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聖保羅的華人社團組織了盛大的慶祝活動迎接中國春節的到來。
聖保羅的自由廣場裝扮得異常喜慶,充滿中國風韻。道路兩旁的燈籠式路燈上麵懸掛著招貼畫,並用中文和葡萄牙文書寫了“新年快樂”的字樣。包括巴西最大的電視台環球電視台在內的諸多媒體對活動現場進行了直播。
華裔和巴西人一起在現場和主持人用中文高呼“新年快樂”,使這場盛宴達到了高潮。華人藝術家們的演唱和舞蹈以及巴西當地團體表演的太極拳和武術博得大家一致喝彩。
§§第二章 八大菜係
§§§第一節 粵菜
菜係,也稱“幫菜”,是指在選料、切配、烹飪等技藝方麵,經長期演變而自成體係,具有鮮明的地方風味特色,並為社會所公認的中國的菜肴流派。我國的菜係,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於氣候、地理、曆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經過漫長曆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係的烹飪技藝和風味,並被全國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菜肴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魯、川、蘇、粵四大菜係形成曆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於是形成了我國的“八大菜係”。
漢族發明了炒(爆、溜)、燒(燜、煨、燴、鹵)、煎(溻、貼)、炸(烹)、煮(氽、燉、煲)、蒸、烤(醃、熏、風幹)、涼拌、淋等烹飪方式,又向其他民族學習了扒、涮等方式,用來製作各種菜肴,形成了魯、粵、閩、皖、川、湘、浙、蘇等各具地方風味特色的八大菜係,每一菜係都可烹飪200至300個品種的菜肴。
清代的時候,中國飲食分為京式、蘇式和廣式。
民國開始,中國各地的文化有了相當大的發展,民國時分為華北、華東、華南和西南四種流派。後來華北流派分出魯菜,江浙菜係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華南流派分為粵菜、閩菜,西南流派分為川菜和湘菜。川、魯、蘇、粵四大菜係形成曆史較早,後來,浙、閩、湘、徽等地方菜也逐漸出名,就形成了中國的“八大菜係”。後來形成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川、粵、蘇、閩、浙、湘、徽、魯等菜係,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係”。
一個菜係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曆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有人把“八大菜係”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若風流儒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
一 粵菜的曆史演變
粵菜即廣東菜,也是我國八大菜係之一,由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特色菜點發展而成,是起步較晚的菜係,但它的影響極大,不僅香港,澳門,而且世界各國的中餐館,也多數是以粵菜為主的。
粵菜的形成和發展與廣東的地理環境、經濟條件和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廣東的飲食一向得天獨厚。
粵菜注意吸取各菜之長,形成了多種烹飪形式,是具有自己獨特風味的菜係。廣州菜清而不淡、鮮而不俗、選料精當、品種多樣,還兼容了許多西菜做法,講究菜的氣勢、檔次。潮州古屬閩地,故潮州菜彙閩粵風味,以烹製海鮮菜和甜食見長,口味清醇,其中湯菜最具特色。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為南徙的中原漢人,聚居於東江山區,其菜鄉土氣息濃鬱,以炒、炸、焗、燜見長。粵菜總體上的特點是選料廣泛、新奇且尚新鮮,菜肴口味尚清淡,味別豐富,講究清而不淡,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有“五滋”(香、鬆、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時令性強,夏秋講清淡,冬春講濃鬱,有不少菜點具有獨特風味。著名的菜點有:雞燴蛇、龍虎鬥、烤乳豬、東江鹽焗雞、白灼基圍蝦、燒鵝、蠔油牛肉、廣式月餅、艇仔粥等。
粵菜其主要特點是製作精巧,花色繁多,美觀新穎。專長煎、烘、烤、燴,做菜原料無奇不有,尤其擅長製蛇、猴、貓、鼠、穿山甲等美味,口味清淡素有所謂“五滋”、“六味”之妙,山珍海味,珍禽異獸,名菜很多。
二 粵菜文化溯源
粵菜是我國八大菜係之一,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以廣州風味為代表。粵菜具有獨特的南國風味,並以選料廣博、菜肴新穎奇異而著稱於世。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南宋時受禦廚隨往羊城的影響,粵菜獲長足進步,至明清時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通商的日益廣泛,粵菜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開始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粵菜的原料廣泛,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鬆、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別。其烹飪擅長於煎、炸、燴、燉、煸等,菜肴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製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種有“三蛇龍虎鳳大燴”、“五蛇羹”、“鹽火局雞”、“蠔油牛肉”、“烤乳豬”、“幹煎大蝦綠”、和“冬瓜盅”等。
粵菜發源於嶺南。漢魏以來,廣州一直是中國的南方大門,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四季常青,物產豐富,山珍海味無所不有,蔬果時鮮四季不同,是與海外通商的重要口岸,社會經濟因此得以繁榮,同時也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加快了與中國各地及各國烹飪文化的交流。中外各種食法的逐漸被吸收,使廣東的烹飪技術得以不斷的充實和改善,其獨具的風格日益鮮明。明、清時期大開海運,對外開放口岸,廣州商市得到進一步繁榮,飲食業也因此蓬勃興起。旅居海外的廣東華僑眾多,又把在歐美、東南亞學到的烹飪技術帶回家鄉,粵菜籍此形式迅速發展,終於形成了集南北風味於一爐,融中西烹飪於一體的獨特風格,在各大菜係中脫穎而出,名揚海內外。
廣東清人竹枝詞曰:響螺脆不及耗鮮,最好嘉於二月天,冬至魚生夏至狗,一年佳味幾登筵。把廣東豐富多樣的烹飪資源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