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掙脫恐懼的羈

我們會在競賽場上

看到這樣一種運動員,他們技能高超,但就是顯得鬆鬆垮垮,進入不了競技狀態。

中國有句古話:四十而不惑。這話用在古時候可以,用在今天偏差可就大了。以往的時代,變化不會有多快。念完了書,學會了該學的東西,從書本知識到做人的道理,基本上用一輩子也差不了多少。到了40歲,應當說,沒有太多的問題再會讓人迷惑不解。可現在不一樣。社會的發展變化多麼迅速,迅速得讓人看不懂。一輩子得學習,得適應,得發展,要不,別說四十,沒準兒到了80歲,還會困惑不已呢!

這不,焱就遇到了問題。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整個的生活都擰了,亂七八糟的,理不出頭緒。”總之,他認為自己該幹的沒去幹,正幹著的又幹不好。

焱剛過四十。身強力壯,精力充沛,按說,這正是幹事業的好時光。可是,他的想法、行動都挺消極,因為,他不認為自己能做成什麼。

在那個動蕩的特殊年代裏,他被幸運地從農村抽調上來,成了大學生,那時,叫“工農兵學員”。這個專有名詞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組成“W。P。S。”。沒想到,這片“W。P。S。”陰影,竟籠罩焱的後半輩子。

他的專業是電力係統自動化,屬於“強電”的方向。盡管他的學習成績相當棒,畢竟,那隻是相對於那些幾乎不具備“數、理、化”功底的同窗而言。有點像矮個子裏拔高個,焱深感底氣不足。畢業時,陰差陽錯,焱被派往一所高校,安排做教師。他主動要求,“還是幹實驗員的好”,因為強電教師奇缺,他的要求未被理會。這一下,講台站上了,下來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隨著時間推移,一屆屆新生力量補充進教師隊伍,焱更覺壓力大。論教學經驗,不如老教師;論學術功底,欠缺於新教師,自己沒有什麼可取的長處。找了個機會,他向領導提出,想轉到管理崗位上。不知為什麼,教師隊伍中拔出了這麼多管理幹部,唯有他這位“主動者”始終在候選之列。

改革深化之後,他任教的學校成了一所重點大學,要求更高了。他多希望學校辦點職業、成人教育,自己也好感覺踏實些,可未能如願。再站上講台,他自然腿更軟。

其實,學校並沒有忘記這位兢兢業業的教師。才40歲,進修提高還來得及。領導作了決定,給他次機會,去國外學習、研究一段時間。

可怎麼也想不到,別人盼都盼不到的機會,他居然不要。要說外語功底,他還算可以,完成學習應該沒有問題。私下裏,他告訴朋友:

我是不敢去。他擔心去個一年半載,回來之後,拿不出什麼像樣的成果,如何交待?現在,至少還有個藉口吧?

熱心的朋友向他建議:幹脆,揚長避短,去公司,去企業。確實,強電的專業人才,不少地方還缺著,這也不失為一種選擇。焱一聽,頭立刻搖起來:這不行。自己這輩子沒呆過企業,半點經驗沒有。再從頭來,比不過別人。況且,企業已不是鐵飯碗,公司更是合同製。

萬一跳栽了,上哪兒去找飯吃?怎麼承擔自己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一攤啊?

不過,他倒是確曾考慮過去一所層次低一些的學校任教。也許,這會更踏實,更能找得著感覺。可他又害怕人家說他沒出息,“誰不是‘人往高處走’啊!”

就這樣,想過來,沒有路;想過去,路沒有。焱理不清自己的人生頭緒。

1.一種“常見症”

人生在世,少不了而對困難、障礙。但是,對於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沒有什麼能夠阻擋住他,除了他內心的敵人。

恐懼就是其中之一。

恐懼這個敵人,可以說十分常見。

我們看看人類曆史的發展。怎麼來的?不就是人類抱著對一切事物的好奇心,並且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去作各種的嚐試,去進行辛勤創造而得來的嗎?

