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最小壓力、最大成(2 / 3)

對凱敏而言,生活擔子給她頗大壓力。這份壓力猶如她是時鍾的時針,齒輪轉動,她必須行走一樣。她不會得罪任何一位客戶,因為她知道優良的服務質素,會吸引客戶介紹更多的顧客給她。

而珍妮,自以為有足夠的金錢花用,毋須忍受任何人的惡劣態度。她對客戶的態度完全憑借自己的喜好。因此,所有經過她處理的顧客,都不會回頭找她,更不會為她推薦更多顧客。

上司心知肚明,他知道凱敏的能幹,也知道珍妮的有恃無恐。在一次職級調整中,他提升凱敏為銷售部經理,珍妮變成她的下屬之一。她深知珍妮的處事態度,以朋友的身分勸她改變對客戶的態度。此舉反而令珍妮甚為反感,認為凱敏有意為難她。

凱敏知道如果縱容珍妮這樣的下屬,最終會影響部門的業績。業績不佳,對她的地位非常不利。多番勸告不果,又衡量過利害關係後,她暗示珍妮自動辭職。珍妮仍未覺醒,一直以為凱敏視自己為眼中釘,堅持不讓凱敏得逞,因此拒絕辭職。

珍妮的表現並沒有因凱敏施以的壓力而有所改變。另一方麵,凱敏反而感到壓力愈來愈重,有必要“清理門戶”。

她給珍妮一個“大信封”,幹脆解雇她。珍妮從未想過自己會被解雇,憤怒和挫折感使她失去理性,大罵凱敏一頓才離開公司。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裏”,珍妮的遭遇很快就傳遍整個同行業。她隻能改行做文秘。半年後,她感到很鬱悶,因為那家公司的氣氛像一口死井。同事們都說沒有前途,毋須拚搏。

而凱敏,壓力使她攀上高位,高位又給予她壓力,像一個壓力循環圈,永不止息。她樂於與壓力周旋,且認為有壓力才顯出前途一片光明。

對積極的人來說,壓力不一定是壞事,聰明的人可以將其化為動力。

寵孩子的父母們,認為不應該給孩子任何壓力,因此事事替孩子們做,不要孩子有丁點煩惱。這是大錯特錯的。

人類與生俱來有適應環境的能力,但一下子的嚴重打擊會令人受不了,因而失去理性。壓力也是一樣,適度地施以壓力,令人容易適應和習慣下來,而一下子大量施以壓力,就像從攝氏四十度氣溫的戶外,一下子跑入零度的房間裏,不生病才是怪事。又像久沒運動的人,一下子要他做劇烈運動,他必然感到非常辛苦。

由孩子時期開始,逐漸培養他承受壓力的能力,對孩子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當然壓力是否適度,必須非常小心。

在不同的成長階段,認識每一階段的壓力,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才能保持冷靜,並作出較理性的決定。

四、進行良性的競

現代社會,人在社會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競爭。競爭是壓力產生的另一根本原因,對於競爭的心態也就是對於壓力的心態,怎樣正確處理競爭的問題,是一個成功者必備的心理素質。

競爭導致壓力,人一旦沒有了競爭,就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失去了前進的目標,沒有壓力也就會變成壓力了。

不久前,一個野生動物園裏放養了幾隻老虎和一些其他的動物。過了一段時間,那隻領頭的老虎漸漸變得無精打采,像一隻病貓,動物園管理員找來獸醫,獸醫左看右看,查不出什麼名堂。沒有辦法,隻得任憑那隻獸中之王在窩裏變成瞌睡大王。有時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有意把它趕出來,它也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後來,由於某種原因,動物園裏又放入了幾隻凶猛的豹子,那隻萬獸之王立即大顯王者之風,時而咆哮山林,時而巡視溪澗草地,足下虎虎生威,把病態拋到了九霄雲外。更令人意外的是,它還與一隻母虎恩恩愛愛。後來,居然有了一隻虎頭虎腦的小山大王。虎病的原因在於沒有了生存壓力,也就是說沒有了競爭對手。再現虎威也無非是因為有了不安全感——競爭。

還有一個故事。兩位漁民都出海打漁。他們一樣能幹,打的魚基本一樣多。可是每次回來,一位漁民打回的魚總是死一大半,而另一位漁民的魚則絕大多數都活蹦亂跳。前者百思不得其解,隻得向後者請教。原來,他們裝魚的倉都比較小,魚又多,每次魚都要在倉裏呆上半個月才能回到岸邊。魚總是在倉裏不動,時間長了,就憋悶而死。於是後一位智慧的漁民就在倉裏放上一兩條這種魚的天敵。為了時刻防備天敵的進犯,這些魚不得不抖擻精神,於是都能活著回到岸邊。

但是我們要正確理解競爭,人們常常認為競爭就是要打敗別人,所以在競爭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處理不當就會產生過度壓力。

其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當你贏了對手時,你開始為自己的勝利而感到不安,甚至於讓別人輸也會讓你感到些許內疚。事實上,你也可以不需打敗他人而獲得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成功,要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勝利者,有幾個必須遵守的基本守則:

