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廣大的地區,很多地方工業都是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是地方經濟的重要支柱和地方財政的主要稅源。1994年,全國農村企業上繳稅金1591億元,占去年全國各種稅收總額的31%。對廣大落後地區而言,辦好中小企業不僅可以繁榮地方經濟,也是地方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增收的主要渠道。
四、西部中小企業成長的策略
1.選擇一個有效的發展戰略
企業發展戰略的選擇,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把自己放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選擇什麼樣的產業。中小企業在發展戰略的選擇中,有幾個需要考慮的因素:第一,對市場的把握十分重要,隻有進入在市場上處於成長的行業才較容易獲得成功,否則,如果是處於衰退的行業,進入的風險就很大;第二,企業的比較優勢對產業選擇非常重要,但也不能作為選擇發展戰略的惟一標準,要考慮現實的和潛在的競爭對手;如果一開始的時候就選擇了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相對來講就有很大風險,因此要選擇競爭相對弱一些,自己能夠很快發掘這個行業潛力的產業;第三,需要注意的是,對社會有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最賺錢的東西,比如COM門戶網站,這一類行業暫時不能夠賺錢,因為現在還沒有辦法去收費,所以不能進入一個無法收費的行業,這是判斷產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內容。
在此,我們特別強調多元化發展問題。在我們國家,多元化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許多企業從事的不隻是一個產業,而是多個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這種情況非常普遍,但後來這些企業多數沒落了,原因在於在一個不完善的、競爭不激烈的市場,一個企業搞什麼都無所謂,但是隨著競爭的激烈化,專業化變得越來越重要,特別是市場越完善,競爭越激烈,多元化就越困難。既然如此,為何中國的企業特別偏愛多元化?一個原因是許多企業搞多元化與政府行為有一定關係,因為政府對於企業有很深的控製,而政府的需求是多方麵的,所以企業也要以多元化來適應政府需要,比如浙江的一家企業,之所以搞多元化是因為要安置政府的裙帶關係。但這可能不是惟一一個原因,多元化還可能跟產權製度有關,與內部激勵和內部控製問題相關。例如四通公司之所以搞多元化,一個原因是眾多創業者都沒有辦法變成股東,控製權變成個人惟一的追求,為解決權利紛爭問題,就得建立許多小公司,每人擔任一個公司的老總,用控製權和簽單權補償剩餘索取權。這種辦法是很危險的,對企業的發展會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在多元化的情況下,企業最高領導人很難對企業進行有效的控製,因為他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對眾多從事不同業務的分公司進行深入的了解。
另一個與多元化發展相關的方麵是關於品牌的延伸和稀釋問題。好些知名的企業擁有很好的品牌,因而尋求廉價的、低成本的擴張。但如果對於品牌的延伸沒有很好控製的話,反而會引起品牌的稀釋。特別是不同的行業,品牌的可轉換性是很低的,比如“三九胃泰”,品牌延伸到生產啤酒可能問題小一些,但如果延伸到生產汽車問題就可能很大,大家吃胃泰的時候就會想起汽車的汽油味,對於胃泰的銷售就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多元化並非企業成功的關鍵,關鍵的問題在於如何培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企業特有的東西,如別人很難模仿或者沒有辦法模仿的產品和服務。獨特性還要求市場上買不來。所有在市場上能買到的東西都不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這種核心的競爭力如何形成?一個重要的方麵是發展企業的互補性資源,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形成互補性的資源非常重要,任何一家企業都要提高對於資源互補性的認識,要使個人更多地依賴企業,而不是企業更多地依賴個人。許多中小企業長不大,是大家沒有積極積累互補性的知識,一個企業是否做得成功,要取決於個別人離去後企業是否還能夠正常地發展。但在產權不清晰的企業裏,許多人把自己搞成不可替代的,一門心思在培養個人的競爭力,把個人的聲譽看得比企業的聲譽還重要,而不是企業的競爭力,把個人的聲譽看得比企業的聲譽還重要。
2.設定一個合理的發展目標