要嚐試,要創造,就要有突破。它會給人們帶來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成功的感覺、滿意的感受、愉悅的心情和痛苦的經曆、失敗的體驗。前者會激勵人們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嚐試、創造和突破的激情,從而能夠擁有成就,能夠享受人類進步帶來的一切。相反,後者會壓抑人們的奮鬥欲望,生出躊躇不前、左右為難、聽天由命的消極行為來。

不是嗎?生活中,有無數的事實提示我們,越是想逃避問題,越是會被問題追得無路可走。

有的人怕水,不敢去學遊泳,結果,在遭逢水患時,他們生還的可能就小得多;有的人怕風險,不敢去從事開創性的、退路不大的事業,最後,不僅失去了從精神到物質的莫大收益,其實也未必就能安全;有的人怕考試,怕失敗,怕讀書的壓力,也許一段時間裏尚能安穩度日,可是,成就事業就欠了功底,一輩子會生活在職業的壓力之中;有的人怕交友,怕戀愛,怕受對方的欺騙傷害,於是,隻好終生與孤獨淒冷相伴;有的人不敢去維護自己應該有的權利,害怕會帶來矛盾衝突,那隻有眼睜睜地看著自己退縮到無法再退縮的境地。

焱不就是這樣嗎?恐懼,害怕,一直使他生活在有限的天地裏,不敢去作任何的嚐試與突破。他可以選擇進修提高;他可以在校內爭取更適合自己的崗位;他可以去企業謀發展;他也可以選擇去其他類型的學校任教。隻是,他害怕作變化,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他擔心現在的“安全”會失去。

一個孩子,如果從小成長在有威脅的、不斷受到批評的、挫折消極的環境之中,他就會缺乏足夠的自尊,會在成人之後變得吹毛求疵,內心極度不安。他會用避免變化來使自己安心。於是,害怕變化,害怕成功,會成為一種在心底裏紮下了根的恐懼。

一旦恐懼生了根,他就會以合理的藉口,把許多自己該負的責任推卸掉。比如,原本可以去搞管理工作,隻是領導未選去;若早些有機會進修,情況會好得多,可上級到今天才想到;去企業工作,再年輕10歲,就不會猶豫;去其他學校也同樣……

既然害怕變化,害怕成功,當然,成功也不會來光顧他。

2.戰勝恐懼

當一個重大變化來臨時,人們確實容易產生恐懼、焦慮的失敗心理。這時,假如被這麵目可怖的“怪物”嚇住,以為這象征著“注定失敗”,並因而止步不前,那它就會由虛幻變得真實。唯有不向恐懼低頭,才會有戰勝它的可能。

要戰勝恐懼,首先要對恐懼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無論是恐懼,還是與恐懼聯係在一塊兒的焦慮、缺乏自信、失敗的感覺,它們和失敗的結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係,它們也並不代表客觀的現實情況。它隻是在人的內心萌生出來的“無力感”,隻是代表自己內心對待未來事物的態度。一個對自己能力常常低估的人,一個對外部困難常常誇大、高估的人,最容易經常地陷入懷疑自己的境地。

要戰勝恐懼,還可以從恐懼本身尋找力量。我們會在競賽場上看到這樣一種運動員,他們技能高超,但就是顯得鬆鬆垮垮,進入不了競技狀態。結果,總難以作最佳的發揮,讓人惋惜不已。緊張、恐懼本身就孕育著能量。我們不讓它成為消極想法的原動力,而是因應著這股力量,運用積極的思想去控製它,運用正麵的想象力去駕馭它,從而使這一能量為自己所用,去為積極的行動提供助力。

要戰勝恐懼,還要解開捆綁自己精神世界的繩索。人們常常會被一些因循守舊的觀念束縛著,害怕去冒險,也害怕遭到別人的種種非議。一如案例中的焱,害怕進修回來拿不出成果遭人恥笑而寧願不去;害怕去低些層次的學校被他人視作“沒出息”,盡管也許更合適,還是幹脆拒絕。即便如此,他依然找不到心理平衡點,而且,陷入無能為力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別人去操縱、控製。

我們周圍的世界錯綜複雜,我們麵對的人和事紛繁多姿。期望他人沒有非議,盼望人人都對自己滿意,這不僅本身就不切實際,還很容易給自己帶來限製和破壞性的心態。為了讓別人沒有非議,自己必然得努力去做,而且盡量做得麵麵俱到。可是,無論怎樣盡力,怎樣去適應別人,總不可能完美無憾。因此,就算用壓抑、束縛“犧牲”了自我,也換不來期待的那一切。

人的自信是一種意念,一種意誌,而恐懼恰恰是囚禁自信的牢獄。自信,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沒有失敗,自信是一種不怕冒風險、不甘失敗的積極心態。它能夠給人們提供把握機會、迎接挑戰的堅強力量。要戰勝恐懼,更重要的就是發揮出更加充分的自信心,去掙脫恐懼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