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想到了一個更聰明的辦法——業餘時間參加公益事業!是啊,隻要人類社會還有不合理現象存在,公益事業就有它發展的空間。而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隻有在“不合理現象”這方麵始終保持活力。公益事業具有相當長遠的穩定性,況且從事公益事業給人以高尚感。把與之相關的活動和團體視為真正歸屬感的來源,確實要合理得多!
隻是可惜得很,在我國,參加公益事業的工作人員是那樣的少,所以,我們不得不得出一個結論:由於社會的變化、工作對生存決定性的不斷增加、人們對公益事業的淡漠、企業與員工之間合作時間的不確定性增加、家庭觀念的變化等等原因,現在工作著的人們,非常缺乏歸屬感。
而大部分人的解決歸屬感問題的辦法,是努力工作,求得認可。然而這並不總是有效的。努力工作而得不到認可,這樣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因為企業的目標和個人的追求,即使在一件小小的事情上,也時常會發生衝撞。雖然市麵上有大量的勵誌書籍,公司裏也有大量培訓來教導與企業保持一致的方法和竅門,可我們還是常常做得不那麼好,甚至感到痛苦。有一位叫麗麗的受訪者對我說:“公司經常號召大家保持一致,而實際上隻不過是在要求上百號員工都要悉心揣摩老板的心思,並調整自己的觀點以與老板保持一致……大部分勵誌書籍都屬於站著說話不腰疼。比如說,你可能一邊睡覺一邊默念英語單詞嗎?你可能一邊吃飯一邊瀏覽公司的新聞嗎?你可能心裏一邊咒罵老板的黑心,而一邊哄騙無知的消費者嗎?如果人能做到這樣,那就不是人,而是神了!隻有神才可以不要片刻絕對屬於自我的輕鬆!隻有神才可以分裂自我而不感到心靈的崩潰!”
希望在企業裏尋求長久而悅納於內心的歸屬感是如此的不現實,所以,我們要在企業以外找尋歸屬感。
那就是家庭、朋友,如果這兩者也不那麼可靠的話,我們不妨把眼光放得更遠一點,把歸屬感寄托在為提升我們所共同生存的自然及人文環境的質量的事業裏,我們可以經常問一問自己,在哺養我們的大地母親和化育我們的文明父親麵前,我們的所作所為,價值何在?我們應怎樣作為,才能贏得他們的喜愛?
我們長久的歸屬感,在於擁有一顆懂得常常自省、永不忘本的良心。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許多破壞環境、糟踐文明的行為已經成了我們生存方式的一種。是否選擇放棄這種生活方式(如廢棄小汽車、塑料袋、一次性用具等),往往不是我們個人的力量所能決定的。它需要全人類的共識和統一的行動,才不至於在廢止某些對環境有害的生活方式時,使某些人大發橫財,而另一些人代價慘重。
三、與他人之間的感情支
傾訴心事,是減壓的好方法。也許你也嚐試過將心中不快樂的事向好友盡訴,心裏的負擔會減輕不少。
不少位高權重的人,均有高處不勝寒的孤獨。原因是他們要保持強者之風,不輕易向人透露本身的問題。此外,他們地位愈高,愈懷疑別人是否忠心於自己。由於不快樂與其他壓力蘊藏心裏無法宣泄,繼而作出一些怪行為,例如喜怒無常、不規律的作息習慣或暴飲暴食等,令周圍的人不能適應。因此,他的人際關係就愈來愈差,惡性循環不斷繼續下去。
