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壓力見鬼去
在人海中,人最容易迷失自我。最明顯的莫過於生活中很多的壓力,來自於擔心他人的評價和看輕自己的價值。許多人常會擔心無法獲得他人的喜歡和稱讚,無法將份內的工作做好,不能滿足家人或朋友的期待,一旦出現失誤就認為自己是個很糟糕的人,感到很壓抑。這種近似於病態的比較,擔心被別人拒絕或批評,擔心別人勝過自己,到頭來感覺不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後終於使自己變疲累,感到莫大的壓力。
甚至當發現自己無法有滿意的表現時,便不能接受自己,通過自我封閉逃避壓力、人群。
如果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體驗,不妨靜下來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做這些事嗎?這是我的需要,還是別人對我的評價?
我是否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才能證明自己?
其實,每一個生命本身都有其特殊的意義與價值,不需要外在成就去證明,你可以很客觀地告訴自己:沒有人是完美的,我擁有許多優點和能力,但我也要接受自己的不足之處。
帶著這種肯定自己的心情,去處理你所遇到的困難。
生活的壓力和環境而造成的變化,會在某一個人身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完全取決於他個人的態度,悲觀消極的人視壓力為洪水猛獸,不是采取逃避的方法,就是自怨自艾,不肯麵對困難。但如果我們能以樂觀的態度,視這些問題為人生的挑戰,視它們為讓自己走向成熟的機遇,以積極的態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努力去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事情,並接納適應自己不能改變的現實,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有危險必有機會”的深刻含義,勇於接受挑戰,讓壓力轉化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原動力。
心態就是一切。積極健康的心態,會引導你邁向卓越,消極頹喪的心態,會令你一蹶不振。堅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撓的意誌,以及榮辱不驚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對於成就事業是至關重要的。認清自己的價值,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夠承受打擊和壓力,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不管麵對怎樣的壓力,首先一定要充滿希望,不可輕言放棄,以樂觀進取的態度接受挑戰,要勇於善於對壓力說“不”。
麵對壓力,要有必勝的信念,更要有一些可執行的信條為支撐才可。
1.不向壓力和命運屈
林肯,這位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就是個不向壓力和命運屈服的典型。
林肯最初爭取自由黨的國會議員候選人,結果,他落選了。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所遭遇的第一次挫折。
後來,他想謀求“土地局委員”之職以便留在華盛頓,卻未能成功;他想叫人提名他為俄勒岡州長,指望在該州加人聯邦時可以成為首任參議員,不過這件事也失敗了。
這就是生活,即使是林肯這樣的偉大人物,也有失意的時候,而且他們的失意往往比一般人更慘重、更沉重。能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迎接生活的挑戰,如何懷著堅定的信心直麵失敗。
曾有一份伊利時勢報的社論中提到林肯,這樣評論道:
“可敬的亞伯拉罕·林肯真是伊利諾依州從政者中最不幸的一位,他在政治上的每次舉動都不順利,計劃經常失敗,換了任何人都無法再支持下去。”
的確,假如林肯麵對暫時的挫折、失敗就不再前進、不再奮鬥,那麼他隻能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律師,而不可能成為美國曆史上偉大的總統。
2.麵對壓力不要怨天尤
責任心獨立的第一步就是不可對自己放任自流。現實生活中,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大有人在,不是有許多人從不嚴格要求自己,放任自流以至於一事無成嗎?所以從廣泛意義上來說,那些自認已具備了自治自立能力,最終卻以失敗告終的人,基本上都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人。進一步講,一個對自己都沒盡到責任的人,又怎麼能對家人對社會盡什麼責任呢?