1.要認清楚,沒有人能夠做永遠的第一,因為永遠是一山更比一山高。

2.消除敵意與侵略性,嚐試和別人合作,而不要單純去競爭,有了別人的支持,或許你的事業才會發展得更迅速。

3.不論輸贏,其實都是暫時的,最要緊的是從成功和失敗中獲得經驗,為達到事業目標壯大自己的力量。

4.和卓越競爭,而不是和人競爭,才能建立持久的自我價值感。

5.誠實並仔細評估你的資源,接受自己的能力有限的事實,把注意力用來改善生活品質,選擇人生真正想做的事,真正想做的人。

6.為競爭而犧牲做人做事的原則,即使贏了也跟輸了沒什麼不同。

總之,競爭對每個人的事業發展都會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但如果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會變成壓力,如果為競爭而不顧一切,就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會危及你的事業發展。所以,有必要改變每個事業人的觀念,開展一些有風度的競爭。

人生想要永遠快樂,你必須作一個重要的決定,就是善用人生給你的一切,是你決定人生而不是讓遭遇主宰你的人生。

五、現在的一切是我們自立的土

要真的實現超前一步,戰勝壓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它除了我們要有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較強的預見能力、選擇恰當的崗位和抓住成功的機遇外,還需要一係列其他條件,例如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地給大腦充電,增補新知識,還要消除自身一些不良習慣對成才的影響,這所有的條件,都是我們實現自身理想的重要基礎,缺一不可。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能夠平步青雲,一步步地不斷向成功的巔峰靠攏,而另一些人卻不斷受挫,舉步維艱。因此,靈活運用超前一步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就能順利地達到事業的成功,這是成千上萬例成功史給我們的啟示。

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條件,但是,任何人又不能主觀地去選擇時代,隻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去認識時代為你提供的條件,進而加以改造和利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隻能在我們的時代條件下進行認識。”也就是說,每一個人不僅有一個認識環境的任務,還有一個改造環境的任務,超前一步的整個過程,離不開這兩項任務。

一代偉人馬克思就是善於利用、改造外在大環境的能手。

李卜克內西曾經指出,馬克思對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改造,就是充分利用了英國資本主義比較發達的條件,當時,他居住在英國,而且隻有在英國,馬克思才得以成為超前於時代一步的人。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生活的,每個人的成長不僅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努力,還取決於他生活的環境。曆史上有的時代人才輩出,群星燦爛,而有的時代則戰亂動蕩萬馬齊喑,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於社會環境的不同。社會環境是與人們成長密不可分的客觀條件,是人們成長、發展的土壤。

戰亂時期,經濟遭到破壞,各行各業都處於極其動蕩的環境下,像東晉十六國那樣的大戰亂,對任何事業都是強烈的打擊和破壞。盛唐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藝術等各個方麵湧現的人才比東晉十六國要多數十倍。所以說,好的環境,如優越的社會條件、良好的家庭熏陶、係統的文化教育及安定的生活等,都對人的成長發展起著較大的促進作用。

其實,生活的海洋並不平靜,人生的道路也不會總是一帆風順,立誌成長者難免會遇到種種挫折、不幸,如政治上的打擊、家庭中的不幸、身體上的病殘、心靈上的創傷等。這種惡劣的環境是對每個人的一種沉重打擊,但身處逆境而能奮發崛起,也是一種人生的道路。屈原被逐寫成《離騷》,司馬遷慘遭宮刑寫出《史記》,貝多芬雙耳失聰創作出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可見,逆境也是走向成功的一條道路。立誌成才的朋友們,要正確對待自己所處的社會環境,才能在順境中自強不息,在逆境中奮發而超前。

一個人如果不從內在因素方麵積極準備,不顧外在條件的發展變化,特別是時代的需求而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和蠻幹,那麼,超前一步的大門是不會向他敞開的。隻有把握社會發展的脈搏,適應時代的需要,每個人都有成才的機遇和可能。

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在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正經曆著第四次科技革命,全世界掀起了第三次浪潮,後工業社會正在到來,每一天,世界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地變化,人類也不斷進步。

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充斥著知識與學問的世界,無識寸步難行,有識走遍天下,知識普及的浪潮將把每一個人都卷入它的漩渦,信息社會在向我們靠攏。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要想立誌成才,在人生理想上超前一步,就必須緊緊把握住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潮流,做新時代的拓荒者。

今天,科學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類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在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服務、文藝、體育等方麵人才蜂擁而起,這和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息息相關。

現代科學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為個人實現在人生上超前一步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科學技術超前一步了,它也將帶著人類超前一步。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腦力勞動者從事研究的比例不斷升高,各種專業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服務管理人才的比重越來越大,高級研究人才不斷湧現。顯然,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各種類型人才的素質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們不能滿足於現狀,應使自己向更深領域邁進,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隻有不斷更新知識結構,才能跟上現代科學的步伐。隨著科學的迅速發展,要求人們更多地掌握科學技術知識,人的知識結構需要不斷更新,賦予新的內容。進化論對於十九世界的生物學家的知識結構來說,曾經是一門超前的學問,但是到了二十世紀,特別是五十年代第一次揭開遺傳之謎,發現核酸是決定生物遺傳的基本物質後,分子生物學、非達爾文主義、基因工程紛紛出現,因此,對於現代生物學家來說,僅僅掌握進化論知識就顯得缺乏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