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的本質作為美的本質——就馬克思的研究成果而作(3 / 3)

如果就此停筆,我們批判舊唯物主義的話仍然適用。直到現在,我們隻不過才可以說人是現實的、感性的,說在他之外有對象,有自己現實的、感性的存在物作為其生命表現的對象。還是前麵說過的話,我們還不能輕易地把它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現實、感性——無論是直接自然的還是覺悟形式的。正像馬克思所說:“正像人的對象不是直接呈現出來的自然對象一樣,直接地客觀地存在著的人的感覺,也不是人的感性、人的對象性。自然界,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都不是直接地同人的存在物相適應的。”在這裏,仍然是空空僵對著的兩岸性,仍然是冷清清的、靜止無聲的對象性。

如果在外化範圍內,話就不是這麼說了。在這裏,就“囿於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即使它具有“人的感覺”,不用說還有其形式下的直接的自然欲望)而言,眼前的對象(無論表現為什麼形式下的直接的自然對象的形式)即可直接充實自己,從而宣告其生命表現的實現。很明顯,這裏占上風的是直接的自然欲望,它著眼的是產品的純粹有用性。馬克思就說:“對於一個忍饑挨餓的人說來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隻有作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樣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說,這種飲食與動物的飲食有什麼不同。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麼感覺;販賣礦物的商人隻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

現在,問題仍在於:這兩個方麵如何成為完成了的對象性,即成為它們共同的現實、感性。從主體方麵來說,仍存在如何占有客體以充實自己,使自己活生生地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們仍在區別人與動物有意識的生產活動,仍是就生產的結果而言。

“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係”,一方麵,對動物的意識來說,不存在什麼食物的形式,它隻注意食物的直接充饑作用、純粹有用性。因為其肉體和產品直接聯係,勢必留不出一絲退而品味的空間,其所有的意識不過是肉體對產品直接充饑作用的感覺。另一方麵,隨著食物不斷進入饑腸,對動物的意識來說,所有的不過是肉體片刻直接的快感。隨著充實過程的結束,這直接的快感也即消失。因為其間根本沒有滿足感覺延長發揮的餘地,其意識隻能是狹隘短暫的。

至此,所謂動物的生命表現即告結束。通過這種活動,動物不是表現了自己的什麼,不過是完成了其作為自然存在物的對象性,使之成為毫無疑問的、活生生的,成為被確證了的現實、感性。很明顯,與植物一樣,動物是為自然而存在的存在物。所謂動物有意識的生命表現,不過是比植物更能動地作為自然存在物的表現。

但人“是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從而是主觀地存在著的存在物,“人的正常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的”。人主觀地擁有一個“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對象性世界,他不能容忍自己的生命表現直截了當地像動物似的在背牆角裏黑燈瞎火進行,“他必須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識中確證並表現自身”

……他要主觀地間接地將自己的充實感張揚於其所擁有的廣大的對象性世界裏。現在,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表現為:人有意識地主觀地使其直接客觀地存在著的全麵人化的自然對象,見之於其全麵豐富的“直接地客觀地存在著的人的感覺”。這就是使其外在客觀見之於其內在主觀,使其外在客觀成為內在主觀的,從而使其內在主觀成為充實的、現實的。現在,我們便說,人的生命表現或本質力量這才主觀地成為完成了的對象性,成為被主觀地確證了的現實、感性,我們才說他主觀地毫無疑問地活生生地存在著。

隻是為了討論的方便,僅僅為了把問題說明,剛才的討論仍是沿用馬克思揭示曆史之謎的角度,這就是對人的生命表現好像隻從生產衣、食、住等生活資料方麵著眼。這很容易使人誤解,認為我們把人的生命表現僅僅歸結為這方麵。其實,我們在前麵已作界說,本文所用的“生產”概念是廣義的,即指人的整個生命表現活動,而且是就其創造性的意義而言。它可以創造出衣、食、住等實用物件,也可以展現出奧秘或人道。

前麵說過,“人的感覺”源於動物的好奇心、惻隱心、食色欲,為其人化的形式,現在它表現為真善美之望三個方麵。人主觀地充實其“人的感覺”,即在於使其真善美之望成為主觀的現實、感性。所謂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乃是就真善美三方麵而言的,真善美即其主觀的現實、感性。

所謂真,即人探索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奧秘的觀念對象性,或者說是人的好奇心的觀念對象性;所謂善,即人關懷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休戚的直觀對象性或觀念對象性,或者說是人的惻隱心的直觀對象性或觀念對象性;所謂美,即人追求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實用的直觀對象性,或者說是人的食色欲的直觀對象性。