人與人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你站在狹窄的公車廂裏,可能與你並肩同站的,是你朋友的朋友,絕不是奇事。如果你相信別人會害你,你便會築起厚厚高高的圍牆,將自己困在裏麵。別人攻不進去,你也休想可以出來。因此,人際關係良好,對本身有極大的好處。
有些人的思想很偉大,他們不向親友吐露心事的原因,是不想增加別人的心理負擔。
例如一個剛高中畢業,踏入社會工作的青年,在外受了許多氣,心中非常不快。回到家裏,看見辛苦的慈母,正為他可以出外工作而感到快樂。一腔被人欺負的鬱氣,怎麼也不忍訴諸於口。
其實,他可以有其他的方法,例如不要哭喪著臉傾訴,改用輕描淡寫提及的方法,或許能得到母親的安慰和啟示。
至於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是與對方有共鳴。一個根本不能體會到你的感受的朋友,是不會喜歡聽你傾訴心事的,不要強人所難。
相識滿天下,並不值得恭喜。但擁有三五個知己,已是人生最大的收獲。
在接受別人支持的同時,也要做個忠實的聆聽者,別人才感到被重視。單方麵的意願,是下能維係友誼的。
四、將心中的皺摺收
“心是非常細膩的”,“皺摺”就是細細摺疊之後所產生的紋路,以英文來說就是pleat。
一旦產生了皺摺,整體的總麵積就會比你所看到的遠大,整塊布也更廣了。此外,如果你發現衣服上的皺摺愈細,穿起來也就愈能凸顯剪裁合身的效果。該織細的地方就織細,該寬地方就寬,不論什麼造型都能做出完美的搭配。
若將這個道理比作是人心,那麼,能夠將心細細摺疊起來的人,就能擁有超乎旁人所見到的大度量,對他人也能擁有相當大的寬容力,不管遇到什麼事,他都能讓心伸縮自如、柔軟應對。
該悲傷時就悲傷,該高興時就高興。心的皺摺愈細膩,其心思也就愈豐富,愈能夠發自內心去接納許多不同的事。
透過一些事情也能使心的皺摺更加細密,就像目前正在看這本書的你,你的心也正在製造皺摺吧!
實際用心去體會所發生的事,才能製造出心的皺摺,但這並不代表凡事都必須親身經曆,借助讀小說、看電影也能刺激製造心的皺摺。
很多事情是自己所無法親身經曆的,像羅蜜歐與朱麗葉式的偉大愛情,波濤洶湧一生。像一下子成為國王,一下子又淪為乞丐。但透過小說或電影,你就可以體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相對於親身經曆,這樣更能讓心的皺摺加寬、加廣。因此,在讚歎“原來也有這樣的人生啊!”的同時,心的容量也在不斷增加。
去體會不同的人生,即使隻是投身小說所描述的環境也無妨,這對實際生活多少都會有幫助的。如果現在的你有好多煩惱事,也可以去讀些和這環境相類似的小說。
以前不認為好看的小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會漸漸引起你的共鳴。煩惱不堪的你或許想像不到還有如此的樂趣吧?
五、調整刺激
在美國有一種像是隔絕感覺的實驗,實驗內容是將測驗者關入一間裝有隔音效果的房間,然後戴上一支半透明的保護眼鏡。
接著在手腕上插根管子當做皮包掛在那裏,並讓其它的觸覺刺激盡量減少,除了吃飯和上廁所以外,都要保持平躺的狀態。
在這項實驗中,能忍住最初八小時的人,過了八小時之後,便開始有吹口哨、自言自語的情況發生,接著會有幻覺或幻聽產生。人似乎缺少了刺激就會無法忍受,所以要靠自己來製造一些刺激。這項實驗最後不管給再高的酬勞,也沒有人能撐得過三天以上。
可是,如果用相反的方法來做測試,會有什麼情形發生呢?
