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克毅 趙軍
摘要:在現代科學研究中,模式研究已經成為認識和分析客觀事物的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以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曆史相一致的方法論原則,從曆史的層麵、發展的視野和現實的維度對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了多視角的審視,力圖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上為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走向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模式;模式觀;多樣化
近十年來,研究生教育模式研究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始終受到了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者和管理幹部的關注。僅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關於研究生教育模式或培養模式的研究論文就有200多篇。本文以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概念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遵循邏輯與曆史相一致的方法論原則,從曆史的層麵、發展的視野和現實的維度對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了多視角的審視,力圖在認識論和實踐論上為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多樣化走向探明路徑。
@@@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定義及其學理性的參考標準
研究生的培養製度是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重要保證,製度是研究生教育模式化的前提,模式是製度化的結果。對模式的不同定義決定了研究生教育模式學理性的參考標準。從目前學術界對模式的研究來看,理解不盡一致。但是諸多的理解都體現了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一種設計和安排。譬如“研究生教育模式係指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為了實現培養目標而采用的具有一定特征的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的樣式和運作方式”;也有學者指出研究生教育模式是“培養研究生的形式、結構與途徑”,“它探討的是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諸因素的最佳結合與構成”。這些不同的定義都在一定意義上對研究生教育模式作了比較抽象的說明。但是,從學理性來看,無論哪種研究生教育模式,它之所以成為自身而區別於他者,主要表現在培養目標、培養過程及管理上。不同的培養目標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培養過程及管理,是確定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主要標誌。
“研究生的培養製度和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重要體現,是對研究生培養過程的一種設計和安排,是實現研究生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也是對研究生培養過程進行必要監控的重要依據。”隻有確立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才能有的放矢,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確定培養方式和途徑;隻有有計劃、有程序、按步驟來進行研究生教育,才能有效地保證高層次人才的質量。由於培養目標、培養過程以及管理構成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主要標誌,因此,它們也就直接構成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學理性的參考標準。學理性的參考標準規定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量化標準。對具體的研究生教育模式進行研究,就需要結合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及管理模式進行探討。
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及管理模式的確定,受製於很多因素,既有教育內部因素又有教育外部因素,同時,培養目標、培養過程、管理模式之間也彼此影響,這些諸多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在人們頭腦中反映並經過思維的加工和整理,就會產生相應的模式觀,而在一定的模式觀的指導下,又會產生相應的模式。因此,模式本身也就是模式觀的外化,對當前模式的考察也就直接映現了當前的模式觀。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學理性的參考標準為研究生教育模式觀範疇研究的展開和深入提供了直接的路徑。
@@@二、曆史的層麵:研究生教育模式觀的特征
綜觀我國建國以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變遷,研究生教育模式從建國初的前蘇聯模式,到“文化大革命”後的專業式再到上個世紀90年代的專業式、協作式等的發展,模式的變遷基本上是逐步走向多樣化。模式變遷主要是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發展對研究生教育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對研究生人才需求變化的結果。也正是在這種變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關於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基本認識,從而為當前研究生教育基本模式的孕育奠定了認識論基礎。
1.在培養體製上,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堅持體製雙重化,主要表現在高等院校的培養體製和研究機構的培養體製並存。這種雙重的培養體製導致培養過程中教學所占的比重存在較大的差異,相對於研究機構而言,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培養過程教學占有較多的比重。而在高等院校內部,又由於管理體製的不同,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偏重於專業化模式,教學和科研並重,研究生培養標準化、製度化,而非研究生院的高校由於具體管理方式的差別,培養又表現為多樣化。盡管近年來有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也聯手培養研究生,創造出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新形式,但是總體上來看,這種雙重體製依然是今天我國研究生教育培養體製的基本特征。
2.在培養目標上,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目標單一,主要表現在重視學術型人才,淡化應用型人才。我國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還較多集中在對高校師資和科研人才的培養。1986年《關於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工作的通知》規定了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規格和類型,研究生培養目標開始從單一型向學術型和應用型並舉的方向發展。今天,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擴大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曆史的不足。但是至今培養目標依然還存在拓寬的問題,專業學位的學科覆蓋麵遠不能適應社會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單一的慣性作用桎梏著研究生教育培養目標的拓展,因此確立多樣化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研究生教育應該確立的基本思想之一。
3.在培養形式上,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重視全日製研究生教育,並將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作為全日製研究生教育的一種補充。我國高等教育法明文規定我國高等教育實行全日製教育與非全日製教育形式。但是,在我國研究生教育曆史傳統中,非全日製教育基本上還是作為一種補充形式而存在。而在國際上,非全日製培養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通行的做法。近年來我國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它相對於全日製研究生教育來說,不同於傳統的教育形式,從目前來看,非全日製研究生教育已不再是傳統的教育形式的重要補充,而是作為基本形式之一存在。
4.在培養層次上,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體現為碩士和博士二級層次。我國研究生教育分為碩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兩個層次。這種層次分布比較正統單一,因此在學位授予上也就相對簡化。而在西方一些國家,則存在比較明顯的層次的分化,如英國有哲學碩士和專業碩士、哲學博士和高級博士之別。目前我國研究生培養層次結構比較單一,尚未分化出適合社會多種需要的多層次研究生教育。因此學位層次的正統分布可以說是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製度的一個典型方麵,故而也構成了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正是這種學位層次的分布對於我國具體的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確立限定了框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決定了研究生教育人才培養法定標準的相對正統和單一。伴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高層次教育的受眾愈來愈多,研究生教育層次結構也會出現新的變化。
5.在培養方式上,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傾向於專業化、標準化、模式化,追求科學主義的價值取向,而忽視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追求。我國傳統研究生教育無論是在管理過程還是在教學、科研過程中,都傾向於用統一的方案來培養研究生,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研究生,注重量化,強化效率,追求控製,很大程度上凸顯科學主義思維而弱化了人文主義理想。這種培養方式在專業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中比較明顯。伴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大,為了提高教育效率,降低教育成本,研究生教育培養方式上必然會進一步走向科學主義,但是這種科學主義必須要輔之以人文主義的價值追求,才能保證培養方式與培養目標的一致,否則可能又會陷入科學與人文分道揚鑣的窠臼之中。追本溯源,傳統研究生教育模式觀來自於人們對傳統模式生成的思考。對傳統模式觀的分析,為目前我國研究生教育模式狀況的分析找到了線索,也為今後我國研究生教育模式發展的研究奠定了平台。傳承和革新,研究生教育模式觀隻有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才能煥發出理論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