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天,不再是過
“集合!”隨著這聲輕輕的、但有力的號令,一支10個人的小分隊在上海站南廣場大鍾下集結起來。
這撥人中,年齡大的,三四十歲,年齡小的,十七八歲。這是一支赴外地鍛煉謀生能力的隊伍。
“大家先檢查一下是否帶著錢。”多麼奇怪的指令。說話的是位三十出頭的女性,顯然,這是位帶隊的老師。掏背包,摸口袋,一個接一個報告:分文全無。“好!”不帶一分錢出遠門,正是他們的打算。
他們的目的地是無錫。路雖不遠,可因為身無分文,失去了財力支撐,這就自然成了一段艱難的、前途未卜的曆程。
走出無錫站,正是晚餐時。火車站附近四處是飯店、菜館。隊員們分散開來,尋找打工之處,先找個“糊口”的地方。由於缺乏經驗,事先未作體格檢查,沒一家飯店肯錄用。晚餐終於全部泡湯。
“沒飯吃,我們精神會餐。”“大排,好香啊!”“牛肉拉麵,味道好極了!”“一大堆香蕉,再不吃就爛了,隨便吃”,“太棒了!”就這樣,吃“飽”了的隊員們開始找地方歇息。
“我還從來沒在月光鋪灑的露天下睡過覺呢?今天過把癮吧。”
一人提議,眾人附和。本著“睡也要睡出個浪漫來”,大家腦袋對腦袋,躺出一個美麗的人環。好興奮!
半夜,一場大雷雨,澆醒了好不容易才睡去的隊員們。躲到屋簷下,誰還會有睡意?索性討論著明天。
第二天一大早,出發時刻,沿著大街,遍布早點小吃攤。大家饑腸轆轆,沒奈何,學著曹兵的望梅止渴,一遍又一遍地朗讀著廣告牌上的文字:鮮肉大包,甜鹹豆漿,粢飯油條……
就這樣,謀生開始了。他們有做心理測試的,有做量血壓服務的,也有刷皮鞋的,還有為人洗頭理發的。幾番艱苦的自我推銷,有的找到了家教崗位,管吃管住,還有不錯的收入;還有的到個體、國營商店做幫工、營業員,同打零工相比,則多了份穩定。
在連續三頓飯沒著落的經曆之後,全體隊員彙集一起,用剛得來的微薄收入,飽餐一頓。這飯,比什麼都香,因為,這不是別人為自己準備好的,也不是自己早有準備的,而是擔著未來許多未知的風險、戰勝了多少困難、用自己的艱苦努力贏得的。彌足珍貴啊!
在謀生活動持續幾天後,發生了個小小的波折。在惠山下的寄暢園,設攤做心理測試的幾位隊員受到了工商、市容檢查人員的幹涉。他們被叫到了一間辦公室。
“你們無照經營,違法,知道嗎?”幾個大蓋帽亮起了,大嗓門。於是,帶隊老師耐心地道出了原委。是啊,這隻是一種訓練,一種比在課堂上作模擬多了許多真實體驗的訓練。嚴格意義上說,這決不是“營業”,而是上課。隻不過,課堂大了一點。
“未來社會變化十分巨大。沒可能由別人為自己去安排好了一切,再去行事。對這,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十分的必要。”一番溝通,消除了執法人員的怒氣,他們從幹涉轉向積極地建議。
幾天之後,這支隊伍重新出現在上海站南廣場。外表黑了,瘦了。可是,謀生的成功,讓大夥兒感受到內在無盡的充實。隊員們興衝衝用共同的收入買了一幅畫,每個人在畫上鄭重簽下自己的名字。10雙手緊緊握在了一起。
1.明天,不再是過去
明天,在辭海裏,解釋“今之次”,在生活中,常被用來代表未來。明天不再是過去,那是當然的。可是,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未來,那未來更是全新。
現在,我們先把眼光投向過去。在大約一萬年以前,農業開始有了,而且,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漸漸地展開。這確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相同地,人口在地球上開始慢慢增多。社會在進步。隻是,這種進步並不顯著。而且,那時,先進的地區和落後的地區,差別之大,得花上一千多年的時間才能趕上。
直到二百多年前,瓦特發明了蒸汽機,帶動了工業革命的蓬勃發展。這時,社會的改變變得迅速起來。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生產力高度提升,人類物質生活大幅度改進,人口也奇跡般地暴增。可以這麼說,過去一百年來發生的變化,超過了工業革命以前的一千年的變化。
