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養自己的忍耐力和控製
物質生活豐富了,刺激人的欲望也就相對地增加了。現在的小孩向父母親嚷著:“我要這個,買那個給我”。相對以前的“不行!等以後買”這樣的父母親自然少了。因為大家手上都有錢,所以想要就能買。
仔細想想,既然有想買的東西,手邊又有錢,買當然是理所當然的事啊!而“忍耐一下”、“看看有沒有需要再說”,這也是因為沒有錢才必須這麼做的。
然而,現今這個年代的人,在忍耐力方麵是愈來愈差了,想要的東西馬上就想擁有,所以會有二十四小時超市的興起。如此一來,就算是深夜突然想吃點什麼也不怕麻煩了,而忍耐也變得愈來愈沒價值似的。
大家被教導的行為模式是“不要忍耐,想要什麼就去做”,所以才會使得無法忍耐的人愈來愈多。舉目可見那些被溺愛又任性的成人出現,他們常常因衝動而行事,隻要有一點點的不滿,就無法忍耐、無法控製自己。如果不按照他們所想的去做,馬上就會陷人不滿的情緒,無法麵對挫折,也很難重新出發。其結果,就是出現大量無法承受壓力的人。
然而,不論什麼事都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也會有麻煩。因為他們無法接納其他不同意見的人,所衍生出來的行為就是欺壓他人,碰到比較柔弱的人,就橫行霸道的搶奪……,製造出種種的社會問題。
這時候,社會若不景氣反倒是件好事也說不定。因為如果沒有錢,那麼大家都需要忍耐,也會想起“想要的東西,必須存夠錢才能買”、“想要美夢成真,就必須有嚴格的事前準備”、“要成就事物總會有波折,那麼多下點工夫就好了”這些老道理,但我希望大家都能牢牢記住。
在人生不順利之時,就是培養自己忍耐力和自製力的時候。
與其被溺愛而成為一個沒用的人,倒不如接受父親嚴格的管教來得重要。隻要努力渡過這段期問,以後的幸福將是無窮的,人的可塑性也會隨之更寬廣。再過幾年,地球的人口總數就會遠超過食物的生產量,所以適度保持危機意識也是有必要的。
二、不能這樣應對壓
1.暴飲暴食
暴飲暴食是壓力下常見的反應症狀之一,在大吃大喝的過程中,個體借著進食所獲得的滿足感來替代壓力所造成的不安全的感覺。
2.瘋狂購
瘋狂購物的行為在女性中比較將遍。女人一生氣,商場就發笑。因為有相當比例的女子有情緒消費傾向,一不高興,就瘋狂購物,借著選購物品來分散對不良情緒的注意力固然可以暫時忘卻壓力,但從本質上講並沒有得到任何的解決。當然,適當的購物可以看做是自己辛勤工作的回報。仔細挑選實用、有價值的禮物,增加了成就感和樂趣,可以起到緩解工作壓力的作用。
3.尋求刺激的破壞性行
有些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通過一些很誇張、激烈的行為,包括去從事一些社會不鼓勵甚至禁止的行為,對人(別人或者自己)和物采取暴力的攻擊性行為。這些人在遭受到壓力時,便會對其他人在口頭上或者身體上造成傷害。針對這種攻擊性的行為,有些具有經濟頭腦的商人開了泄憤公司。他們將很多廉價的玻璃杯和木板之類的東西放在一個房間裏,顧客在交費之後,可以在屋子裏大肆破壞。經過盡情發泄之後,顧客往往會怒氣全消。
三、提升自己的工作能
壓力與能力有關,這是不言自明的事實。能力愈強,壓力感會愈小,反之亦然。對於一個會開汽車的人來說,開車是小事一樁;對於一個不會開車的人來說,讓他把車移動半步也是一件難事。所以,在許多情況下,壓力來自於對事物本身的不熟悉、對事物規律的不掌握、對事物發展前景的不確定。一旦“懂了”,“會了”、“掌握了”,“可預見了”,壓力感就會小得多。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真正活得踏實的人是獲得“個人安全感”的人。個人安全感的最主要的成分就是對自身工作的高度勝任。俗話說:“藝高人膽大。”藝高人也自信、也充實。
的確,當你對工作高度勝任之時,你的麵前就不會有很大的壓力,即使有壓力也能坦然麵對。一個第一次上課的新教師上課前肯定緊張不已,而一個專家型教師上課前則是談笑自若,區別就在於他們的工作能力不同,由此而派生的安全感也不同。
所以,我們要不斷給自己“充電”。
所以,我們要接受“終身教育”。
所以,我們要不斷反省自己的能力狀況,不斷地去改善它,使之日臻完善。
當我們工作能力強了以後,過去認為是壓力的情境,現在看來就不是壓力;別人看來是壓力的情境,我們也不認為是壓力。麵對上司,哪怕是不講理的上司,我們也能坦然麵對,平等對話。因為我有本事,“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還需說明的是,工作能力不是靜態的,這個世界變化太快,“知識爆炸”與“知識更新”的速度正以幾何級數增長。
