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知道這是諸葛亮的激將法,並不發火,他安慰將士說:“好,我向皇上上個奏章,請求準許我們跟蜀軍決戰一場。”
過了幾天,魏明帝派了一個大臣趕赴魏營,傳達命令,不許出戰。
蜀軍將士聽到消息,感到失望。隻有諸葛亮懂得司馬懿的用意,說:司馬懿上奏章請求打仗,這是做給將士看的。
要不然,大將軍率領軍隊在外,哪有千裏迢迢去請戰的道理。
諸葛亮料到司馬懿的心理,司馬懿也在探聽諸葛亮的情況。有一次,諸葛亮派使者到魏營去挑戰,司馬懿挺有禮貌地接待使者,跟使者聊天,說:你們丞相公事一定很忙吧。
近來身體可好?胃口怎麼樣?
使者覺得司馬懿問的都是些客套話,也就老實回答說:
“丞相的確很忙,軍營裏大小事情都要親自抓,他起得很早,睡得很晚,隻是近來胃口不好,吃得很少。”
使者走了以後,司馬懿就跟左右的將士說:“你們看,諸葛亮吃得少,事務又那麼繁重,能支撐得長久嗎?”
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由於過度疲勞,終於在軍營中病倒了,最後死在了五丈原。
這是一個智者的悲劇故事。
更為嚴重的後果是,由於諸葛亮生前對一切都大包大攬,他的手下沒有鍛煉能力、展現才華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蜀中無人,迅速走向滅亡。
可見,信任下屬、同事,適當放權是避免“積勞成疾”
的良方。
這下你知道什麼叫“吃力不討好”了吧!
你肯定不願意去扮演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角色吧?
四、尋求社會的支
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會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是群體的動物。人需要與其他人交往,更需要來自其他人的支持。這個在心理學上通常被稱為社會支持。任何人都少不了社會支持,沒有來自他人的支持,我們人類個體總會出問題的。有位心理學家說過,人類所有的心理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人際關係的問題,也就是說,你遭遇了什麼樣的問題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人跟你一起分擔。所以誰的朋友多,親人多,相互關係好,誰承受壓力的能力就大。《財富》雜誌中文版的調查也證明了這一點,已婚的中國的高級經理人心理健康狀況比單身的好。
著名作家畢淑敏在她的《心靈7遊戲》中讓讀者做了一個“你的支持係統”的遊戲,目的是測定“平時在你周圍了解、幫助、支持你的人是誰”。
遊戲的主旨是告訴人們:人與人之間愛的需求不僅有其生物學基礎,還有社會的基礎,如果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健康將受到威脅,生活也會受到影響。社會支持的目的在於使個體被照顧,擁有自信或價值感,感到自己是社會網絡中的一員。特別是當人處於壓力中時,更需要強有力的社會支持,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獨木不成林。”因此,人如何與周圍的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使自己得到健康的成長和生活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說得具體一點,就是當你有困難的時候,你能夠向誰求助並得到幫助;當你高興的時候,你是和誰分享這份喜悅?在職業應激的研究中,社會支持是個經常使用的變量。
朋友和親人給予的社會支持主要從幾個方麵體現出來。一是情感型支持,包括情感上的投入、共情、喜歡或尊重。二是評價型支持,是通過分享觀點來提供與自我評價有關的信息,例如上司告訴某個員工他的工作做得很好。三是信息型支持,是提供將工作做好所需要的信息。四是援助型支持,包括各種不同的直接幫助。無論是何種社會支持,心理學研究表明:這些支持總是通過直接、間接或中介的方式來影響壓力與應激之間的關係。
社會支持係統中的因素會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如果生活環境變了,那就要重新建立新的社會支持係統。這就需要我們保持開闊的心胸去認識周圍的新人、新環境,以建立起新的社會支持係統。
由於現在網絡十分便利,人們在網絡中所能獲得的信息比人與人交流獲得的還要多,所以網絡逐漸成為社會支持係統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網絡給人創造的是虛擬的環境,不需要見麵,隻需要文字或者聲音就可以交流了。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雙方交流的內容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在網絡的虛擬環境中尋求幫助也成為了一種可以選擇的新的方法了。
總之,人不是萬能的,即使有很強的能力,也會在時間、信息資源受限的時候求助他人,因此任何人都需要社會支持係統。互動的社會支持係統對身心的健康發展都是有益的。
