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國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散文作家、哲學家。他不僅在文學、哲學上多有建樹,在自然科學領域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馬克思稱之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
培根生平
弗朗西斯·培根是英國近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思想家和科學家,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也是曲折的一生。
培根於1561年出生在倫敦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莎白女王的掌璽大臣,他思想進步並信奉英國國教。母親安妮·培根則是一位頗有名氣的才女,她精通希臘和拉丁兩國語言,是加爾文教派的信徒。良好的家世讓他從小就受到了優質的教育。培根小時候體質很弱,經常生病,但他十分聰明,也很熱愛學習。小小年紀就常常捧著超出其年齡範圍的、高深的書籍,並在各個方麵都表現出了過人的才智。
見到小培根如此聰明好學,1573年,父母便將年僅12歲的培根送到了劍橋三一學院深造。在大學期間,培根的眼界得到開闊,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變化。他開始懷疑傳統的觀念與信仰,獨自思考起人生與社會的真諦來。
三年後,培根作為英國駐法大使的隨員旅居巴黎。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裏,他幾乎走遍了整個法國,這使他接觸到不少新的事物,汲取了許多新的思想,並且在此期間其世界觀也產生了重大的轉變。這時正值他18歲的青春時光,他的內心萌生了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抱負。
但不幸的事發生了,就在這一年,父親突然病逝,他不得不放棄夢想回國奔喪。失去了父親這棵大樹,家境逐漸陷入貧困之中。無奈之下,培根隻得住進了葛萊法學院,一邊攻讀法律,一邊四處求職。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21歲的培根取得了律師資格。兩年後,23歲的他當選為國會議員。雖然他有高朋貴親和顯赫的才華,但伊麗莎白拒絕委任他以任何要職或有利可圖的職位。其理由之一便是他在議會中果敢地反對女王堅決支持的某項稅務法案。同時,他生活奢侈,揮霍無度,“借”債累累,無所顧忌。
1589年,在伊麗莎白的安排下,培根成為了法院出缺後的書記。他雖然對此表現出極度不滿,並同時四處奔波尋找更好的職位,但始終一無所獲。麵對這樣的窘境,培根在思想上更為成熟了,他決心把脫離實際、脫離自然的一切知識加以改革,並且把經驗和實踐引入認識論。這是他“複興科學”的偉大抱負,也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誌向。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1602年,伊麗莎白去世,詹姆士一世繼位。由於培根曾力主蘇格蘭與英格蘭的合並,受到詹姆士的大力讚賞。培根因此扶搖直上,連連晉爵,進入了政治生涯的輝煌時期。1602年受封為爵士,1604年被任命為詹姆士的顧問,1607年被任命為副檢察長,1613年被委任為首席檢察官,1616年被任命為樞密院顧問,1617年提升為掌璽大臣,1618年晉升為英格蘭的大陸官,授封為維魯蘭男爵,1621年又授封為奧爾本斯子爵。但培根的才能和誌趣不在國務活動上,而存在於對科學真理的探求上。這一時期,他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並出版了多部著作。
不幸的是,約二十年後他便大難臨頭了。1621年,作為法官的培根,因一次當麵接受了訴訟當事人四萬英鎊的“禮物”而遭到國會指控貪汙受賄。雖然當時類似的事情非常普遍,但卻顯然違反了法律,也給他的政敵留下了把柄,他們正好抓住這個機會把他趕下台去。最後,培根被高級法庭判處四萬英磅的罰金,並把他監禁於倫敦塔內。詹姆士不忍心見他老死在監獄之中,不久就把他釋放出來,逐出宮廷,同時也免除了對他的罰款。但他此時已身敗名裂,終生不得任議員和官職,政治生涯從此終結。事已至此,培根並沒有灰心,他幹脆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理論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