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真善美批判(3 / 3)

這種反映對科學來說是理智的,即求真、知真;對倫理學來說直觀和理智兼有,即求善、向善;對美學來說是直觀的,即求美、審美。當此時也,人們或豁然開朗,或欣慰之至,或躊躇滿誌,皆有愉悅之感。此乃主體生命得以充實時的情形,也即人的真善美之望的現實、感性。這種現實、感性對科學來說為觀念對象性,即真;對倫理學來說直觀對象性和觀念對象性兼有,即善;對美學來說為直觀對象性,即美。對這種現實、感性,我們可以表現為主觀氛圍、境界等等。

真善美與求真求善求美不同,求真求善求美是一種主觀行為,是過程,而真善美是一種主觀現實,是狀態,真善美是求真求善求美的完成和結果。

從本體論著眼,所謂真即人探求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奧秘的觀念對象性,或者說為人的好奇心的觀念對象性;所謂善,即人惻隱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憂戚的直觀對象性或觀念對象性,或者說為人的惻隱心的直觀對象性或觀念對象性;所謂美,即人追求自身的類及其他物的類之實用的直觀對象性,或者說為人的食色欲的直觀對象性。

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反映在主體意識中的東西不是別的,乃主體對其覺悟屬性客觀展開的意識。它不是從別處來,正是從主體自己的覺悟生產中來,這便等於主體特為自己那真善美之望創造了意識的對象而就其意識。這正是自我反映、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人是自我主觀地確證其生命本質。反過來說,人的本質即主觀自我對象化。現在我們這樣說,真善美即人主觀地自我意識、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這正是人的本質作為真善美。所不同的是,真是人理智地自我充實、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美是人直觀地自我充實、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善則兼有兩種方式。

在外化範圍內,情況正好相反。可以說,真善美之望人皆有之,但這種願望卻位卑身微,沒有獨立的自己的意義。在這裏,人們進行生產不是為了充實其真善美之望,而是特意充實其“囿於粗陋的實際需要的感覺”。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的真善美之望便無權自由對待主體的所造,無權以之作為所望的對象來充實自己。可以想見,其真善美之望隻能隱後靠邊饑餓著、空虛著,眼巴巴看著明珠暗投。在這種過程中,真善美之望淒涼的故事全在黑暗中進行著。或某一時刻,即當人們“人的感覺”不經意間走上前台睜眼觀望時,主體這才發現黑暗中其真善美之望淒涼的故事,而乍見到自己這般饑餓貧困的現實、感性。這時候,反映在主體意識中的東西不是別的,乃是主體對其覺悟屬性客觀喪失的意識。這不是從別處來,正是從主體自己的外化生產中來。這便等於主體特為自己創造了對立的對象而就其意識。這也是自我反映、自我意識,但卻使人主觀地否定其“人的感覺”的生命本質。這正是人的外化的本質,即人主觀地自我否定的對象化。這種對象化即假惡醜。此乃人自取其辱的狀態,“賠了夫人又折兵”正是寫照。其結果,那本應裝扮我的華衣卻穿在他人身上,我竟充當了替他人做嫁衣裳的角色,這豈不是天大的諷刺!現在,我們便說:假惡醜即人主觀地自我饑餓、自我空虛的現實、感性,或為人主觀地自我否定、自我喪失的現實、感性。所不同的是,假是人理智地自我饑餓、自我否定的現實、感性,醜為人直觀地自我空虛、自我喪失的現實、感性,惡則兼有兩種情況。

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在主觀地表現其自我充實、自我確證的現實、感性,進一步還在於“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為了創造同人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正是這樣,通過求真求善求美反映在主體意識中的意識(作為新加入的覺悟屬性)將會全麵引發滋長其內在直接的自然欲望覺悟。現在,我們便說:真善美即人主觀地自我覺悟的現實、感性,從而是人主觀地自我生成發展的現實、感性。

在外化範圍內,情況正好相反。在這裏,我們可以這樣說:假惡醜即人主觀地自我退化、自我野蠻的現實、感性,或為人主觀地自我削弱、自我犧牲的現實、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