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功地解決問
工作中的壓力最主要的是來自於麵臨問題無法解決,或者不能很好地解決。其實,我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客觀上實在無法解決的,比如讓你製造永動機,要你徒步走到太空去;另一類是客觀上可能解決,因為我們的個人原因而沒有解決的。我們的問題大多數是屬於後一類。在那些個人原因中,有的是因為知識不夠,有的是因為能力不夠。如果是這些因素,我們隻有去“充電”,或者換工作,幹我們能幹的事情去。還有一類因素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但它的發生頻率卻絕對不低,那就是我們自身的心理因素。
有時,我們不能解決問題或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是由於我們的思維方式或個性的原因。下麵我們介紹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一項研究。在這項研究中,他描述了成功的解決問題的人具有的特征,我們不妨將自己與之作一番對照,或許有益。
1.成功地解決問題的人較少錯亂,他們在選定“從某一點開始著手”方麵比較果斷。在許多情況下,這隻不過反映了他們對進行的方向更為注意和更能理解。
2.他們更加集中注意於要解決的問題,而不去注意某些與問題無關的方麵。
3.他們能較好地把自己具有的有關知識用來解決當前的問題。他們能更清楚地看出自己的知識同當前問題的關聯以及是否合用,而且不太容易因措辭或所用記號的改變而感到迷茫。
4.他們顯示出一種更為積極努力的探索過程。他們的方法很少是被動、膚淺和單憑印象的。他們很少有機械地搬用先前的問題解決的傾向。
5.他們工作時很細心,所用的方法有係統。他們的努力不是無計劃的和以猜想為特征的。
6.他們往往能沿著一條推理的思路達到邏輯的結論。他們在操作中更有堅持性而不太分心。
7.他們對推理的價值持積極態度,很少聽天由命。
8.他們對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更大的自信心,而且不太容易因問題複雜而泄氣。
9.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更為客觀而較少受個人好惡的影響,他們較少受個人情感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影響。
10.他們比較容易克服起幹擾作用的定勢所引起的負遷移效應。
有時,找們不能解決問題或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是由於思路不清晰,亦即思維混亂。那麼,什麼樣才算是思路清晰呢?心理學家R·J·斯特伯格提出問題解決的七個步驟就是思路清晰的經典模式。
第一步:問題識別。問題識別是問題解決過程中最難的一步。這種困難有時表現為錯誤地識別問題的目標,有時表現為實現目標存在某種障礙,有時表現為問題解決時心不在焉。問題識別的最好的方法是將問題寫在紙上,並標出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步:定義問題和表征問題。一旦問題被識別以後,就需要定義問題和表征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因為不正確地定義和表征問題將會造成解決問題上的麻煩。定義問題和表征問題的根本就是限定問題。
第三步:形成策略。在有效地定義問題之後,下一步需要計劃問題解決的策略。問題解決的策略包括分析策略,綜合策略、發散策略、聚合策略。其中,分析策略是將整個問題分解為各個部分。綜合策略是將問題是將問題的各要素整合起來;發散策略是從不同的角度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聚合策略是將問題解決的多種可能性集中在一點上,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
第四步:組織信息。一旦確定了問題解決的策略後,就應著手組織可利用的相關信息,以使問題解決的策略發揮作用。當然,組織相關信息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多次組織以形成最適合於問題解決策略的表征。
第五步:分配資源。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每個人經常麵臨的問題是資源不足。這主要表現在時間,經費,裝備、空間等方麵。有些問題解決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經費,有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很大的空間和裝備。因此,必須明確資源如何分配才有利於問題解決。通常的做法是用一張紙,寫出自己已有的資源,並計劃如何分配。
第六步:監控問題解決過程。在問題解決過程是,有效的問題解決者不儀在解決問題後進行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是監控自己解決問題的每一步,以確保最快、最有效地達到問題的目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在問題解決開始時就監控的話,可能開始解決問題時就已經錯了而沒有及時發現,最後導致更大的損失。
第七步:評估問題解決。就像問題解決需要監控一樣,也需要對問題進行評估。通過評估,新問題才會識別,重新定義,選擇新的解決策略,分配認知資源。評估既可能標誌著問題解決的結束。也可能標誌著問題解決的開始。
五、避免角色混
社會是一個大舞台,每個人都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得成功與否,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生活質量、社會關係狀態以及自我的內心感受。從諸多實例中,我們發現,許多職場人士的壓力尤其是工作壓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工作中沒能正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角色混亂。
角色混亂現象一般包括發下六種,即:
1.角色負荷過重
當工作的要求太多時,工作者會感覺沒有能力去處理問題,如此一來就變成壓力。你可以想像在有限的時間內,必須做完很多事情時的急迫感覺。
2.角色功能不足
當所受的訓練、教育、技術或經驗無法與完成工作所需的條件配合時,將會讓工作者感到吃力。當工作者的才能與組織的期待無法適當配合時,會產生不一致和不滿意的情況。
3.角色模糊
當對工作和工作場所的情況不清楚時,也會產生挫折和壓力。工作者應該知道工作晉升的標準,在組織中的優先順序和組織的期待等。
4.角色衝突
當兩個主管間的期待不相同時,工作者就麵臨互相矛盾的要求。完成一方的期待,將得罪另一方,這是做與不做的兩難。像這種不知所措的環境,便是職業壓力的因素之一。
5.角色固著
我們每個人和每天當中,都要麵臨多次角色轉換。因為我們在一天當中要扮演多種多樣的角色。我們每進入一種角色,就要按這一角色的行為規則辦事,如果我們以同一種角色的行為規則去應對不同的角色要求,就要產生角色混亂,就要出問題,就要感受到種種壓力。比如說,你當然不能以對待下級的態度對待上級,但你以對待上級的態度來對待下級也會把人搞得莫名其妙。在你作為消費者的時候和在你作為銷售者的時候,你的行為方式也應有本質的區別。有些人,工作開展得不好,壓力也大,原因就在於角色轉換存在障礙。
6.角色越位
角色越位就是幹了不該你幹的事,說了不該你說的話;
而自己該幹的事,該說的話卻沒有幹,沒有說。古人雲: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話是極有道理的。某些傳統觀念導引下的單位領導,常喜歡表揚那些幹了份外事的員工,說他們關心集體。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大家都去做分外事,這個單位該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混亂局而!所有員工將會麵臨一種什麼樣的壓力。所以,我們堅決反對角色越位。
我們在一個特定的時問,一個特定的場合、麵臨特定的工作對象與工作任務時,一定要把握自己的角色。自己該做的不去做,不對;不該做的去做了,也不對。該說的不去說,不對;不該說的說了,也不對。甚至幹你的服飾打扮、舉止動作,都要符合你的身份、角色。有些人常哀歎自己“吃力不討好”。在他們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話,多為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婚禮上的伴娘,你就不能打扮得花枝招展,奪人眼球,因為你今天是配角,沒有你不行,但你引人注目了就不好。
雅典奧運會結束後,CCTV辦了奧運冠軍與文藝界明星聯袂出場的晚會。那些文藝明星們中,10個人中有8個沒有把握好自己的角色。他們沒有意識列,昨天與明天,你可能是台上的主角,而今天,你是陪襯人。你唱得是好,演得是好,但全聽你唱,全看你演,要那些奧運冠軍幹嘛?你知道今天的主題是什麼嗎?結果是,他們表演得愈是賣力,觀眾就愈是惡心與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