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麵對壓力說我能行
對壓力的感受是一種情緒反應。人們產生怎樣的情緒反應取決於個體對它的認知與評估。
因此,當我們麵臨壓力的時候。正確地認識它、正確地看待它,是正確的對待它、有效地超越它的必要前提。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認識是正確的,甚至認為是唯一的。其實,對於同樣的問題,人們的看法差異可大了。
有這麼一個小故事很值得玩味。
兩個花匠去賣花盆,途中翻了車,花盆大半被打碎。
一個花匠說:“完了,壞了這麼多花盆,真倒黴。”
另一個花匠說:“真幸運,還有這麼多花盆沒有打碎。”
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另外一個實例。
一家企業中有三個高層管理人員同時被解雇了。
A的反應是:難道這是真的嗎?我實在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
B的反應是:太好了!過去始終下不了決心自己去創業,現在可是機會來了。
C的反應是:這確實不是我所期望發生的事情,可我得麵對現實,我得分析自己,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讓這種悲劇以後不再重演。
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曾經說過:“要是火柴在你口袋裏燃燒起來了,那你應該高興,而且感謝上蒼,多虧你的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紮了一根剌,你也應該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剌不是紮在眼睛裏。依次類推……照我的勸告去做吧,你的生活就會歡樂無窮。”
人們總以為自己是理性的,總以為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總以為自己對現實的認識是清醒的,其實不然。我們的認知常因各種各樣的主、客觀原因而出錯,最嚴重時,可能會陷於一種醒覺睡眠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布恩在其所著《心理學原理和運用》一書中指出:一般人總是把自己和他所遭遇的事件,包括他自己的情感視為一體,結果成了這些事件的奴隸。他存在於一種醒覺睡眠之中,在這種狀態中,他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嚴重地歪曲了他的知覺,以致他生活在一種醒覺睡夢中,他僅有的一點自由就是還能指揮他注意的一小部分。應當說,處於這種狀態中的人是可悲的,然而,他們對自己的可悲之處加全無察覺。怎樣才能避免進入醒覺睡眠狀態呢?布恩提出下述建議,應努力把自己與自己所遇事件分離開來,亦即跳出那個迷人的圈子。具體操作方法是,把自己的注意分成兩部分,當一部分注意正在觀察所遇到的事件或思想時,另一部分注意就在覺察自己正存覺察的事件。這就好像一個人把自己分成演員和旁觀者,演員在投入地演出,旁觀者則以冷靜的目光審視演員,看他的一舉一動是否合理,是否正確。
1.弄清最主要的壓力
壓力的表現形態可能大同小異,但每個人的最主要的壓力源卻有所不同。要減壓,就要找到自己最主要的壓力源。
來自於個人原因的壓力源:
身體狀況欠佳;
性格過於內向;
完美情結;
偏執;
虛榮;
焦慮;
抑鬱;
情緒化;
自戀或自虐;
能力與工作不匹配;
興趣與工作不相容;
缺乏人際交往技術;
期望水平過高;
來自於工作的壓力源;
工作時間太長;
工作量太大;
工作呆板;
工作技能不具備或有缺陷;
工作權限界定不明;
工作環境惡劣;
交通時間過長;
上司蠻橫;
同事競爭過於激烈;
客戶難以相處;
投入與報償不匹配;
來自幹家庭的壓力源:
經濟拮據;
家人中有嚴重疾病或殘疾;
夫妻關係不正常;
子女上學、就業等出現問題;
家庭人際關係(如婆媳關係)緊張;
我們的主要壓力源到底是上述那一種?還是幾者兼而有之?
如果是兼而有之,各自的權重又是如何?
總之,首先要找出自己累在那裏?找到形成壓力的最主要、最關鍵的因素,進而解決它,過重的壓力才有可能緩解。
如果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你的各種努力雖有成效但總是不能收到明顯的效果。
找到主要的壓力源以後,接下來要做的工作就是分析這些主要壓力源形成的原因,以及解決的對策。
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
是他人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原因?
是坦然按受現實,還是試圖改變現實?
是迎頭而上解決這些問題,還是另辟蹊徑,尋求其他出路?
隻要這麼做了,天底下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坎。
2.對壓力有個正確的態
大作家雨果有句名言:“思想可以使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使地獄變成天堂。”
這句話的意思是,同樣的事件,不同的思想會有不同的看法,從而導致不同的結果。
是的,同樣的世界在不同的人眼裏是不同的樣子。工商界人士最怕聽到的一個詞,是“市場蕭條”。可日本的經營之神鬆下先生卻說:“蕭條是個機遇。”鬆下公司每次騰飛的起點時間都是市場蕭條的時候。因為在這個時候,管理改革、產品更新、技術進步所麵臨的障礙最小。
沒有壓力,你會改變自己嗎?
沒有壓力,你會想到要進一步充實自己嗎?
沒有壓力,你會有奮進的動力嗎?
沒有壓力之時,空虛感、失落感又會襲來,你覺得那滋味好受嗎?
沒有壓力,不是從另一個側麵說明你是個沒價值的人嗎?
