三千餘人,身通六藝者72人。在教學實踐中,他總結出一整套教育理論,包括因材施教、學思並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等教學原則和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求學精神,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學習態度,為後人所稱道。他先後刪《詩》、《書》,訂《禮》、《樂》,修《春秋》,對中國古代文獻進行了全麵整理。老而喜《易》,曾達到“韋編三絕”的程度。

孔子69歲時獨子孔鯉去世,71歲時得意門生顏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極。這一年,有人在魯國西部捕獲了一隻叫麒麟的怪獸,不久死去。他認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現又死去,是天下大亂前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書的編撰。

孔子72歲時,突然得知子路在衛死於國難,悲痛不已。次年,孔子因病逝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著作

孔子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嚴格來說,孔子並沒有留下專著。即使儒家的經典著作《論語》,也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論語》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

《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

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易傳》

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文化大聖人,曾經提出過人生的五大裏程碑,“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周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孔子感慨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這就是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的故事。

“傳”共有《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係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篇,被後人稱為“十翼”,它是對《周易》古經的解釋。

根據傳統說法,“十翼”係孔子所作。這種說法最初源於《史記》與《漢書》。《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係》、《象》、《說卦》、《文言》。”《漢書·藝文誌》記載:“文王……作上下篇,孔氏為之《彖》、《象》、《係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易傳》是解經之作,旨在解釋《周易》的要言大義,因為它們好像《周易》之羽翼,又恰好是七種十篇,故稱“十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