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簇群經濟的持續發展與地方政府的作用――陝西中小型鍋爐企業群的案例分析(3 / 3)

4.勞動市場和產品市場的共享

勞動市場共享導致簇群產生的思想最早源於馬歇爾對地方化工業的論述,後來克魯格曼將其模型化,納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但克魯格曼在模型中研究的是現存工業的集中趨勢,卻並未涵蓋新興企業在某地的集中出現,而後者在自發簇群的形成中可能更普遍,陝西鍋爐產業簇群就屬於後一種。

新興企業的老板多是原有企業骨幹人員和熟悉該行業的其他本地人,之所以將新企業創建在原有企業的附近,就是因為他們非常熟悉本地市場的勞動信息,他們知道哪裏可以找到需要的勞動力,而且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取勞動力的信息,有效的降低交易費用。另一方麵,圍繞原有企業存在大量市場信息,而這些信息一般都掌握在專業的銷售人員手中。因為他們和企業之間沒有隸屬關係,新企業的老板將企業建在原有企業附近,就可以充分利用其長期積累的人脈關係和更多的分成許諾,且能方便的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隨著區內企業的增加,勞動市場和專業化的銷售員群體也不斷擴大,這種積累效應會一直降低新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銷售專業化的製度也降低了企業自主拓展新市場的能力。在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中,專業銷售人員同老板一樣,一旦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就失去了開拓新市場的動力,也希望過上“農民”型的享樂主義生活。這就是為什麼陝西鍋爐企業的主要市場在發展了十幾年以後仍局限於省內的一個重要原因。

5.創新

創新、合作與分工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分工越細越需要合作,分工與合作的加強可以有力的推動創新。但是創新、合作和分工的種種好處並不能成為簇群自發演進的充分條件,隻是必要條件,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恰恰就是在這些方麵陷入停滯。

如前所述,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的產生始於國有企業的創新行為――生產常壓煤爐,隨後民間私人資本蜂擁進入形成簇群。這項創新之所以不是始於民間私人資本主要有兩個原因:國有企業的決策者不用承擔創新的成本和風險,卻可以得到收益,但民間私人資本必須承擔成本和風險,這樣國有企業決策者就更有創新的動力。改革開放初期,民間私人資本還比較弱小,防範、化解和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所以這個時候民間資本的最優策略就是等待國企創新,然後跟進模仿。

隨著越來越多的民間私人資本的跟進,簇群形成的同時市場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市場逐漸告別短缺;私人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由於穩定壓倒一切,國有企業的決策者也變成了風險惡者,對創新的興趣不大。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簇群就會陷入一種低水平均衡,因為創新的收益被其他企業分享,所以每個企業的堅守的策略仍然是等待模仿。當大家都選擇模仿時,創新就無從談起。

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出現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的經濟體製轉軌的特定時期,在一種不規範或者說是非完全的市場中得到發展的,因此它與標準模型中或者西方成熟市場經濟的產業簇群相比,簇群內的企業信任度較低,行為不規範。這一方麵在初期可能導致簇群的快速形成,另外也會使簇群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後停滯在非正式簇群階段,難以得到提升。需要反映出的是,這隻是對我國內陸一個非典型企業簇群進行案例分析的結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國內發展停滯簇群的基本情況,但卻無法完全解釋所有產業簇群的停滯。

結論:簇群經濟的發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

產業簇群出現和發展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在第三部分的分析中,我們也看到某些時候某些條件下,市場也無法保證簇群的持續發展,這時候政府的介入或許是有利的。陝西的鍋爐產業簇群就在沒有政府支持的情況下,陷入一種“低水平均衡”狀態,並且單純靠簇群本身的力量無法完成其向有組織簇群階段的演進。在我國這樣一個非完全市場的環境下,地方政府在簇群以經濟的持續發展中會發揮一種關鍵性的作用:①保護知識產權,打擊機會主義行為,規範政府官員的行為,改革采購製度,隻有這樣才能創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秩序,模仿才會被有效製止,創新才會變得有利可圖;②扮演企業與科研、培訓機構之間的橋梁和媒介,提升簇群的技術水平;③鼓勵基於正當手段的競爭,刺激企業進行技術、產品和製度創新,加快優勝劣汰;④組織簇群內的企業開拓新市場,市場範圍擴大,分工才會成為可能;⑤積極介導簇群建立行業協會,並依法監管,加強簇群內企業的合作與自律,但要指出的是行業協會不能成為卡特爾,也不能成為政府的附庸。

以上是針對陝西鍋爐產業簇群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展開分析得出的結論,我們認為它在我國(包括西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任何簇群經濟的發展都需要地方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正像波特(1990)的一個論斷:“對政府而言,舊的對無政府主義和幹預的區分已經過時。政府的首要任務是要盡力去創造一個支撐生產率提升的良好環境,這意味著政府在有些方麵(比如貿易壁壘、定價等)應該盡量不幹預,而在另外一些方麵(諸如確保強有力的提供高質量的服務與培訓)則要扮演積極的角色。政府不應該是鑽石理論要素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政府對鑽石理論的每一個要素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種影響是理解政府與競爭之間關係的最佳方式。”

參考文獻

[1]〔美〕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著,李明軒、邱如美譯:《國家競爭優勢》,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2]李小建主編:《經濟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美〕馬歇爾著:《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

[4]〔美〕保羅?克魯格曼著,張兆傑譯:《地理和貿易》,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信任――社會美德與創造經濟繁榮),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6]Mytelka Lymm and Fulvia,Discus sion Papers/United Nations Univer sity,lnsti tutefor New Techno logies,local Clusters,Innov ation Sysem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ness,unuint;2000.5.

[7]UNCTAD,Promotimg and sus tainijg SMEs Cluster for Deve lopment,Commis sionon Enter prise Business Faci litation and Deve lopment,Ceneva,2-4,Sept。1998.

[8]丘海雄、徐建牛、吳淩芳:《專業產品區研究的經濟社會學視角》,《學術研究》2002年第8期。

[9]陳劍峰、唐振鵬:《國外產業集群研究綜述》,《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8期。

[10]邁克?E。波特:《簇群經濟與新競爭經濟學》,《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0年第2期。

[11]王王君:《論簇群經濟的階段性演進》,《學術研究》2002年第7期。

[12]駱靜,聶鳴:《發展中國家集群比較分析與啟示》,《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3期。

[13]史東明:《我國中小企業集群的效率改進》,《中國工業經濟》2003年第2期。

[14]王冰、顧遠飛:《簇群的知識共享機製和信任機製》,《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年第5期。

[15]徐康寧:《當代西方產業集群理論的興起、發展和啟示》,《經濟學動態》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