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的幸福是發展的價值目的。
發展目的是發展觀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對於發展目的的論述非常明確。十七大報告指岀:發展為了人民,發展為了造福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發展要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據此提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以人的幸福為發展目的價值觀念,具體體現在對社會各領域發展目標的確立上。在經濟建設上,要通過發展增加社會物質財富、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在政治建設上,要通過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當家做主,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在文化建設上,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人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在社會建設上,要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麵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在黨的建設上,要把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落實到引領中國發展進步、更好代表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
人民的利益和幸福是人民作為價值主體的核心標誌,科學發展觀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價值目的,是其以人為本、以人為價值主體的核心內容。
5.人的全麵發展是發展的價值理想。
科學發展觀把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統一起來,把發展的社會意義和發展的主體價值結合起來,既指出了發展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決定性意義,又指出了發展對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作用。十七大報告明確地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內容。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也明確提出:“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關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具體內容和途徑,“報告”和“黨章”從各個方麵作了係統論述。例如,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誌,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使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用正確方式處理人際關係;增強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強精神,使我國人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民。
實現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崇高理想和根本目的,科學發展觀把人的全麵發展作為發展的價值理想,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曆史觀與價值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中國化的重大成果。
總之,科學發展觀在發展動因、發展動力、發展標準、發展方式、發展目的、發展理想等內容上,都是以以人為本為核心的,都體現了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這一軸心思想。所以,人是發展的價值主體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意蘊。
@@@二
科學發展觀以人為發展的價值主體,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創新意義。
1.它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並不是“人的空場”,而是包含豐富而深刻的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主要內涵是:(1)人是宇宙間最高價值的價值觀。馬克思說:“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又說:“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我們)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他認為,在世界上,其他事物都有其根本,唯獨人沒有自身之外的根本,“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這是典型的人本思想。馬克思在三維關係中確立了人的價值:在人和自然的關係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在人和生產的關係中,“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在人與產品的關係中,人是活動的主體,而產品“是活動著的主體的對象”。由此可見,馬克思的哲學高度地肯定了人在宇宙間的價值地位。為了維護人的價值,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宗教信仰和剝削製度對人的價值的異化和貶低。首先,他們批判了宗教信仰對人的價值的幻化。他們指出:宗教“剝奪了人和自然的全部內容”,它使人喪失了現實的自我,把人的價值“轉給彼岸之神的幻影”,從而使人不能夠圍繞著“自身和自己現實的太陽旋轉”,而總是“圍繞著幻想的太陽旋轉”。這就是說,在宗教中,人的價值通過幻化而貶值了。因此,人要通過宗教信仰擺脫苦難、確立價值、實現價值,隻能是一種天真的幻想。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歎息”,是“無情世界的感情”,是“苦難世界的靈光圈”,是“裝飾在鎖鏈上的花朵”,是“那些還沒有獲得自己或是再度喪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感覺”。它根本不具有確立和實現人的價值的現實力量。其次,他們批判了剝削製度對人的價值的異化。他們認為,在專製製度下,君權統治使人異化,把人變成了人的奴隸,因此,“君主政體的總的原則說來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不成其為人”。“專製製度必然具有獸性,並且和人性是不相容的。”在資本主義製度下,人在物質財富的壓迫下異化,使人變成了物的奴隸,即工人自己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勞動產品,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工人創造的物質財富越多,工人自己越窮,受壓迫越重。於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馬克思尊重人的價值的哲學思想,是我們思考一切問題的根本出發點。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人為本”正是從這一哲學思想出發的。
(2)人民是曆史主體的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理論創造。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曆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然而,馬克思主義並沒有把人的活動與曆史規律對立起來,更沒有否定人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認為曆史規律是通過人的活動而發生作用的。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曆史什麼事情也沒有做,它‘並不擁有任何無窮無盡的豐富性’,它並‘沒有在任何戰鬥中作戰’!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並為這一切而鬥爭的,不是‘曆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曆史並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曆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而創造曆史的人並不僅是少數幾個英雄人物,而是廣大人民群眾。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曆史的主體。而且就個人的作用而言,唯物史觀認為曆史的結果是每一個個人意誌衝突、融合而成的平均數(合力),雖然各個人的意誌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但“每個意誌都對合力有所貢獻”,都“包括在這個合力裏麵”。可見,唯物史觀並非簡單的“規律決定論”,而是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曆史地位的辯證統一,並且特別重視人民群眾的曆史創造者的作用,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明確闡述了這一點。江澤民說:“人民是曆史的真正創造者”,“堅信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曆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2001年7月1日講話)胡錦濤說:“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這一基本原理的運用和闡發。”又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2003年7月1日講話)。人民是曆史主體的唯物史觀,乃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