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在壓力下做彈(3 / 3)

生活中角色扮演也是一門藝術,是否把握得好,的確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把自己的角色把握得恰得好處,你就會感到做起事來很順,與周邊的人際關係也很協調,有些壓力就不會找上門來,而是遠離你去。

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

控製論的創始人維納等發現有兩種遊戲可以作為建立自動控製模式的依據,一種是“總和零遊戲”,另一種是“總和非零遊戲”。在總和零遊戲中,有贏家,也有輸家,有人贏多少,也就有人輸多少,他們的輸贏之和為零。在總和非零遊戲中,參加的雙方,要麼都是贏家,要麼都是輸家。也就是說,合作得好,大家都是贏家;合作得不好,人家都是輸家。一個基本的事實是,沒人想在人生的博奕中成為輸家。那些成熟的人在保持自身高度獨立性的同時,不但不排斥、不拒絕與他人合作,而且還會積極尋求、認真負責地與他人合作。通過合作,謀求自身更多的生存機會,更大的發展可能。

總之,合作、分享、互愛、互相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你獲得他人的讚許,關心,支持、幫助和愛,而以自我為中心將導致社會適應及人際關係上的重大壓力。

所以,我們在工作中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與同事建立有益的、愉快的合作關係。盡管同事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競爭,但這並不排斥合作,更不排斥友誼。

有競爭、有合作;有衝突、有和解。這是當今國際關係的基本格局,也是我們人際關係的基本格局。

與老板建立有效的、支持性的關係,理解老板的問題,並讓老板也理解你的問題,了解自己和老板在工作中各自的利和義務。

善於利用各種社會支持。平時注意擴大交際,多建立培養一些非工作關係的人際交往圈子,使他們在關鍵時刻可以成為你的傾聽者和意見提供者,從沒有利害關係的第三方角度提供應對方案。

這裏,想介紹一些有關人際關係建立與維護的原則與技術。

1.“投桃報李”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人與人之間的一個最基本的關係準則就是“投桃報李”。用心理學專業術語來說就是“交互原則”。你給別人好處,別人也給你好處;你對別人充滿深情,別人也會對你懷有厚意,你對別人耍花招,別人同樣也會還以顏色。概言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說到底還是一種交換。你有什麼樣的投入,就有什麼樣的同報,當然,由於人類社會的高度複雜性,這種投入與回報有多種變式。情感的投入,可能得到物質的回報,或者物質的投入,可能得到情感的回報。現時的投入可能得不到即刻的回報,但終將得到回報。同樣,你所種下的罪孽,也一定在劫難逃,他人也一定要討還血債,與你算清賬目。

也許有人會說,你把話說得太勢利了吧?人間就沒有真情在嗎?

答曰:有!但還是遵循“投桃報李”的原則。

人類最親密的關係之一是愛情關係。愛情的基礎是什麼?大部分人的答案是“愛”,彼此之間深沉熾熱的“愛”。

不過,心理學家的回答可不是如此。他們說,愛情的基礎建築在“投桃報李”的原則上,即有給予,有投入,也要有索取,有回報。如果你冷靜地想一想,有哪一對幸福的情人或夫妻不是相互給予,又相互有所得呢?倘若一方完全就是給予——

全方位的給予,而毫無所得,他們的親密關係要想長期維持恐怕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當然,我們要對這種給予與索取在更為廣泛的意義上去理解。它,可以是雙方在物質上的相互給予;也可以是一方在物質上的給予。另一方在情感上的給予;還可以是雙方在情感上的相互給予。總之,它的形態多種多樣。

我們在與他人打交道時,不要害怕自己投入多了,吃虧了。事實上,你的投入一定會得到報償,可能還會是數倍的報償。受益於別人之後,也要知恩圖報,別暗打小算盤。否則,遲早有一天要吃虧後悔的。

投桃報李的原則既適用於相互關係的良性循環狀態,也適用於相互關係的惡性循環狀態。也就是說,當你對別人玩弄陰謀詭計、施惡於人時,盡管別人對你無奈,或被你欺騙了過去,但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總有一天可能要對你實施這樣那樣的報複,你不可能有那麼好的運氣能夠逃過這種報複的。

2.“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是三國時期劉備臨終前對他兒子說的話,我們不能僅把這話看成是劉備在對他的兒子進行一般的道德教育,而應看成是他一生統禦之術的結晶。眾所周知,劉備智不如諸葛亮,力不如關張趙馬黃,但這些人都為他所用。如果說他有什麼特長的話,就是德與信普天下皆知,有一個較為高大的形象。為塑造這個形象,為維持這具表象,他一生小心翼翼,不敢稍有造次。正因為如此,他才在群雄競起之世,拿上帝王寶座。

再看外國的一位推銷能手吉拉德提出的“吉拉德250人法則”。

我初做汽車推銷員後不久,為參加朋友母親的喪事,來到天主教的葬儀場。大家或許知道,天主教的葬儀場會分送印有故人的名字,並附有照片的卡片。那天,我突然有一種疑問,於是去問葬儀社的職員:

“如何決定要印幾張卡片呢?”

“憑吊人的平均人數是250人。”

過了不久,經營新教葬儀店的人向我買車。我辦完賣車手續後又問他,參中憑吊的平均人數大約有幾個?

大約有250人。他如此回答。

某天,我和妻子參加朋友的結婚彌撒。我問酒店的經營者,參加結婚彌撒的人數大約有多少?

新娘及新郎方麵大約各有250人。

綜上述之結果,一個人一生中有往來的人大約是250人。

250人?平時不常出門的人,也會認識那麼多人嗎?實際上250隻是一個平均數字而已,大部分人都認識250人以上。我若一星期會晤50人,其中有2人不滿意我的態度,年終時,便有5000人不滿意我的態度。我從事汽車推銷工作已有14年,假如一星期有2人不滿意我的態度。將會有7萬人說,不要到吉拉德處買車。7萬人是一個十分龐大的數字,足夠排滿一個大體育場。

因此,我將這個計算規律命名為“吉拉德250人法則”,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重要的東西。

假如有顧客到店裏來看車子,卻讓你愛理不理的態度氣走了,這些顧客回到公司,同事們問他,有什麼不愉快的事嗎?

還不是被汽車推銷員吉拉德氣回來了!

如果他的同事中有想買車的人,他便會告訴那個同事:

買車千萬別到吉拉德處買,他的態度很惡劣。

到店裏來的人,究竟是官員、廠長、主任、董事長?或此人出去後要赴某宴會?或是建築師、牙醫師……?雖然你不清楚這些人的身份,但這些人平日接觸廣泛,因而吉拉德的壞名聲迅速傳遍千裏。

因此,你絕不能使跟你會談的其中一人不滿意地離開,否則後果不堪設想。若得罪一個,那麼你的壞名聲使會很快傳入250人的耳中。

3.重視交往的數量與質

常識告訴我們,頻繁的交往(即交往達到一定的數量),是形成親密關係的首要條件,盡管交往的頻度並不與關係的親密度完全呈正比,因此,欲達到“人和”的最佳境界,必須時刻注意與外界的交往。那種隻要埋頭苦幹就能取得成功的年代已經過去,始終保持較高的與外界交往的頻度已成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重要活動內容之一。這種高頻度的交往不是一時一事的權宜之計,不是“陰天下雨”之際才需要的一把“傘”,而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有需要去做,且都有需要做好的一項工作。

質量是產品的生命,同樣也是交往的生命。固然交往的數量是形成親密關係的必要條件,但它還不是充分必要條件。事實上,沒有質量光有數量的交往是無用的,甚至可能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