五、換個角度看世
在全球導致員工勞動力喪失的十個原因中,有五個屬於心理問題,而缺乏自信心位居首位。
誰都希望自己是世界上最優秀的人,可是在職場上,我們常常發現別人總有比自己優秀的地方。當別人比我們強的時候,自卑就開始糾纏我們。
我們會覺得別人更好,自己很糟糕。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強,幹活不如別人好,提升不如別人快,老婆或丈夫也不如別人優秀。這種心理定位抑製了一個人的潛能,增加了一個人的壓力。
事實上,別人總有比自己強的時候,但也總有比自己弱的時候。隻是我們覺得別人總在我們很在意的地方比我們強,這讓我們很鬱悶。這時請記住,在別人優秀的地方,我們也能發現激勵自己的動力。別人可以活得開心快樂,我們也能夠活得開心快樂!因為,在承認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前提下,我們還要承認,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靈力量創造出來的,智慧的大腦讓我們有無數的理由使自己活得更好!建立一個強大的、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帶給自己力量的心理世界是優秀人才的首要任務。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和尚,每次坐禪的時候總是東張西望,不能安心。老和尚很不高興,於是問小和尚:“你為什麼不能安心坐禪?”小和尚回答說:“每次坐禪的時候,我總能看到一個大蜘蛛在我麵前爬來爬去,所以不安心。”老和尚說:“我準備一支筆,下次坐禪的時候你就把大蜘蛛出現的地方畫下來。”下次坐禪的時候,小和尚發現原來他畫的是自己的肚皮。這個故事表明每個人的煩惱其實都來自於自己,而每個人的快樂也來自於自己。每一個人的心理世界就像一盆水,當一支筆直的筷子伸進水裏時,我們發現水下的筷子像折了一樣,因為當光線從空氣穿進水裏時,光線因水的折射而拐彎了。人的心理世界就像水一樣在反映著客觀世界。每個人的心理世界不同,“折射率”不同,世界在每一個人的眼裏就不同。同樣的事情在不同的人的眼裏也就表現出了不同的意義。
假設你去參加一個會議,匆匆忙忙地趕路,不小心丟了1000元錢。你的心情會怎樣呢?很開心嗎?“哦,好開心,我的錢終於讓更需要錢的人撿去了!”一般情況下,人們都不會做出這樣的反應,常見的反應是你可能不太開心。然後你坐在會議室裏,一副悶悶不樂的樣子。這時一個你平時很熟悉的朋友進來了,他坐在你的身邊,看到你不開心的樣子,關心地問:“你好像不開心,怎麼了?”如果你是一個外向的人,就會說:“哦,路上不小心丟了1000元錢。”他看看你,然後說:“你算幸運的了,我本來帶了10000元錢,準備在來的路上還貸款,剛才發現錢丟了。”聽了他的話,你的心情如何呢?有沒有覺得心情變得好些了,甚至開心了呢?實際上,你並沒有少丟一分錢,可是心情卻完全不同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了。本來我們是沉浸在自己運氣不好的世界裏,當聽到別人運氣更不好的故事時,我們就從別人的角度看世界了,痛苦的感覺就減輕了。
既然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靈世界創造出來的,那麼對於任何事情我們都可以選擇一個積極的、能夠給我們帶來力量的角度來詮釋這個世界,無論這個事情是好事,還是壞事。對於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能從中獲得滋潤心靈的資源。人生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功或遭遇失敗。成功讓我們更有勁頭地前進,失敗也帶給我們前進的力量,我們其實都能成為人生的不倒翁。
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誰還能相信自己呢?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觀點,就是一般不能自己誇自己行,那叫不謙虛,得別人誇自己行才叫謙虛。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美籍華人黃全愈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中講的。黃全愈博士旅居美國多年,兒子在幾歲時被帶到美國。父子倆都喜歡足球,兒子黃礦礦是社區孩子足球隊的成員,父親是足球隊的教練。有一次,這個足球隊和另一個社區的足球隊比賽。踢平後需要踢點球決勝負。礦礦點球踢得好,可是父親認為自己是教練,如果讓礦礦上,是不是有點以權謀私?幹脆就把選點球隊員的責任交給另一個美國教練。這個美國教練同樣有一個兒子在這個足球隊。礦礦很想踢點球,就抄起小手到同伴的後麵等候。結果,這個美國教練不但沒有選礦礦踢點球,還讓自己的兒子踢點球,結果這個隊輸了。事後,黃全愈覺得很憤怒,認為美國教練不但沒有公平地把礦礦選進去,甚至還讓他的兒子去踢了點球。於是就問美國教練。結果,美國教練非常吃驚,他說:“礦礦自己沒有要求踢點球呀,我的兒子要求踢點球呀,他想踢球就得自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