古人雲:“興一利必有一弊。”
我們說:“有一失必有一得。”
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沒有壓力也會使一切變得索然寡味。
如果讓你每天做小學一年級的題目,你肯定會做,也肯定對,但你會有成就感嗎?你會因沒有壓力而很開心嗎?你會感到很無聊,有一種不知是被別人還是被自己愚弄的感覺。
麵對壓力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的高效率必然帶來高競爭性與高挑戰性,對於由此產生的負麵影響要有心理準備,免得臨時驚慌失措。
同樣一件事,以積極的心態或消極的心態去麵對,結果會截然不同。心理學家說,在人類的天性中,原本有一種尋求發展和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對壓力,如果你選擇的態度是“我能行”,那你就會少一點失敗,多一點成功。
羅曼。羅蘭在其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中激情澎湃地寫道:“人生是一場無盡無休,而且無情的戰鬥,凡是要做個能夠稱得上強者的人,都在時時刻刻向無形的壓力作戰,那些與生俱來的致命的惡習、欲望、曖昧的念頭,使你墮落、使你自行毀滅的念頭,都是這一類的頑敵。”
如此這般看待壓力,壓力感是否會輕一些?
二、我們需要歸屬感
把人的“歸屬感”比喻作人的“根基感”,也許並沒有什麼不合適。在現在這個不努力工作就無法立足的世界,上班族的歸屬感正在弱化,並且變得單一。這深刻影響到了家庭、愛情、友誼的穩定性。每天在北京西單路口要經過不下10萬人,這些人當中有多少是有“根”的呢?太多的人,尤其是滿懷抱負的年輕人,深深感覺到自己是“無根”的人。有一個名詞形容到北京求發展的人群:“京漂一族”。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人們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和職場競爭不斷加劇,人們投入到家庭、社區、交友等方麵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用金錢的投入來表明我們對這些生活的關注和參與。假如社區裏要舉辦一場歌詠比賽,我們最經常的關注方式是往募捐箱裏捐上一些人民幣,而不是親身到現場參與,更不用說為了比賽而精心準備了,除非獎勵的金額足夠巨大——比花同樣的時間掙工資強,這就是現代社會的經濟人現象!我們在作任何一個決定的時候,都摻雜著利弊計算,而很少純粹從內心的感受出發。
對於家庭的責任感,更是如此。傳統的“賢妻良母”在“靚麗多金”的現代職業女性麵前幾乎無容身之地。當一位女性回歸家庭,人們總是認為這是她職場失敗之後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而不會相信別的理由。男人就更是如此了,每到發薪日把厚厚的一遝鈔票往桌上一放,就認為自己盡到了對家庭的所有責任。
與朋友的交往,更多的時候體現了我國古人的一句話:無益之人莫交。大家熙熙攘攘皆為利來,時間如此寶貴豈能隨便浪費?如果說還有與利益無關的朋友,那也是上學時候結下的了——這個時間限製過去是大學畢業以前,現在恐怕要放寬到初中畢業以前了。從高中開始,我們就要為飯碗而拚搏,哪裏有時間去平心靜氣地結交朋友?
工作至上的生活方式,使人們在家庭、社區、朋友等方麵都找不到滿足安全感和其他情感需求的空間,自然也談不上歸屬感。而人是社會動物,終歸要有歸屬感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那麼我們的歸屬感向何處去找尋呢?自然是工作場所、同事團隊。
新的管理理念也不斷促使公司老板把創造讓員工有歸屬感的企業文化放在管理工作的首要位置。為了牢牢地係住員工,建立永久的忠誠,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隻是工作的場合,而是變成了“生活”的地方。
很多公司開始提供各種便利措施(如班車、宿舍、休閑活動室、托兒所、緊急診所)和公司活動(如集體度假、培訓),運用一些感性手段讓員工覺得備受重視,甚至產生一個錯覺:“我們是企業的主人!”——當然,等到你被企業因為“經濟不景氣”、“部門調整”等原因而拋棄之時,你就會知道自己不是“企業的主人”。
相比之下,家庭生活隻不過成了個“加油站”或“旅館”,所謂的家庭,通常隻不過是處理雜務、夜間休息、看看電視、煲煲電話粥的地方。而家庭成員之間的談話也遠沒有和同事的閑談那樣來得風趣和默契!
工作場所成了越來越重要且幾乎惟一重要的社交場所,同事成了朋友——當有朝一日朋友不再是同事時,就會漸漸地疏遠。
可是工作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歸屬感嗎?如果你把工作看作歸屬感的惟一來源那就很危險了。一旦你被老板拋棄,你會覺得自己就像被倒掉的洗澡水——無所歸依!而這種事情,在人才優勝劣汰、不斷更新的今天,不是太過平常了嗎?
所以,無怪乎有很多被采訪者告訴我:感覺自己被“拔”掉了根,再也找不回來。
在過去,人們的歸屬感是很明確的:土地和家族。
可是現在,人們不再擁有土地,家族的觀念也早就分崩離析了。連家庭都不再有足夠的穩定性,僅僅合乎道德的婚姻被看作是罪惡的,而僅僅依靠感情的婚姻又很難長久。友誼也是利字當頭,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相對不穩定的家庭和友誼來說,公司和企業的穩定性似乎更可依賴一些,於是很多人把企業看作歸屬感的惟一來源。可是,公司和企業的穩定性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是否表示你和公司的關係也具有同樣的穩定性?答案常常是否定的。特別是在這個勞動力過剩、為贏得競爭而到處散布流言蜚語以醜化對手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