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濤
摘要:知識是主客體在個體活動基礎上雙向作用的結果,在這個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任何一方都不占有第一性的決定性優勢,而是以個體活動、中介性地處於開放性的動態格局中,知識與知識對象在這種開放性的動態格局中運演著主客體的同化、順應和自我調節的主客間性的辯證關係。
關鍵詞:知識;主體性;客體性;主客間性
客體性(或客觀性)一直被作為是知識的最基本的特性,不同時代的人們都曾把客體性作為知識的根據,區別隻在於對“客體性”的理解以及賦予它的不同涵義。古代的東西方思想家們都把“天”、“地”、“火”、“土”、“水”、“理念”、“自然”、“仁”、“氣”等看做是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元素,人類隻有把握了這種世界的本體、得到本體的確認才能獲得真正的、可靠的知識。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對話”和柏拉圖的“理念”,都是要追求確定的、客觀的、不受感情影響的知識。中世紀的形而上學家和神學家鼓吹“神聖的客體性”,即知識要反映上帝的精神和上帝存在的“客體性”。文藝複興時期,古典人文主義者提出,盡管自然是上帝的作品,但上帝在創造出自然之後就放手不管了,自然按照自己的規律運動;自然成為自己的本體。培根說,“人類作為自然的仆人和解釋者,僅當他能夠實事求是地進行觀察或遵循自然的道路進行思考時,才能夠對自然理解得越來越多。除此而外,他既不能認識任何事情,也不能做任何事情”,人們開始熱衷於觀察自然、認識自然、遵循自然,而且把由此得來的自然科學知識擴散到其他知識領域,提出了“曆史的自然”、“社會的自然”、“人性的自然”等概念,幫助人們擺脫了形而上學思辨和神學教條的束縛,“神聖客體性”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自然客體性”。這種客體性是指與客觀事物本身的屬性及事物與事物之間本來關係相符合的特性,真正的知識是正確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與事物之間的本來關係的,不合乎這一標準的知識則為謬誤或不完善的知識。客體性除了這種“符合性”外,還包括可檢驗性、證實性、一致性等內涵。隨著體現客體性思想的科學知識在知識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強,人們對這種知識的客觀性產生了內在的、逃脫理性批判的崇拜,從而形成了知識問題上的“客觀主義”,要求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放棄所有個人的主張、意見、經驗、情感、常識等,確保獲得客觀、實證、精確的知識,那些地方性、個體性、傳統性以及難以用語言明確表述的知識也都是毫無價值的,絕非真正的知識。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全麵進步和人們對傳統知識論的主客二分的思維框架的超越,開始反思傳統中將知識看做對知識對象的機械性的從而也具有客觀性的反映的認識,克服了以往在知識與知識對象關係上把認識活動簡單、直觀地理解為主客、心物之間的反映和被反映的關係,尤其突出了中介、工具在認識活動中的作用。
實際上,如果對獲得知識的起點和經驗素材——即常被作為知識對象的“現象”進行全麵、深刻的審視,就會發現一個不可忽視的盲點。一般地,“現象”被看做是“客觀事物的表麵特征和外部聯係”,是客觀對象自身的東西或某種“自在”的東西。但人獲得知識的活動是人參與其中的活動,無論是觀察、實驗還是生產勞動,都是主體借助於一定的手段(人體器官、實驗儀器、生產工具等)與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因而可以說,“現象”並不是“自在的”東西,而是這種相互作用的產物。換言之,“現象”之所以成為“現象”總是某種“呈顯”在主體麵前的東西,即使在最簡單的觀察過程中,被稱之為“現象”的東西也一定是“呈顯”在主體的感受能力和感受形式之中的東西;而且“現象”如果能夠被表述,也一定是被納入到主體的思維規定和話語方式之中的東西。離開了主體的感受形式、思維規定和話語方式,也就是離開了觀察的主體,就沒有客體的“顯現”,也就不會有“現象”這種東西的發生。當然,也可以設想“自在事物”之間的“自在的”相互作用,但隻要這種相互作用沒有進入到人們的觀察、實驗和生產活動的範圍,那麼這種自在的相互作用及其結果就不會作為“現象”而出現,人們對此也就一無所知。現代物理學為此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如量子物理學的哥本哈根學派認為,人們不能直接觀察到處在量子水平上的微觀客體,而隻能看到客體在測量儀器幹擾下顯示出來的宏觀效應,如雲霧室中的水珠、照相底片或屏幕上的影像或痕跡等等。在這些宏觀效應中,很難區分哪一部分屬於客體自身的運動狀態、哪一部分屬於儀器的幹擾,在知識對象中主體和客體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界限。為此,量子物理學家玻爾指出:“我們不再有任何根據去談論一個物理客體的獨立行動,因為在客體和測量儀器之間有個不可避免的相互作用,這個相互作用在原則上是不能說明的,如果這些儀器按其目的是要允許毫不含糊地使用描寫經驗所必需的各個概念的話。”因此,在物理實驗中看到的“現象”,並不是“自在的”東西,而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僅如此,從人類實踐活動的一般過程上看,任何實踐活動(觀察、實驗、生產等等)都是實踐主體使用工具(人體器官、實驗儀器、生產工具等)與外在於主體的客觀對象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而作為獲得知識的活動的起點的“現象”都存在於在這一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