這就給人們提出一個新的人生課題:主動管理自己的事業。
有人說,能否保有現時的工作可能並非你自己所能控製,但能否使自己有市場價值絕對是你自己可左右的事;被動地讓市場決定你的前景,不如主動迎接挑戰,首先要做的便是管理自己的事業,定期檢討自己在公司和勞動力市場的位置、所擁有的技能是否在現時和將來為市場所需。
光靠吃老本,可能有朝一日會後悔的喲。
另外,“能力”這個詞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非常高,但人們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不少誤解的。在有些情況下,我們的壓力就來自於對能力慨念的誤解,所以有必要作一番科學解釋。
根據心理學家的定義,能力是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使活動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對這一概念的正確理解應是:
能力是一種個性心理特征。除重度弱智者外,人人都有能力,但其優勢點各不相同,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個體差異。譬如:有人能歌善舞,有人擅長運動,有人長於宣傳,有人善於管理,有人記憶力特強,有人觀察力敏銳,有人思維縝密……即使就同一種能力而言,不同的人表現也不盡相同。以注意力為例:有人注意範圍廣,有人注意穩定性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之。能力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是以相對穩定而獨特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不能強求自己的能力與某個人一樣,我們也很難一定要形成某種想象中的特定的能力類型。最要的是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獨特的能力結構。我們肯定不是無所不能,我們隻需要在某一方麵有所作為即可。
所以,我們不必羨慕他人,更不必模仿他人,因自己在某一方麵技不如人而感到重重壓力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因為就是這個你所崇拜的人,也一定有不如你之處。肯定的,不會錯的!
能力總是與人的活動相聯係。一個人從事某種活動必須要以一定的能力作為前提與條件;一個人的能力也隻有在活動中才能形成與發展起來。例如,一個人從事教師工作,必須具備一定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而一個教師的言語表達能力與教學組織能力,也主要是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與發展起來的。
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們應當選擇與自己的能力結構最相匹配的工作作為我們的事業,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路徑;
另一方而,也不要以為能力就是天生的,不幹某項工作,不高度投入進去幹某項工作,能力也不可能從天而至。
能力不是完成活動的全部心理條件。能力直接影響著活動的效率,是完成活動的必備條件。沒有它是不行的,但僅有它也是不夠的。比如說,音樂家沒有較強的樂感、節奏感和曲調感,無法從事音樂活動,但有了這些能力,也不一定保證活動就能成功。還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謙虛、驕傲、活潑、呆板、熱情、冷漠、堅持性、獨立性等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活動的成功。
這給出我們的啟示是:從事某項工作,沒有過硬的能力是不行的,但活動最終沒能完成或完成得不理想、還可能是其他一些內部心理因素的原因。僅僅從能力角度去追究,有失公允。這就是今天人們特別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