中小企業常常把要賺多少錢定為目標,把企業有多少資產定為目標,其實這不是一個企業的正確目標。正確的目標應該是根據產業和自身的優勢,確定你在哪一個產業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企業。如果以利潤和資產為目標的話,往往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因為如果以資產為目標,那麼大量地收購企業就可以完成,但這並不等於是一個好的、成功的企業。目標是一個遠景,比如海爾集團目標就是要成為中國家用電器行業的第一品牌;劉氏希望集團的目標就是成為中國最大的飼料企業;微軟的目標就是使每一個人、每一個辦公室都用微軟的軟件等。所以一定要以產業的特征和自身的資源優勢來確定目標,而不能以利潤和資產為目標。
目標對於一個企業的成長很重要,很多的中小企業家沒有成長的願望和衝動,覺得有點錢日子就過得不錯了,這樣永遠不會做成更大的事業。製定一個目標就是尋找創新和成長的衝動,保持永不滿足的一種精神,這種目標能夠為企業投資決策提供理由。因為有了一個宏偉的目標之後,就有可能將資金投入符合目標的項目上。另一方麵,有一個宏偉的目標,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盟,一個目標短淺、胸無大誌的企業吸引不到優秀人才,因為優秀人才一定是為抱負而加盟企業的。有了宏偉的目標,也有助於減少內部的衝突,使大家同舟共濟。因為如果企業的前途非常好,企業的目標得到大家的認同,他們會願意放棄眼前的利益,而不會使短期利益影響企業的長期發展。
3.確保獲得持續的發展資源
中小企業的成長除了獲得人力資源外,如何獲得資本資源也是十分重要的。企業在初創的時候是很難獲得外部資本的,你有發展的能力,但別人不相信,人家為什麼要把錢投給你?這個時候隻能靠自己起家,但在持續發展一段時間以後,別人已經知道你的能力了,這時就要想辦法獲得社會資源。但這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在獲得外部資本後,有可能創業者要失去一部分對企業的控製權。資本市場有資本市場的邏輯,一旦獲得內部資源,資本就會變成一個主人。比如新浪網是王誌東創辦的,但當外部資本成為主導的時候,王誌東就成為職業經理人,你幹得不好要下台,所以摩托羅拉的總裁講“企業沒有元勳”。
特別是一個企業上市進入資本市場以後,投資者把錢交給你,當然也很擔心你會胡亂花錢,一個穩健的資本市場需要在企業家和資本家之間求得平衡。這始終擺脫不了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資本進入企業就要行使它的權利,因為它沒有其他的辦法來控製你。
中小企業不要把上市作一個時髦的東西,上市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舉個例子,上市要求披露財務數據,原來是自家的事,隻要交了稅沒有人管你;但上市以後就成為公眾公司,所有的事都是“公眾”的事了,財務要透明,要讓社會來監控。許多商業秘密就因此消失,當股東知道你的商業秘密的時候,你的對手也會知道,就會帶來許多不利的因素。
在中國資本市場初創的時期,誰隻要能夠上市就會拿到錢,因為國家通過政策來保護所有的上市公司,所以上市就是勝利,隻要獲得上市的資格,就有權享受獲得資源的條件,可以融資和再配股。但以後這樣的情況就越來越難,大家知道中國證監會的上市監管是越來越嚴了,它同過去不一樣,過去幫助落後企業,幫助貧困企業,現在是監管違規企業,過去的許多東西現在不靈了,因此企業現在一定要看一看上市是不是值得,否則上市會出問題。
政府往往與企業如何獲得資源有關係。政府對任何一個企業的成長都十分重要,因為政府主導政治資源,政府又是最大的供應商和最大的客戶,甚至決定你的未來、你的風險。但是有很多企業在同政府的關係上產生很多麻煩,變成政府的一個“托”,很多情況下,企業最後垮了。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湖北幸福集團的周作亮,為了滿足政府的偏好把企業做大,但這個企業真正倒的時候,政府不會為他承擔責任。每一個企業都要認真思考,盡管需要政府的幫助,但政府能夠提供給的資源是有限的。當然,限製政府的權利,規範政府的行為是一個重要的方麵,但對於企業家自己來說,是要練內功,而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的幫扶上,不要把太多的時間搭在同政府的關係上,否則將非常危險。
4.建立一個高素質的領導團隊
企業初創之時個人因素很重要,但企業成長以後就要依靠團隊的力量,團隊精英。華人企業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華人企業的一般情況是個人名氣往往比企業大,因為華人企業的形態是他個人的,而不是一個純企業的形態,這也是企業難以長大的重要原因。所以在企業裏要將個人的魅力資源組織化,這要善於運用兩類人,一類是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一類是不如自己的人。有好多企業家是不如自己的人看不上,比自己強的人不敢用,這就很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