真是觀念對象性,善為直觀對象性或觀念對象性。美單為直觀,其規定性起於直觀反映。這種反映以形式為對象,著眼於對象的形式。這是因為,享受實用功利關乎切身,必須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須五官感覺能夠直接切近觀感。要明見其形、聲、味,使心裏踏實放心。由於對實利形、聲、色、味的重視,對於有抽象分離能力的人來說,其形、聲、色、味便具有超越內涵的獨立意義。在想象中,分明可以由此及彼代替內涵;在抽象中,內涵毫無疑問包含在形式中,可不去考慮,因為見形式如見內涵。對有想象力的人來說,不讓他發揮這種想象,不經這道胃口,吃了也形同沒吃。要甘甜,要有味,就必須讓他通過物品的形、聲、色、味發揮其想象,即必須使充實在想象中進行。這就須著眼於對象的形式,而這隻有通過直觀反映。規定美之為美的反映形式在美學上即審美。

這是可以言傳的,這裏所發生的事情是:主體“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這正是庖丁解牛後“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莊子·養生主》)的情形,此乃主體生命得以充實的表現。這種狀態即美,孟子就說:“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對於這種現實、感性,我們可以表述為氛圍、境界等。反理性思潮掀起後,拒斥形而上學、消解本體價值成了時代風氣。1984年朱狄連將西方種種否定美的本質的觀點介紹過來後,我國學術界關於美的本質的討論就漸漸沉默下來了。於是有人便稱美的本質問題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假命題,而隻是承認審美。其實,美與審美是不同的。審美是一種主觀行為,是過程,而美則是一種主觀現實,是狀態,美是審美的完成、結果。

在審美過程中反映在主體意識中的東西不是別的,乃是主體對其覺悟屬性客觀展開的意識。它不是從別處來,正是從主體自己的覺悟生產中來,這便等於主體特為自己那“人的感覺”創造了意識的對象。這正是自我反映,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人是自我主觀地確證其生命本質;反過來說,人的本質即主觀地自我對象化。現在,我們先作初步定義:美即人直觀地全麵自我意識、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或為人直觀地全麵自我對象化、自我充實的現實、感性。很明顯,這正是人的本質作為美的本質。

通過人的本質力量的直觀對象化,結果使人毫無疑問主觀地作為人的自然存在物。在這一過程中正是通過這一形式,人才毫無疑問地作為自然存在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他的表現不像動物那樣直接,而是間接地通過作為人的自然存在物的形式表現的。

動物是為自然而存在的存在物,其表麵的生命表現不在於表現自己,而是在自然規定下外化地以自發的形式來表現自然必然。動物的生命活動既然不能影響自然,結果也就不能影響自身、發展自身,動物隻生產了自身。動物有意識的生命表現,不過是較能動地參與自然界的慣常行程,不過是較有力地表現了自然必然自發表現的生機。在動物活動的身後,自然界變化發展了。

人既然是自為地表現其生命本質,其結果當然不致表現別他的曆史,而是必然開創自己的曆史。

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不僅在於主觀地表現其自我充實、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進一步還在於“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為了創造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正是整個再生產自身,馬克思如此說:“隻是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部分生產出來。”

正是這樣,通過直觀審美反映在主體意識中的意識(作為新加入的覺悟屬性),將會全麵引發滋長其內在直接的自然欲望覺悟——對象那方麵發生的事情同樣也是主體這方麵所發生的事情。或者說,人於改造外在自然(人化)的同時也正是改造了其內在自然(人化)。馬克思還說:“不僅五官感覺,而且所謂精神感覺、實踐感覺(意誌、愛等等),一句話,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隻是由於它的對象的存在,由於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這話不僅關於美,已經說到真善了。現代腦科學有如此闡釋:一、人腦有以杏仁核為中心的大腦邊緣係統,其為人的原始腦、動物腦,為下意識、潛意識、本能所在。所謂“情商”、非智力因素,皆由此發生。美對人的內在直接的自然欲望有升華作用,這就是開發人的“情商”,優化非智力因素。二、人的左腦偏重於時間、概念、語言等方麵,而右腦偏重於空間、視覺、形象等方麵。前為抽象性功能(計算、研究),後為形象性功能(藝術等)。美具有直觀、直覺的誘發作用,可開發右腦,促使左右大腦半球平衡發展,即使大腦和諧發展。

現在,我們便說:美是人直觀地全麵自我覺悟的現實、感性,從而是人直觀地全麵自我生成發展的現實、感性。

相比實踐論美學的結論,我們認為馬克思關於美的觀點應是:美是人(就其覺悟屬性而言)的本質力量的直觀對象化,或者說,美是人直觀生命表現的現實、感性。

人的從而是其類的自我覺悟的表現,正是人的從而是其類的自我生成的表現,實為人從而是其類自我揚棄自身而創造曆史的運動。與外在自然界的自覺史相反,這是人從而是其類利用其覺悟屬性,不斷自我外化又自我內化而再生產其覺悟的過程。或者說,這是人從而是其類,自覺通過矛盾運動而揚棄向前、旋轉推進的曆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