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價值意蘊(3 / 3)

2.它是對中國傳統“人貴”價值觀的汲取。

人本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哲學中的人本思想孕育於西周初年的“敬德保民”觀念,萌芽於春秋時期的“民為神主”觀念,形成於春秋末至戰國時期的“人最為貴”觀念。春秋戰國時期在社會大變革的曆史震蕩中,諸子風起,百家爭鳴,問天思人,輕命重力,使人的地位和價值、人的力量和作用,受到了進一步的關注和肯定。無論儒家、道家還是名家、法家,無論主張“天人合一”還是主張“天人相分”,都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地位,高度弘揚了人的價值。提出了“唯人萬物之靈”(《尚書·泰誓》)、“人者,天地之心也”(《禮記·禮運》)、“天地之性人為貴”(《孝經》引孔子語)三大命題。特別是“天地之性(生)人為貴”的觀念是對人的崇高價值品位的高度概括,標誌著中國哲學人本思想的形成。戰國之後,中國哲學的人本思想基本上都是對這一觀念的闡釋和發揮。例如,《荀子·王製》“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太玄·玄文》雲:“物之所尊曰人”。《白虎通義·三軍》雲:“人者,天之貴物也。”《說文·人部》雲:“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論衡·詰術》雲:“人之在天地之間也,萬物之貴者也。”《《列子·天瑞篇》雲:“天生萬物,唯人為貴。”

傳統“人貴”思想精髓在於明確地以人為價值主體,高度地肯定和弘揚人的價值。這種觀念體現於治世治國思想上,其內容集中在兩個方麵:一是認為對於治國、治世來說人是根本性的決定性的力量和因素。一個國家的興盛、一個社會的進步、一種事業的成功盡管需要諸多因素和條件,但是首要的根本的是要依靠人的力量,發揮人的作用。管子曰:“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亢倉子·君道篇》曰:“夫國以人為本,人安則國安。”羅欽順雲:“世道之升降,係於人不係於天。”(《四續》)這種“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是從人與物、人與天的關係上來闡發人的作用的,如果從君民關係上弘揚人的巨大作用,“以人為本”就成為“以民為本”。老子雲:“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賈誼雲:“夫民,萬世之本也,不可欺。”又雲:“聞之於政也,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根據“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哲學家們進而提出了“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的為政之道。總之,對人作為國家興盛、社會發展、政權鞏固的決定因素的充分肯定,乃是中國古代哲學人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二是提出了應在治世中切實地關愛人的生命、尊重人的價值、關注人的利益的價值關懷。做到“愛人”、“立人”、“達人”、“利人”。《論語》記載:“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這表明孔子高度重視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命。朱熹解釋《論語》此章時說“貴人賤畜,理當如此。”(《論語集注·卷五》)老子雲:“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孟子雲:“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墨家提出:一切言論,都應以是否“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為重要標準。由此可見,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理念與中國古代以人為貴的價值觀,有著內在的思想源流關係,它摒棄了其中的封建性糟粕而汲取了其合理性精華。

3.它是對西方“物本”發展觀的超越。

近代以降,西方資產階級發展觀的主流是“以物為本”的發展觀。所謂“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就是把物質技術的改進、物質生產的進步、物質財富的增長作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價值取向,甚至是唯一的價值取向。這種“物本”發展觀對於創造西方社會的物質文明、推動西方社會變革和推進西方社會的現代化曾起過重大的積極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然而,這種發展觀的缺陷,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概而言之,其一是破壞了生態和環境,其二是導致了人的價值失落。對此,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和西方許多有見識的思想家都進行過深刻的批判。針對其導致了人的價值失落的弊端,馬克思恩格斯說:“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係了”。它把人的一切情感“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嚴變成了交換價值”,“用一種沒有良心的貿易自由代替了無數特許的和自力掙得的自由”(《共產黨宣言》)。總之,物本發展觀的根本特征是“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到了20世紀中晚期,愈來愈多的西方哲學家、思想上都著力於對物本發展觀的反思與批判,聯合國也逐步對發展觀進行理論轉換,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也開始對發展進行戰略調整。“可持續發展”概念、“綜合發展”概念、“以人為中心發展”概念、“人類發展”概念就是通過對物本發展觀的反思批判而提出的。所以說,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是對西方“物本”發展觀的超越,也是對當代國際社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的借鑒。

對馬克思主義人本思想的發展,使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核心價值理念具有了堅實而科學的理論基礎,對中國傳統“人貴”價值觀的汲取,使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核心價值理念具有了鮮明而深厚的民族特色,對西方“物本”發展觀的超越,使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核心價值理念具有了強烈而濃鬱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