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失敗是成功的開

一日,某城市的報紙上登載了一教師的文章《這公平嗎?》,署名瑜。

“我是一名極為普通的教師,大學教師。”

“說句心裏話,我對教師工作盡心盡力,這絕不是自我吹噓。”

“還是在少年時代,我就有當教師的憧憬。當然,那是些非常的歲月,知識和知識分子都被無情地貶抑。無疑,我的憧憬被不少人嘲笑,可它在我心中是那麼神聖。”

“那時,學校裏讀不了多少書,也有的是時間,我就主動要求,去教裏弄的大媽、大嫂識字。一塊門板,幾支粉筆,我像模像樣地教,他們像模像樣地學,真是好開心。”

“教完了老的,還覺著不過癮。我通過裏委會,在家屬大院裏組織了‘小小班’。這班裏全是小孩。我早上帶他們‘軍訓’,直鬧得家長指著孩子身上的泥土‘告禦狀’;上午,我巡迴在一個個孩子家,指導他們學習;下午,帶著他們去遊泳,晚上納涼講故事,啊,我真正過了把教師癮,那是全方位的‘教師’。”

“大學畢業後,圓了少年時就做教師的夢。管理學,這是我的專業,教的也是這類課程。”

“可是,對學校的教學,我挺有看法。學那麼多東西,實在不實用。雖不能簡單地用‘高分低能’來描述,理論和實踐的脫節確是顯而易見的。”

“就拿管理專業的課程來說,按理,運用知識的能力遠比知識本身來得重要。可學生們上課,除了用些個案作討論,大多還是教師講要點,學生記筆記,考試背概念。我不願意這樣,我不甘心這樣。我腦子裏萌生了個主意:讓學生自己去負責課程的教與學。”

“有人說,學習管理的最佳辦法是去從事管理。於是,我選擇了管理學課程作試點。計劃讓學生自己來安排這門課程,從中學會管理。”

“學生們非常興奮地接受了任務。在接下來的那些日子裏,他們自己設計課程、講授課程、準備試卷、評定分數。學生們從被動學習的地位轉到了自我指導的管理者地位。他們自己總結並改進學習方法和提出課程進行的項目,我則作為教育、管理的顧問,以一名觀察者的身份參加課堂討論和各項學習活動。”

“無疑,這嚐試棒極了。他們接觸大量的資料,涉足大量的實際活動,真是充滿了活力。他們做團體遊戲;錄製專題討論活動;為企業人員作演講。在這門自己計劃、設計、組織、安排的課程裏,他們知道了怎樣去規劃企業的目標和宗旨;怎樣去計劃、組織一項複雜的事情;怎樣單獨或在集體中工作;怎樣接受任務;怎樣作出重要決定。他們不但學會了管理知識,也學會了如何去從事管理工作。”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把全部身心放在學生身上的教師,沒有比看到這更加欣慰的了。可是,讓我感到莫大委屈的是,我卻因此受到了學校的批評。”

“按慣例,學課程,得給學分;要學分,就得考試。可是,這帶有嚐試性質的課程很難拿出張試卷來。卷麵成績怎麼辦?教和學,原先角色位置異常分明,現在,對立麵合二為一,又帶來許多新問題,而且,作探索,我比以往的教學費力許多,但學校卻認為我沒有盡到教師應盡的職責。這嚐試,從學生的收獲上評價,是成功;從學校對我的評價來看,是失敗。這公平嗎?”

1.創新無坦途

一個小孩子從出生之後就開始了學習。父母也好,社會也罷,教導孩子的都是要去做“正確”的事。照此做了,孩子就會受到稱讚;相反,則會受到批評,甚至懲罰。這樣的學習,持續多少年,當孩子變得不再是孩子時,敢於公開蔑視規範、敢於冒險、敢於有新思想、做新鮮事的人,恐怕就少得可憐了。

有一位崇尚真理、信念堅定而且又思想敏銳的大學教授,被人稱之為“冒險家”。當那位即將成為他妻子的女子疑惑地問他“為什麼要冒險”,他回答說:“冒險就是創造。沒有冒險家,人的生活還會是蠻荒的;沒有冒險家,便沒有社會的進步,曆史的發展,文明就不會帶來碩果。”

當然,創造的道路不會平坦,阻礙會有許多。

從本質上說,人類需要進步,人類需要創新。可是,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已經取得的經驗,又會反過來形成一種抑製力,使人們思考問題變得機械、刻板,變得墨守陳規,變得安於現狀,變得缺乏創見。這就阻礙了人類進一步的創造;