不斷的給予刺激,一旦刺激過了頭以後,反而是沒有了感覺。剛聽到很吵雜的聲音時,會覺得“很吵”,但久而久之就麻痹了。
像剛聞到什麼時,會覺得“啊!好臭”,但在那個環境待久了就沒有感覺了。
現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的信息正在傳遞著,這是既方便又很好的事。但相反地,我們也在慢慢地處在麻木當中,在各種信息流竄的情況下度過每一天,所以有不少人因承受不了壓力而生病,一般人也是在這種迷迷糊糊的狀態中過生活,但也有部分人會對這種忙碌的生活感到疲倦。
你是不是覺得也接受了過多的刺激而快承受不住了呢?如果超過自己所能承受的量,就會有“我無法承受再多的刺激了”這樣的自我設防情況發生。當人們討厭去經營人際關係時,就會把自己的心緊閉起來,甚至有人會失去工作的情緒,那都是因為已經超過自己能夠處理的範圍。
一旦有了這麼多的信息和刺激,出現停擺的情況也是正常的。因此,自然就會有保護自我的力量出現。
失去能量的人,是因為他們吸收了太多的信息而消化不良,其中有些根本就是不需要的信息。
超過就是過度,在全部停擺之前或許讓自己做個刺激量的調整會比較好。
讓自己也嚐試做個隔絕感覺實驗,或許對自我調適有很大的幫助也說不定。
六、從他人身上獲得力
跟別人比的目
的就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當一個人在某方麵比我們弱時,我們就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
1.從比自己弱的人身上獲得力
從比自己弱的人身上獲得力量是天賦給我們的本能。跟別人比的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比別人強,當一個人在某方麵比我們弱時,我們就充滿自豪感和成就感。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曾經受到這樣的力量推動。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奮鬥就是為了過上比別人更好的生活,在更高的社會階層上生活。
2.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
我們能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量嗎?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2003年北京SARS期間,一位女性求助電話打向心理熱線。求助者在家躲避多日,吃不下飯,睡不好覺,現在已經緊張得不能正常生活。接線員在表示理解和支持後,問她,“身邊還有別的人嗎”,她說,“有呀,我爸。”
“他現在怎麼樣?”“他好著呢,吃得飽睡得著。”“他怎麼能吃得飽睡得香?”“他肯定是想天塌下來有大個的頂著。”“你也可以這樣想一想,也許你就不會緊張了。”結果這個求助者從他的爸爸身上獲得了力量。
從比自己強的人身上獲得力量也是天賦給我們的能力。人在孩提時幾乎一無所能,隻能依賴照顧他們的人,然而,他們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不斷學習和不斷成長的結果使得他們越來越成熟和有力量。青少年階段有一個偶像崇拜期,青少年們喜歡一個投射了自己未來理想的人物,崇拜他們,收集他們的信息,模仿他們的言行舉止,渴望將來自己像他一樣有魄力、有胸懷、有學問等。他們崇拜偉大的政治家、科學家、自己的父母,還崇拜一些歌星、影星、球星等,一想到將來要跟他們一樣,心中就湧動著激情,這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力量。有一首歌,名字叫做“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就是青少年這樣心態的真實寫照。
事實上,比較難的是怎樣從比自己優秀的同事、朋友、同學、領導或下屬身上獲得力量。當優秀的人離我們很近時,我們常會感受到嫉妒的心理,心裏有一種破壞的欲望。比自己強的人常帶給我們很大壓力或感到不平。怎麼樣才能從這個人身上獲得力量呢?還是先看一個故事吧。有一位優秀的女性,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某機關工作,然後是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帶孩子,都忙完之後發現,世界有太多的變化,而她自己隻有一眼望去就知道20年後什麼樣的未來。於是在她近40歲的年齡毅然辭去了原來穩定的工作,應聘到一家外企。在應聘時考慮到自己沒有一點外企經驗,決定應聘最低的崗位。可是這家企業很看好她的履曆,決定聘用她做人力資源主管,月薪4000元。她本來沒有希望掙錢更多,欣然接受聘請。千裏馬舍命回報伯樂,可是就在她上崗三個月時,偶然地知道她的頂頭上司月薪一萬。她就覺得不平衡了,憑什麼上司比自己多拿那麼多的錢。當時她就想出幾個對策,一是離職,再也不給他們幹了;二是不好好工作,讓他們有苦說不出;等等。可是冷靜下來之後,她突然醒悟,這對她是一件好事情啊,頂頭上司月薪一萬元意味著隻要她好好幹,也可以掙到一萬元了!於是她又充滿了幹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