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簇群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地方政府的作用――陝西中小型鍋爐企業群的案例分析(2 / 3)

比較而言,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無論在企業數量、規模、還是技術層次上都落後很多。1998年前後,武功、渭南的鍋爐生產企業總共有60多家。經過兩年的規範管理,到2000年,被重新頒發生產許可證的隻有30多家。雖然也經過了十餘年的發展,但武、渭兩地幾十家鍋爐企業中,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的沒有幾家,而年銷售額低於100萬的企業卻為數不少。產品創新方麵更是乏力。同十幾年前相比,武功、渭南兩地生產、銷售的鍋爐幾乎都如出一轍。盡管常壓煤爐市場今後仍會有一定程度的成長,但清潔幹淨的油氣鍋爐、電鍋爐和壁掛爐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擴大,毫無疑問它們才是以後市場的主流。然而據筆者的調查,一般各企業銷售的(常壓)油氣鍋爐隻占其全年銷售額的10%~20%,並且無一家開始生產電鍋爐和壁掛爐。最為嚴重的是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之間經常通過各手段竊取對方的客戶信息,爭奪銷售人才,而且互相詆毀的事也屢見不鮮,嚴重的破壞了地區品牌形象。這些都造成簇群內極度的不信任,更無法增加企業之間合作的可能性。

如果借用Lylmm?Mytelka和Fulvia?Farinelli對產業簇群劃分的類型,顯然,我們可以將溫州的產業簇群歸入有組織簇群,並且表現出創新簇群的若幹特征;陝西的鍋爐產業屬於非正式簇群,並且已陷入停滯。

既然產業簇群可以被視為介於市場、企業之間的一種中間組織(王冰、顧遠飛,2002),那麼,我們認為,簇群的三種類型也可以歸結為三種連續的製度安排,簇群的階段性演進也可以視為製度的演化。那麼到底是各自經濟係統中的哪些差別導致了溫州與陝西企業簇群發展的不同呢?這是下文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

三、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產生、發展與停滯的原因

前文,我們隻是從經驗上描述了一下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的整體形象,並未深入到簇群內尋找其產生、發展與停滯的原因,這裏我們依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從以下五個方麵對其作進一步的釋析。

1.機會

波特認為機會作用的重要性在於“它會打破原本的狀態,提供新的競爭空間。”因為機會的角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我們認為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產生遇到的機會卻具有某種必然性:改革開放後,國民收入快速增長,人們富裕了,對洗浴的需求自然會增加,洗浴用鍋爐市場隨之啟動;而有了錢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也紛紛建造新的辦公樓,而取暖的鍋爐則是北方建築的必備配置,所以取暖鍋爐市場更為廣闊,增長也快。從這個意義上講,本地市場需求的增加成為簇群產生和發展的持續動力,因為地處內陸的陝西,無論是當地的國有資本還是私人資本都不會考慮外地市場需求的。

像短時代的所有商品一樣,市場需求的快速啟動和鍋爐產品本身具有工程類產品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特點,使鍋爐生產企業獲得了難以想象的高額利潤,直到今天,鍋爐行業的利潤率最少也在30%,而且這還不包含每位銷售人員每年拿到的利潤分成。另外,常壓鍋爐企業具有投資不大、技術門檻不高的特點,當時,政府部門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規範,即不存在政策性進入壁壘。因此,在幾家國有企業成功後,大量的民間私人資本也向這裏聚集,在很短時間內,陝西就形成了一個鍋爐產業簇群。

但是,機會成就了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也使簇群的發展陷入了停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應用清潔衛生新能源的油氣鍋爐正不斷將常壓鍋爐擠出大中型城市。然而受規模所限,陝西的鍋爐企業尚未完成技術儲備,另一方麵,由於常壓鍋爐的市場仍有一定程度的成長,中小鍋爐企業也無技術進步的動力。此外,由於陝西的發展落後於東部地區,不會產生超前性消費,加之體製的原因,原有的用戶不會提出苛刻的要求,所以企業也沒有創新的壓力。結果,一旦外地強勢企業參與競爭,市場需求轉向油氣鍋爐,用戶群從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逐漸轉變為房地產開發商的時候,陝西的鍋爐企業隻好向更邊緣的市場靠攏。顯然,這條路並沒有前途,因為邊緣市場的環境很快也會轉變。

