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對學生性別意識的培養(3 / 3)

美國文學中除了“悍婦”和“美人”形象外,還有一類非人非鬼的女性形象。這類女性形象以愛倫·坡的《鄂榭府崩潰記》中的瑪德琳小姐和福克納的《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愛米麗小姐為代表。《鄂榭府崩潰記》講述女屍複活的故事,其恐怖的氛圍讓人驚心動魄,但同時愛倫·坡對瑪德琳小姐的描述也讓人瞠目結舌。瑪德琳小姐一出場隻是客廳遠處的一個“人影”,隨後哥哥鄂榭宣布她的死亡,活埋了她,最後形銷骨立的妹妹披著血跡斑斑的壽衣出現在鄂榭麵前。愛倫·坡精心雕琢了陰森的氣氛,而瑪德琳小姐隻是作者營造恐怖效果的一個配角和工具。因此,我們無從了解瑪德琳小姐的生活和她的心理感受,我們看到的是作為“人影”——“死屍”——“鬼形”出現的瑪德琳小姐,然而這看似偶然的結構布局,實際上暗示女人悲慘的命運。在男權社會,女人被驅逐在社會的邊緣位置上,沒有自己的主體地位;女人隻是一個配角,甚至配角都不是,女人充其量隻是一個影子般的人物,被剝奪了主體意識和身份。在此,我們隻要想一想在社會上還有多少女人(比如被迫賣淫者)過著似人非人、似鬼非鬼的生活,我們就能理解瑪德琳小姐這類女性形象的現實意義。

福克納在《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塑造了另一個人不人、鬼不鬼的女性形象愛米麗。瑪德琳小姐給我們的震撼是恐怖,而愛米麗小姐的命運則激發我們對她深深的同情。愛米麗的悲劇在於沒有一個人把愛米麗當做一個女人看待。男人們認為她是一個紀念碑、是神龕中的一尊偶像,人們關注她是因為她是一個傳統的化身、是義務的象征,而這個傳統和義務就是南方男權社會對“南方貴婦人”規定的職責和要求。“男權文化創造的這個‘貴婦人’神話否定女人有性意識,否定她們跟男人一樣有正常的感情和性愛方麵的需求,隻要求她們做出犧牲,保持沉默,像‘影子似的永遠存在,永遠必要,但難得顯示力量’。”鎮上人在不斷地說“可憐的愛米麗”,可是沒人真正關心愛米麗的生活和命運。人們關心的是愛米麗所代表的貴婦人傳統。一旦愛米麗稍微突破了這個傳統,人們就對她議論紛紛,深信她已墮落,對她的愛情橫加阻攔。愛米麗最後麵對親戚的幹涉、情人的背叛別無他法,隻有采取極端的手段,即毒死情人、和死屍睡在一起,以表達一個女人強烈的感情需要。多麼可悲、可歎、可憐的愛米麗!

福克納塑造的愛米麗是可憐的,同時,又是可憎的。愛米麗住在塵埃遍地、鬼影幢幢的屋子裏,空氣陰濕而沉悶,而愛米麗“看上去像長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屍,腫脹發白”。愛米麗冷酷無情的聲調、冷酷高傲的雙眼、怪僻乖張的性情使她的形象不像個人,反而像個鬼,麵目可憎。為什麼福克納在同情愛米麗、為她獻上一朵玫瑰花的同時,又把愛米麗描繪得如此可恨、令人厭惡呢?“最主要的恐怕是因為福克納是個南方人,他的意識深受南方男權主義社會的影響。”“他沒有也不可能有當代人的婦女意識。他的婦女觀模糊而矛盾,既有南方人根深蒂固的道德觀又有對女人的同情與愛憐。”總之,福克納對愛米麗的態度是矛盾的,而愛米麗非人非鬼的形象強烈地表達出南方男權社會對女人的壓抑。

@@@三、結論

通過以上文本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文學男性作家的某些作品中的確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性別觀念。在男權社會中,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角色時,一方麵歪曲和醜化了女性形象,使女人成為“妖魔化”的人物,另一方麵也在美化女性形象。這並非因為男性作家尊重女性,而是男性作家通過“理想化”的女性形象表達男人對女人的性別期待。“妖魔化”的女性形象和“理想化”的女性形象都不是女性角色的真實麵目,因為這兩類女性角色都被剝奪了女人的主體意識和話語權利,使女人成為沉默壓抑的群體。因此,我們在講授美國文學課程時,很有必要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方法解讀作品,讓學生聽到被壓製的女性的聲音。這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性別覺悟,培養他(她)們男女平等、和諧發展的性別觀念,增強他(她)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性別平等敏感度,加強他(她)們用雙性視角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一切將最終有益於他(她)們畢業後人生道路的抉擇、個人事業的發展及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