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馥潔
摘要:科學發展觀是規律認識和價值取向相統一的發展理論。“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意蘊。“以人為本”觀念貫穿於科學發展觀價值內涵的各個方麵,主要包括人的需要增長是發展的價值動因、人的創新實踐是發展的價值動力、人的和諧生存是發展的價值尺度、人的幸福是發展的價值目的、人的全麵發展是發展的價值理想。這種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價值理念的發展觀,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發展,是對中國傳統“人貴”價值觀的汲取,也是對西方“物本”發展觀的超越。
關鍵詞:發展觀;人本;價值;意義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事實性與價值性相統一的運動過程,其事實性在於它按照自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向前發展,其價值性在於它體現著社會主體(人)的目的追求和價值取向。任何一種發展觀,都蘊涵著對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發展價值取向的確定。科學發展觀也是規律認識和價值取向相統一的發展理論。就規律認識而言,它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就價值取向而言,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的新的發展要求和價值追求。一係列新的發展要求和價值追求構成了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價值內涵,包括發展動因、發展動力、發展標準、發展方式、發展目的、發展理想等等。它集中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關於發展的基本問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價值含義就是: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這一觀念貫穿於科學發展觀價值內涵的各個方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意蘊。這種發展價值觀,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
@@@一
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這一觀念貫穿於科學發展觀價值內涵的各個方麵,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意蘊。
1.人的增長是發展的價值動因。
價值是主體的生存發展需要與客體滿足這些需要的適應性關係,主體需要是價值關係形成的動因。科學發展觀是立足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提出來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主要矛盾,就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而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就必須發展。而且,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係列新的階段性特征。主要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麵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難度加大;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麵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製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製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麵臨諸多新課題;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麵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這些階段性特征歸根到底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新階段的具體表現。正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出發,從矛盾在新階段的具體表現出發,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出發,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是從人民需要是發展的價值動因來論述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的。以人民需要為發展的價值動因乃是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的首要含義。
2.人的創新實踐是發展的價值動力。
發展作為人的價值實踐活動,其主體動力是什麼,這也是發展觀必須回答的重要問題。不同的發展觀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回答則源於其價值觀念的差異。關於發展的動力問題,科學發展觀明確指出:發展依靠人民。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發揚人民首創精神,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特別是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人的主體性的核心標誌,發展依靠人民、依靠人民的首創精神和創新能力,充分表明了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民為發展主體的價值觀。
3.人的和諧生存是發展的價值尺度。
怎樣發展問題是關於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問題。對於什麼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是好的、有價值的,不同發展觀也有著不同的看法。十七大報告指出“努力實現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實現各方麵事業有機統一、社會成員團結和睦的和諧發展,實現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和平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就是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方式和發展模式基本觀點。也就是說,科學發展觀認為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才是好的有價值的發展。對於中國自身來說,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所謂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而實現這些基本要求的根本方法就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關於發展要“全麵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蘊涵著衡量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價值尺度問題。這一尺度就是人的和諧生存。人的生存要求諸多因素、諸多條件,而且還要求這些因素、條件處在和諧的狀態之中。如果隻具備一種因素、一種條件,人就不能生存;即使諸多因素和條件具備,但它們的關係不和諧,人也不能生存,起碼不能很好地生存。所以中國古代哲人把“和”作為“生”的基本前提,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偉大命題。人的和諧生存既是發展的前提條件,又是發展的目標。就是說,隻有在人的和諧生存條件下,社會才能發展;同時,隻有發展才能實現人的和諧生存。“全麵協調可持續”就是基於人的和諧生存特征而提出的要求。於是,人的和諧生存就成了衡量“好”的發展與“好”的發展的價值尺度。十七大報告在談到發展與和諧的關係時有一段深刻論述:“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並提出“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麵,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關於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的思想以及發展和社會和諧內在統一的思想,蘊涵著以人的和諧生存為發展的價值尺度的深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