2.政府

轉軌時期,政府的超邊界舉動和應有但未有之舉既是促成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的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製約簇群進一步發展的障礙。

在促成簇群形成的方麵,主要有兩方麵的影響。首先,國有企業因為政企不分,產權不明晰,決策者無須承擔相應的風險,故此可以成為“創新”的實驗田。雖然這種創新的風險可能很大,但無論如何在武功和渭南的這種創新卻偶然地成功了。而這種偶然地成功卻直接誘發了當地產業簇群的形成。其次,如果讓當時還比較弱小的民間私人資本承受風險嚐試創新,難度比較大,可能性也較小。再次,政府沒有對模仿創新、竊取同行的商業情報、仿造優勢品牌等行為進行幹涉或製止,在鍋爐的生產條件上也未做嚴格的限製和要求,所以民間資本都可以隨便進入該行業。如果再考慮到政府對財政收入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官員政績考核與晉升機製,還極有可能鼓勵建立新的鍋爐企業。企業數量快速增加的同時,逐漸樹立起一個區域品牌,這在告別短缺之前,實際上也降低了後加入企業的難度,緊接著產業簇群得以形成。

政府對簇群發展的製約主要在於政府官員的尋租行為,直到目前為止,本地常壓鍋爐的主要戶群仍然是政府部門和國有企事業單位。因此政府官員對訂單的流向和價格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力。此外,由於各鍋爐企業的老板(廠長、經理)同當地的政府官員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結果,搜尋社會關係和對政府官員做重點公關(攻關)取代了正常的市場競爭。在關係和租金編織的一張錯綜複雜的競爭網絡中,大大小小的鍋爐企業都得到一定的市場份額,而且保持著奇高無比的利潤率,尋租直接導致了簇群內的企業無意於創新與合作。

3.文化、企業製度和企業家精神

企業製度和文化都可以納入社會製度的範疇,企業家精神總是在特定的社會製度中形成,因為這三者有著高度的相關性。這裏,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麵解釋如下的事實:

事實一:武功、渭南眾多的鍋爐產業存在著複雜的“血緣”關係,不斷有骨幹人員離開原有企業而創辦新企業。

事實二:在不斷的分化組合的同時,企業卻始終在較小的規模上徘徊。

骨幹人員的離開無非兩種原因:企業留不住人及骨幹人員有強烈的“單飛”欲望。國有企業之所以留不住人,是因為骨幹人員的想法得不到實施,或者骨幹人員得不到應得的報酬。在國有企業裏,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受製於上級主管部門,但上級主管部門中又很少有人了解企業的經營情況,使得國有企業的骨幹人員沒有機會實施其經營思想;國有企業僵化的工資製度使得骨幹人員的收入與貢獻不成比例。受傳統家庭主義文化的影響,在私營企業裏,老板對員工(尤其是骨幹員工)高度不信任,根本沒有讓渡給企業骨幹人員部分經營權和控製權。另一方麵,企業骨幹也深受傳統文化中“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觀念的影響,對自有資產和企業控製的方式滿足其對資產(財富)控製權的欲望;要麼其他企業以更好的條件挖走;要麼創辦自己的企業。在常壓鍋爐這個資本、技術、政策壁壘都低的行業,顯然後者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骨幹人才的跳槽,使得企業的發展在資源內耗中步履維艱。如果說國有企業的困難在於其製度剛性的話,私營企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企業老板沒有或缺乏企業家精神。應該說,私營企業的老板(包括成功的國企領導)都是社會中的精英一族,但是由於其文化背景、知識積累及眼界開闊性方麵的局限,他們從根本上欠缺一種不斷進取、開拓創新的企業家精神。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沒有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經營理念;大部分沒有為企業發展製定長期的發展戰略;若幹稍具優勢的鍋爐企業已經開始了不相關的、盲目的多元化經營;不少老板有錢以後走上以“農民”型的享樂主義生活,沒有動力跳出來,站在高處觀察行業和社會的發展趨勢。這樣的企業老板們怎麼會有動力進行企業製度的創新,推動企業的發展呢?企業家簇群的停滯又怎能不導致產業簇群的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