當一種驚人的設想、全新的思維剛剛出現時,遭受到的多是攻擊、責難,或者是被嘲弄、被潑冷水。因為,這無疑是對傳統的挑戰,對習慣的挑戰。如果懼怕這些,那麼,最輕鬆省力的也就是與大家做得一樣。這一來,自然少卻許多麻煩、苦惱,可是,創造性卻被壓製得冒不出頭來;

人們在進行創造性活動時,需要讓思維發散開來,靈活起來。

而且,從一個有創見的想法出現,到獲取期望的答案。這中問,有一段漫長的路途,甚至不一定有結果。這就需要具備堅韌不拔的毅力。因此,如果人的視野被限製住;又過分注重邏輯,在一個新奇的甚至帶點怪異的想法剛剛冒頭時,就立刻加以理性的評判;欠缺韌性,急於求成,那麼,它們都會成為創新道路上的障礙。

案例中的瑜,一位盡職的教師。為了培養高質量的學生,她積極地去探索、去追求,隻是,她的想法和做法與常理相悖,因而,受到壓力、受到阻礙。

2.禍兮?福兮?

在19世紀末,一群學者做過一個著名的青蛙試驗。他們先把一隻青蛙扔進一口沸騰的鐵鍋裏。就在這異常殘酷的一瞬間,求生的本能使青蛙動員起全身的力量,奮力一躍,逃出了那足以令它喪命的境地,它安全了。

實驗在繼續。學者們又使用同樣的鐵鍋,換上冷水,再將那青蛙放回鍋裏。鍋的下麵架著炭火,隨著文火,水溫漸漸上升。此時,他們觀察到青蛙悠哉悠哉地在水中漫遊,那份“溫暖”令它舒適、陶醉。漸漸地,水溫開始升高,可青蛙依然沒有察覺。直到那水溫令青蛙感到對生命有了威脅時,它才開始作逃命的努力,可是,已經晚了,此時的青蛙再也沒有這力量。滅頂之災不能幸免。

盡管這隻是個實驗,揭示的道理卻很有價值。人們在遭遇突然的變故、重大的挫折的時候,往往會迸發出連自己都感覺驚訝的潛能;而在順境、在悠然自得之時,卻常常會對潛在的危險視而不見,毫無準備,最後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

因而,從這個意義上說,挫折也好,困境也罷,它們未必是壞事情,也許,新的機遇正蘊藏其中。

人的行為總是從一定的動機出發,指向一定的期望目標。如果在通往目標的道路上遇到障礙,該怎麼辦?有的可能改變行為,繞過障礙,以達到目標;有的則改變目標,使行為指向別的障礙小的方向;也有的在障礙前徘徊,無路可走,最後實現不了任何目標。這些都是挫折。

為避免挫折,避免險境,有人會以為,良策是別去冒太大的風險。可是,沒有新的嚐試,哪來新的作為?

沒有人在向著目標奮鬥時,會希望自己遭受挫折,可挫折、失敗又確實是創新途中難以避免的,而且,不去行動更是不可取,那麼,我們不妨將視角作一下變換。這時,我們會看到另一麵:失敗、挫折對人們的成功大有裨益。

在一次重大的科學論證會上,主講者是位功名顯赫的老科學家。人們期待著他這次的演講會有新的成果。可出人意料的是,他以異常嚴肅的神情,說出的第一句話竟是:“我今天要講的是一個失敗者的報告。”他莊重沉穩地解釋了自己用去12年的歲月研究的項目。從研究的起點、途徑,直到方法,還有它們與失敗之間的關聯,全方位地總結了失敗的各個環節和經驗教訓。人們屏息傾聽,全場鴉雀無聲。結束時,科學家鄭重地說:如果我的失敗,能夠給大家提供一點借鑒,我將會感到自己為之付出的12年歲月並不白費。

當這位學者鞠躬告退時,安靜的會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一位中年學者激動地向老科學家表示謝意,他說:“我說不出對您的感激之情。您的報告將使我少走20年的彎路。”

這是一場經曆過失敗的人才能做出的成功報告。試驗一萬次,失敗一萬次,這並非一無所獲,至少,它告訴人們,這一萬種方法是不適用的。從這個意義上,能說失敗和成功的價值不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