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中主體人的生成(1 / 3)

桑元峰

摘要: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教學生學會外語,其本身更要傳承教育的精神與宗旨,這就是:教學成人。成人是任何教育教學活動的終極目標。因此,研究外語教學不僅是研究“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的問題,更要研究“教師為什麼教和學生為什麼學”的問題。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多集中在教學的客體層麵。然而,教學是一個多元素、複雜的、整合的係統。最重要的是,教學如果缺失了對人的關照,單純的研究教和學都是片麵的。本文正是在“生成”這個哲學理論的關照下,對大學英語教學生活中“作為教師的人”與“作為學生的人”對於“怎樣各自認清自己並且互相解讀對方以及怎樣相互鎖定,籌劃未來,共同生成”等問題進行的初步探討。

關鍵詞:大學英語;主體人;生成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語境是把教育作為了工具。“把‘教育’理解為社會借此可以保存、延續進步,個體借此可以獲得某種素質而在未來過上‘幸福’、‘完滿’生活的工具。”。對教育的關注,不是因為人本身的需要,而是因為社會的直接需要,間接地培養社會的人來完成。大學英語教學在強大的工具主義教育話語下,也逃脫不了對生成完整的人的遮蔽。在當代教育工具化的語境下,因為“應試教育”忽視英語教學的過程價值,而僅僅追求某種功利的目標,喪失了教育活動過程的豐富價值,從而導致英語教學成為了“隻為人的生存,不見人的存在”的教學機器。因此,生存於英語教學生活中的教師和學生是功能化了的、相互孤立的人。被忽視了存在的人,無論如何是無法創造性地籌劃未來,生成個性鮮明的“自我”的。本文正是在生成觀的關照下,為迷失在功利大潮中的大學英語教學進行價值定向,重拾對人的關照與建構,引導教師和學生作為一個豐富的整體,作為具有能動性和多種發展可能的“共在”,在大學英語教學生活的過程中實現價值選擇和生命意義,向生成一個“完人”邁進。這,應是當前我們最應該解決的根本問題。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人”的缺失

(一)人——生成性的存在

“生成”是現代哲學的最強音。生成觀認為,人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存在,人的生命從其本質上來講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作為個體人的生命是一個生生不息,不斷推陳出新和超越升華的過程。生成性思維是“以人為本”的思維,認為“人不是隻具有知性、理性的片麵的人,而是不僅有知性而且有情感性的整體的人;不是隻具有同一性的抽象的人,而是具有個性和差異的具體的人;不是確定不變的、已有定論的人,而是總在變化發展過程中的人;不是過去和未來的人,而是實實在在的現世中的人。”

生成觀強調:第一,重過程而非本質,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人的存在隻是人的現實生活過程,人必是其非是,非是其所是。第二,重關係而非實體,主張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處在與其他存在物內在的關係中,強調人的類本性,強調“共在”。第三,重創造而反預定。生成性思維強調未來不可能完全預存於現在,未來不可知意味著為創造性提供了發展的空間。認為“隻要此在存在,它就籌劃著”,“此在總作為它的可能性來存在”。

(二)“隻為人的生存,不見人的存在”的英語教學

教育以人為本,關注人,必然應關注人的存在。然而,在現代教育研究和實踐中,由於教育的社會本位觀、教育的工具化等諸多因素的原因,我們隻認識到人的生存問題及其對個體和社會所構成的威脅,看不到人作為人的“存在問題”及其對個體和社會所構成的威脅。這種生存教育給予了人們以生產的意識和能力,卻沒有給予人們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據;給予了人們對於自己和人類文明盲目的樂觀,卻沒有給予人們清醒的頭腦。其結果是,在教育的作用下,現代人擁有了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的生存能力,但是卻越來越對存在的必要性發生懷疑。這種懷疑使得現代人的生活充滿了無聊、空虛、寂寞和無意義感,從根本上威脅到人生的幸福與人類文明的進步。傳統大學英語教學在強大的功利主義驅動下,被賦予了濃重的工具色彩,被當做了謀生的手段,被當做了“培養市場急需人才”的產業,教學生活中的人——教師和學生被當做了工具去服務於社會,成為了隻關注人的“生存”卻無視人的“存在”的教育。所以,當代大學英語教學實質上是“為了生存而教學”而不是“為了存在而教育”。因此,“以人為本”的教育不能隻考慮作為“工具的人”,也應該考慮作為“目的的人”;不能隻考慮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應該考慮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義(石中英,2003)。今日的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比任何時候都要關注人的存在。關注人的存在就是關注一切與人相關的性質和特征。

正是因為大學英語教學成為了工具化教學,才造成了英語教學生活中“人”的缺失和“人”的迷失。這與教育的終極目標——成人(成為人)是相悖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其本身的原因。英語成為了國家維持自身發展的手段,成為能給社會帶來經濟利益的產業,成為了個人升學就業的謀生技能,唯獨沒有成為為了人的發展而進行的教育。英語教學在工具主義的教育語境下,也沒能逃脫對人性的遮蔽,喪失了對存在於教學生活中的人的關注。從英語教學生活本身來看,教師和學生自身對“自我”概念的認同產生了迷失。對於學生,他們會發出“我學英語,我是誰?”的追問;對於教師,他們會反思“我是雙語人嗎,抑或是僅以教英語為職業”?長期生活於英語教學生活中的教師和學生都被工具異化,都是不快樂的。英語非但沒有成為自己的第二雙眼睛,第二條舌頭,第二雙耳朵,更沒有成為自己的第二個頭腦。顯然,教師和學生都有著強烈的語言教學需求,卻都迷失了教和學的內在動力。實際上,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師和學生本身都將自己“功能化”了。因此,我們要意識到教師和學生首先是作為“人”存在,才能思考存在,才能籌劃如何存在。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人”的生成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不是不關注教師和學生,而是怎麼關注,以何種角度和高度去關注。目前來看,傳統大學英語教學關注的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並認為這便是注重了教育中的人。然而,我們關注的隻是“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外部怎麼評價和測試”,未從人的“存在”這一根本的哲學問題入手對“作為教師的人”和“作為學生的人”為什麼教、為什麼學以及師生如何在英語教學生活中共在、獲得共生等問題予以關注。具體來講,對於學生隻是從外部發展學生的各項語言技能予以了規定。

對於教師,也隻是從外部的應然角度對外語教師應具備的素質進行了規範,對於教師如何看待自身,如何縮短自身與社會期待角色之間的差距,教師發展的內在動力未給予深層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