保持一個健康的體魄,不僅在於一日三餐增加營養,保證充足的休息時間,而且還應該多做運動,積極鍛煉身體。運動對於維持一個人的健康至關重要,可是這往往被大多數人所忽略。
自從走出校門,再也沒有老師催促我們早上起來跑步,再也沒有人組織我們上體育課,所以人的惰性馬上便暴露出來了。在年輕的時候,因為我們身體還有點資本,所以許多人對參加鍛煉不以為然。可是,一旦過了中年,當身體開始像破舊的機器一樣出故障時則大局已定,為時已晚。
許多人稱由於工作忙,根本抽不出空餘時間鍛煉身體,這顯然是一個偷懶借口罷了。因為運動一不需要特定的場合,一不需要指定的器材,到運動場鍛煉固然不錯,可在家裏照樣也能舒展筋骨。
我們提倡大家鍛煉身體,但並不是要求大家都像運動員們那樣苦練,隻要有規律就行,強度則因人而異,適可而止。千萬不要超負荷運動,這樣會適得其反。
二、挖掘工作中的積極自我實現作為
人的本性的實現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作為個人天賦的表現也是人與自然的合一。
如果僅把工作作為謀生的手段,對之毫無興趣,體驗不到任何的樂趣與成就感,那是夠累的。我說的主要是心累。
工作是繁重的,也是枯燥的,但也未必沒有一點樂趣。我們要努力去尋找這種樂趣,去體驗其中的快感。
這種樂趣到哪裏去找?
1.試圖創造性地進行工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先驅人物馬斯洛把人類的需要分為五種(後來又發展為七種),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就是自己成為自己理想的人,把自己的潛能全部變成現實的需求。在自我實現之時,人會產生一個神秘的“高峰體驗”。在這樣的時刻,人有一種返歸自然或與自然合一的歡樂情緒。自我實現作為人的本性的實現是人與自然的合一,作為個人天賦的表現也是人與自然的合一。因此,自我實現者能更多地體驗到高峰時刻的出現。這可以是音樂家的一次成功譜曲和演出,也可以是工匠精湛手藝的完成,可以是某一哲學或科學真理的發現,也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和諧感受,可以是一次陶醉的文藝欣賞。也可以是對自然景色的迷戀。高峰體驗叮以是極度的歡樂,也可以是寧靜而平和的喜悅。由此觀之,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及其高峰體驗,無不與創造性活動有著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聯係。如果我們以創造性的態度去對待工作,在工作結果、工作過程中取得創造性的成就,我們不也就享嚐到這種由工作而帶來的自我實現的快感了嗎?
一個教師改變了一個差生,一個醫生挽救了一位生命垂危的病人,一個時裝設計師設計出一套流行的時裝,一位運動員走上了領獎台……凡此種種,潛能得以張揚,價值得以體現。那歡欣,那樂趣,那快樂,是任何外部獎賞都不能替代的。
2.從工作結果的社會意義中品味自我價
這不是說教,也不是大道理。當人們體驗到自身行為的社會價值時,其愉悅之情無可替代。慈善家並非全然是在施舍,在施舍的過程中他們自己也得到了一種滿足。當我們意識到自身工作的社會意義時,我們會油然而生一種自尊感和一種崇高感,我們會因自己因自身對社會作出了貢獻而自豪,而驕傲。
三、依靠團隊的力
社會進步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分工越來越細,文藝複興時期那種不朽式的人物在當今之世已不可能再出現了,那種靠單打獨鬥而包打天下的現象也不會重演了。如今,你要取得成功,要依靠團隊而不是個人。
應對壓力,也應如此。
天大的事一人扛,是過去的英雄形象,但卻不是職場所應效法的榜樣。要學會把壓力分解、傳遞到你所在的團隊的其他人身上。這不是推諉,也許別人正想有一個發揮自身潛能的機會呢?長期以來,什麼事都是你一人做一人擔,別人也隻好袖手旁觀了。沒準誰還在背後罵你呢?可能的話把工作分攤或委派以減小工作強度。別認為你是惟一能夠做好這項工作的人,這樣可能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工作,你的工作強度就大大增加了。
在我們的心目中,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誤來自於他的那句名言: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也因為害怕因一失而後憾,他把什麼事情都攬在自己手上做。在蜀營中,士兵因犯錯而打二十軍棍時,他就要親自訊問,結果搞得自己身心疲憊。司馬懿與諸葛亮打仗是屢戰屢敗,尤其是“空城計”把他搞得很沒麵子,但司馬懿也贏過一陣。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與魏軍決戰,但司馬懿始終穩守營壘,諸葛亮幾次三番向他挑戰都沒有用,雙方在五丈原相持了一百多天。
要使魏軍出來打,隻有想法子激怒司馬懿。諸葛亮利用當時輕視婦女的風俗,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婦女的服飾,意思就是這樣膽小怕戰,還是回去做個“閨房小姐”吧。
魏軍將士看到主將受到嘲弄,氣惱得嚷著要與蜀軍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