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小企業管理理論(3 / 3)

例如在美國,人們崇尚個人奮鬥、自由民主、實現自我、金錢至上等理念,因而美國的管理模式強調個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個人決策,個人負責;推崇實力主義,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收入取決於其能力大小,貢獻高低。而在日本,其民族推崇忍、和、忠、禮、信等。因而在管理中注重集體主義,集體決策,集體負責,員工地位、收入與資曆和年功相關極大。

權變就是權衡應變,大至國邦,小至企業,無一例外,否則,管理的有效性就要打折扣。例如,在一般的日常管理中,遲到、早退都是要受處罰的,但在上海有一個工廠卻規定員工上班遲到30分鍾不扣不罰,而早退則要重扣重罰。為什麼呢?因為該廠管理層認識到,交通擁擠、堵車是造成工人上班遲到的主要原因。員工為了趕著上班,常常提前一兩個小時出家門,若到了廠裏還要受罰,肯定會感到委屈,挫傷積極性。而做出這樣的規定,就會使員工感到企業的人情味,進而激發勞動積極性。

管理是科學,又是藝術。說管理是科學,是指管理必須遵循客觀規律,學習現代管理理論就在於認識管理的客觀規律,從而預見未來,指導生產。說管理是藝術,是指管理人員應積極主動,靈活多變地把理論運用於實際,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信息等資源。權變原理就是管理工作中科學性和藝術性的良好結合與具體實踐。因而,權變並非隨心所欲,僅憑主觀決定,而是基於客觀規律,又遊刃有餘。

權變思想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例如,它可以幫助管理者提出適用於某些環境和技術條件的組織設計方案;它可以提出在不同情況下對實際計劃和控製過程的指導原則;它可以幫助管理者確定適宜的領導風格;它是有助於確定組織變革和改良的最切實的方法。

2.5中小企業與管理理論

管理具有科學性,管理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存在著一係列的客觀規律。管理學則是對這些內在的客觀規律進行係統化和抽象總結。管理學的科學性,反映了管理職能的普遍性,表明各個管理領域及管理過程的結構和原理是基本相同的,因而管理學具有普遍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但是這不等於說,管理學的形成與發展,可以脫離人類社會活動和生產實踐而獨自發展變化,而不顧及管理係統中管理對象、特殊文化、製度和環境的特點。對西部中小企業而言,必須在鑒研管理學普遍理論的同時,把它們與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狀況特別是管理實踐相結合。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在研究自身的企業文化、製度、環境等條件下有效運用管理的基本規律、基本原則、基本方法和管理模式,這也是管理學的實踐性性質決定的。

古典管理理論本質上是一種封閉係統的理論,強調組織內部的適應性,是一種讓人們迎合管理的理論,是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古典管理理論強調用組織製度進行有效的組織控製,謀求建立一個等級清晰的職權係統,這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形式。它為組織管理的正規化提供了依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在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西部中小企業由於種種原因,管理的正規化、規範化、製度化建設還是一個緊要的問題。因而,作為西部中小企業,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仍需研究應用古典管理理論的一些東西。具體說來,西部中小企業要做如下一些工作:

(1)健全規章製度。這是企業運作的基本平台,企業內的每個員工、每項事務都應依據一定的規則製度,做到有條不紊。

(2)明確分工。分工帶來效率,這是泰羅早就驗證了的,企業內每個人、每個單位,都必須有明確的分工,拒絕冗員。

(3)分配製度。必須製定與員工貢獻相符的報酬機製,充分顯示多勞多得的理念,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

(4)加強協調。中小企業管理不規範的一個突出表現是整體運行不協調。不同部門,相關業務接口不暢,造成效率低下,資源內耗。

(5)設立明確目標。按法約爾的理論,企業活動可以劃分為計劃、組織、協調、控製、指揮等五部分,這一切過程都需要設立明確的目標,為計劃指明方向,為組織、協調、指揮提供指導,為控製提供標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強調的是人的心理反應對組織管理的影響,著重的是把人作為一個有多種社會和心理需要的人,研究如何從這一方麵入手提高組織運行的有效性。企業是一種心理與平衡的係統,員工及其群體與企業各有所取,各有所給,達到和諧。企業是一種影響力,會影響員工的行為,企業中有正式團體也有非正式團體,非正式團體是由有共同情趣的人所組成的情感共同體,它具有自己默認的規範,從而影響企業的運作。如何根據上述特點並結合西部中小企業實際,激勵企業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我們要關注的一個問題。

人的問題是管理的實質問題,也是管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綜觀世界上企業發展的路徑,無不是由產品經營到資本經營再到知本經營。從融資到融智是企業經營的一般趨勢。21世紀,人力資本是生產的第一要素,如何對人力資本進行有效管理是管理的難題之一。對員工進行有效管理、充分激發他們的聰明才智,最根本的是要堅持管理人性化。企業經營目標不再僅僅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將人的發展作為重要目標,每個員工不再僅僅是“手段”,同時也是“目的”,是企業的主人,都需要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為此,在中小企業管理中,要貫徹尊重人、關心人、激發人,使人更聰明地工作這一管理理念。

針對管理科學的要求,西部中小企業應發揮後發優勢,在管理方法和手段上有所建樹。管理方法是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縱橫交錯的網絡係統。在管理方法體係中,即有某一類型、某一局部的管理活動中所特有的具體管理方法,還有以管理活動都存在的某些共同屬性為依托的通用方法,如決策方法、計劃方法等,以及對整個管理思想、內容和方法體係起指導作用的管理哲學方法。現代管理方法已經從定性為主發展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從微觀發展到宏觀的係統管理,從而把整個企業作為一個信息和控製係統,多角度、多層次地研究決策、計劃、組織、激勵和控製的各種現代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

中小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可以研究應用以下許多管理科學方法,如準時生產(JIT)、柔性製造(FM)、企業經營過程重組(BPR)、企業資源計劃(ERP)、學習型組織(LP)、電子商務(EC)等諸多方法。此外,為了加強企業內的溝通,中小企業可以考慮實現管理結構的扁平化。21世紀的組織管理結構,將對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層級結構形態進行重構,中間管理層將被削弱,企業的管理組織將呈現扁平狀態,管理者的管理幅度將數倍增加。借助網絡與信息技術,企業的每個員工雖然工作崗位、工作地點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時間與同一管理者直接進行溝道。扁平化管理將直接帶來管理費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時將會極大提高員工的自主性與積極性。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必須以企業原有組織運行的規範化、程度化、標準化為依托。

係統權變的管理理論本質上是一種開放的係統理論。它著重於組織對於外部環境的適應性,是一種讓管理迎合人們的管理理論,是一種以變應變的理論權變理論強調組織功能的發揮,謀求決策、谘詢、監督、執行、信息功能的全麵發揮,是一種活動過程的管理,這是一種矩陣的、網絡式的組織結構形式。權變管理理論認為,企業是社會大環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環境變化,就會對企業運營產生影響,組織結構就必須進行相應調整,以保持外部適應性;該理論同時指出企業自身也是一個係統,它由多個內部子係統相互影響、相互關聯而成,企業必須保持自身各種係統之間的適應性。中小企業有其自身發展潛能,麵對多變的市場環境能及時的調整組織結構、產品結構、人事結構等適應市場的變化需求,發揮“船小好掉頭”的優勢,而且能快速反應信息,形成網絡化經營,以小搏大,搶占先機。可見,中小企業發展的秘密就是不斷的以多變求應戰,以創新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