那麼,現今的社會,明天的社會又將是怎樣?認識這一點,對人的生存,人的發展,關係重大。因為,人生的現實中,雖然確實有許多非常美妙的事情:一次朋友間興奮的聚會;一個溫馨的家;一片可以讓人享受陽光、藍天,潔淨空氣的鬆軟草地;或者是聽孩子叫第一聲的“媽媽”。但是,沒有一件美妙的事情比得上明天——它給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新的機會。
一隊勇敢的宇宙探險家,正在進行著探索。他們啟動了加速器。突然,飛船以變形速度推送他們進入超空間。加速時帶來的巨大壓力,使他們的身體感覺難以承受。整個宇宙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一閃而過。這似乎是科幻影片中的場景。但是,人類社會確確實實在經曆這樣一場巨變。
電腦,它令整個世界處在觸手可及之間。信息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使知識的創造、儲存、學習和使用的方式產生了第二次革命。過去的夢想,在今天已變成了現實。而今天還被視作為夢想的,在明天就要實現,且遠被超越。
明天,自然不會是過去,明天,也不會太遙遠。
2.迎接創造的挑戰
今天的時代是一個高速發展和變化的時代。
之所以稱作高速發展和變化,是因為,放眼四周,再也難找到一個不變的、保持原有秩序的領域;這是因為,變化有著錯綜複雜性,改造性,爆炸性;是因為,這變化注定還會保持下去。
有人對這高度的變化作過深入的研究、分析,發現它們中間包含著許多複雜的成份。至少,它們是由六種不同的變化混合交織而成:
逐步而緩慢的變化;
快速並線性的變化;
加速且呈指數的變化;
出人意料的、不穩定的和斷斷續續的變化;
不可預測的變化;
具有劇烈改革性的變化;
高度的變化從何而來?當然是人類在製造它。那麼,人類能否去駕馭自己所製造的這種高度變化呢?
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圖書館裏找不到,在互聯網上同樣找不到,它隻能在人類發現和創造的能力中去找到。
因而,又有人提出了非做不可的五件事:
盡可能地保護自己,免於遭受某種可能具有破壞性的變化帶來的衝擊;
尋找創造性的解決辦法,來應對高度變化帶來的不盡難題;
充分利用變化給人們帶來的新機會;
繼續去創造積極、有益的變化;
最大限度地開發、使用人們發現、發明、創造、創新的能力,使事業變得更成功,使世界變得更美好。
這些事非做不可。因為,現成的、一般的解決方法早已不足以去應對這千變萬化;假他人的“處方”,對變化的挑戰產生不了效果。非獨立思考、作出自己的回答不行。
發生在不同環境中的不同問題,需要創造出具有想象力的、富有自身特色的解決辦法。出於這一目的,案例中的“謀生訓練”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去獲得真實的體驗,實在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移山的力
林還在小學就有一個挺高的升學目標:非進重點大學不可。隻是,這目標不是他自己設立的,而是爹媽塞給他的。
在那個魚米之鄉,許是人傑地靈,大學生出了不少。林的父母都是小學教員,天下遍布自己培育的“桃李”。欣慰之餘,自然期望自己的獨生子也能同樣出息。
期望歸期望,那是父母的事,林卻覺著自己不行。從來,班上優秀的都是那些伶牙俐齒的小姑娘。自己也算用功,可並非用功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當那些沒能如意化解的“問題”被父母得知時,輕則責備、埋怨,重則施以棍棒。這些,林深深地記住了。他並不恨父母,隻是更深刻地覺得爹媽心氣太高,覺得自己生來不爭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