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要做個工作假如每(2 / 3)

30歲的劉平在一家銀行做高職,她那間獨立的辦公室是她另外一個家,她每天要在這裏度過十幾個小時。因此她把它布置得十分漂亮。劉平有自己的住宅,她的書房是辦公室的縮小版,所有的辦公設備一應俱全。有時身體不適,她就會在家裏辦公,精良的辦公設備使她與外界保持無限溝通。劉平的抽屜裏各種各樣的保健品,長年累月超負荷的工作幾乎令她崩潰,食補已經來不及,隻有立竿見影的保健品能夠令她馬上進入狀態。

劉平有時候真痛恨工作,工作奪去了她的健康,也奪去了她柔和的性情,使她成了一台工作機器。劉平非常喜歡度假生活,每工作一段時間就去度假一次,異域的風光的確令人著迷,但沒過幾日,她就感覺到心裏有些不自在,仔細想想,原來是不做事的罪惡感湧上了心頭。

長年超負荷快節奏的工作使劉平陷入了一種致命而可笑的極端;隻有拚命做事,才能獲得心靈的平靜和滿足;一旦鬆懈下來,就會產生罪惡感,心靈由此而不安。

劉平說:“工作就像孩子,你恨他奪走了你的青春,恨他令你疲憊不堪,但你又不得不全身心地去愛他。”現實生活當中,該有多少個劉平呢?長期超負荷的工作,損害了身心健康,本能地成了一台工作機器,致命心理變態,幾天不工作就會產生罪惡感,不知不覺地成了工作狂。這些來源於工作的壓力,該如何消除呢?

人隻要決定快樂,那麼大多數人都能如願以償。對於如何應對工作中的各種壓力,同樣如此。壓力的破壞力通常與人的個性特征緊密聯係。積極的人迎難而上,消極的人束手無策。壓力其實不一定就是有害無益的,如果在“過”與“不及”間取得一個平衡。那麼適當的壓力就能成為一個很好的動力。

你是當代的一分子。正匆忙地走向一個快速變遷的未來。你應該能應變一切。要知道,資訊以超過需要的威力破壞或傷害我們,給每個人都帶來很大的壓力。若你持續地被資訊圍困,你會覺得被它套牢,導致工作量和壓力過大。無論工作如何緊張。都不要把自己困在工作裏。放鬆自己,工作有度,超負荷的工作不見得有多麼高的效率,相反,可能對自己的工作和身體造成危害。想真正體味工作與活著的樂趣,就不要將自己淹沒在“累”的哀歎裏。

四、留一點可供自由支配的時

過度工作的最直接影響,就是工作人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減少。看起來一張張日程表都安排、規劃得很好……可仔細分析你就會發現,隻要不結束過度工作的狀態,你隻能把日程安排成現在這個樣子。換句話說,現在的時間表雖然是你“自己”安排的,但並不是你“自主”安排的,你是身不由己的,因為不這樣安排,你就完不成工作!

自我支配的時間對於個人發展和幸福體驗的重要性,相信不需要多說。如果不能換來更多自我支配的時間,我們那麼努力地工作是為了什麼呢?有很多公司都安排有休假計劃,可是,這樣的休假並不太長,一年也就不到一周。我們茶不思飯不想地努力工作一年,就為了這不到一周的休息時間嗎?況且,就連這不多的幾天,也經常因為這樣那樣的突然來臨的工作任務而擱淺,真正成了“紙上的休假”。

有很多被訪的白領告訴我,年輕的時候努力工作,將來可以早一點退休。可現實的情況是:由於經濟運行的不可預期性,我們的“早日退休”計劃真的可以實現嗎?20世紀90年代初期有許多擁有期權的美國矽穀的IT白領希望自己可以在35歲時退休,可是2000年到來的IT泡沫卻無情地粉碎了他們的美麗夢想。

還有一點,就是許多過度工作的白領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即使“退休”以後有了時間,可我們不一定有一個好的身體去實現我們的計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個好身體,不是嗎?如果老來飽受年輕時透支身體所留下的病痛的折磨,還會有什麼心情和機會去享受人生呢?

最後,有很多個人興趣是需要培養和積累的,比如書法、繪畫、樂器……如果在年輕時不培養這些興趣,到老了以後,最多隻能是欣賞別人的作品,而自己即使想體會“創作”的樂趣,恐怕也為時已晚。

最不樂觀的狀況,恐怕是“猝死”的意外發生。果真如此,則萬事皆休,美夢豪情俱往矣!

五、工作不是一

有一回看中央電視台的《藝術人生》節目,當時播放的是朱軍訪談香港明星趙雅芝。

朱軍間道:“對你來說什麼最重要?”

趙雅芝答曰:“家庭!”

朱軍多少有點失望兼意外。要是問我們周圍的明星們,必是一番豪言壯語啊!

的確,工作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一切!

我們在工作中可能不滿意。但如果我們的家庭生活美滿幸福,我們的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我們與朋友其樂融融。這未必不是一種成就,未必不值得驕傲。

把工作遇到挫折,缺乏成就看著世界的末日有失偏頗。

我們捫心自問,大多數人不就是把工作作為一種謀生與養家糊口的手段嗎?

當然,我們不是提們消極人生,不好好幹工作。工作好與家庭生活美滿幸福。孩子健康茁壯成長,與朋友其樂融融,並不相互排斥,可能還是一帖促進劑。我們隻是想說,工作不是一切!

六、我要我的快

當我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很少感到疲倦,也極少有壓力感,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比如在一個假日裏你到湖邊去釣魚,整整在湖邊坐了10個小時,可你一點都不覺得累,為什麼?因為釣魚是你的興趣所在,從釣魚中你享受到了快樂。產生疲倦和有壓力的主要原因,是對生活厭倦,是對某項工作特別厭煩。這種心理上的疲倦感往往比肉體上的體力消耗更讓人難以支撐。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18名學生分成兩個小組,每組九人,讓一組學生從事他們感興趣的工作,另一組學生從事他們不感興趣的工作,沒有多長時間,從事自己所不感興趣的那組學生就開始出現小動作,再一會就抱怨頭痛、背痛,而另一組學生正幹得起勁呢!以上經驗告訴人們:人們疲倦往往不是工作本身造成的,而是因為工作的乏味、焦慮和挫折所引起的,它消磨了人對工作的活力與幹勁。

“我怎麼樣才能在工作中獲得樂趣呢?”一位企業家說,“我在一筆生意中剛剛虧損了15萬元,我已經完蛋了。再沒臉見人了。”

很多人就常常這樣把自己的想法加入既成的事實。實際上,虧損了15萬元是事實,但說自己完蛋了、沒臉見人了,那隻是自己的想法。一位英國人說過這樣一句名言:“人之所以不安,不是因為發生的事情,而是因為他們對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想法。”也就是說,興趣的獲得也就是個人的心理體驗,而不是發生的事情本身。

事實上,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尋找到樂趣,正如阿伯拉罕·林肯所說的:“隻要心裏想快樂。絕大部分人都能如願以償。”但現實中的許多人不是從生活中,工作中去尋找樂趣,而是去等待樂趣,等待未來發生能給他帶來快樂的事情。他們以為自己結婚以後,找到好工作以後,買下房子以後,孩子大學畢業以後,完成某項任務或取得某種勝利以後,就會快樂和輕鬆起來。這種人往往是痛苦多於快樂。他們不理解快樂是一種心理習慣,一種心理態度。這種態度是可以加以培養發展起來的。假如你是一個電話接線生或是一個小公司的會計,你因每天都做著相同的工作,處理客戶打來的電話、統計報表……單調無味到了極點。假如你想讓自己的工作變得有趣一點,你就可以把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記錄下來,鞭策自己一天要比一天進步。第二天的工作要勝於前一天,一段時間後,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工作不再是單調、枯燥,而是很有趣。因為你的心理上有了競爭,每天都懷有新的希望。難怪心理學家加貝爾博士說:“快樂純粹是內在的,它不是由於客體,而是由於觀念、思想和態度而產生的。不論環境如何,個人的活動能夠發展和指導這些觀念、思想和態度。”

這些觀點盡管有一些偏激,但它可以支配人們排除外界條件的影響,還可以幫助人們對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工作帶來新鮮的、樸實的感覺,不管這項工作對其他人來說也許早已變得多麼乏味。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從一定的意義上說都是珍奇獨特的,隻要願意,這一切都是無窮無盡的快樂的源泉。隻要你用快樂的心情去感受,你就能感到你身邊工作的快樂。這裏介紹幾種從工作中獲得樂趣的方法:

1.把工作看成是創造力的表

現實中的每一項工作都可以成為一種具有高度創造性的活動。一位教師上一節好的課,不遜色於編排一出精彩的戲劇,一個運動員完美無缺的動作,從創造的角度來看,可以與十四行詩那樣的作品相媲美,並且可以獲得同樣的精神享受。也許你會說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婦,並沒有從事任何創造性的事業。這你就錯了。你是否想過,你的一日一餐就如設宴一樣,你對桌布、餐具的鑒賞力都有獨到之處,能別出心裁。怎麼說沒有創造性呢!年青的畫家也許能從你那裏得到啟示:第一流的畫家可以比第二流的畫更富有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