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著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由來已久,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就開始興起。古時的“臘”是祭祀的意思,遠在商周時代,我國就有連天地、神靈、祖先一起祭祀的習慣,把這種綜合祭祀,叫做“合祭”。這種祭祀,表達了古代人一種樸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一年到頭了,能得到豐農足食,該感謝神靈啊!於是就選擇臘月初八這一天,煮上—鍋“臘八粥”,借以祭奠神靈,慶祝豐收,預祝來年的更大豐收。這就形成了臘八節吃臘八粥的風俗。 臘八節在傳承過程中,又有一個傳說,說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臘月初八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蘋果糯米團子煮的粥,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後世信佛的人,每到臘月初八這天,就念經吃粥,這樣就給臘八節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麼說,人們吃臘八粥,都是以慶祝豐收為內容的。
“臘八粥”確實能體現出農業大豐收,因為它是用各種米(江米、黃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種豆(大豆、雲豆、豇豆等),各種幹果(大棗、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類混合成的一種粥,這種粥集中地反映出了農業大豐收的成果。 關中一帶及附近一些地區的群眾,都十分重視“臘八節”。但縣與縣、鄉與鄉、村與村之間,又各有不同的講究。富平縣的農家,這一天喜歡釀酒,名曰“臘腳”;長安縣的古風俗,這一天要煮肉糜,拋灑在花木之上,謂之“不歇枝”;乾縣、禮泉一帶,講究臘八節要給老人送粥,女兒家要請新女婿吃粥;鳳翔一帶則是用黃米和八種豆子,加上油鹽做一頓臘八燜飯;銅川地區的農村,在這天還流傳著為幼男幼女剃頭理發的習慣。凡此種種,自有不同情趣。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戶戶都要曬製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製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翡翠碧玉臘八蒜
泡臘八蒜是北方,尤其是華北地區的一個習俗。顧名思義,就是在陰曆臘月初八的這天來泡製蒜。其實材料非常簡單,就是醋和大蒜瓣兒。做法也是極其簡單,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一個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類的容器裏麵,然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會變綠,最後會變得通體碧綠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過臘八煮粥,不稱“臘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臘八當天煮,有的在臘月初五就煮了,還要用麵捏些“雀兒頭”,和米、豆(五種豆子)同煮。據說,臘八人們吃了“雀兒頭”,麻雀頭痛,來年不危害莊稼。煮的這種“五豆”,除了自食,也贈親鄰。每天吃飯時弄熱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臘月二十三,象征連年有餘。
臘八麵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麵。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麵。
十一 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這一天,台灣及福建地區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 尾牙宴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板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準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潤餅係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裏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幹、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台灣人過“尾牙”,和大陸年終聚會有點兒相似。
台灣民間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有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習俗,供桌上擺各種供品,讓土地公 “打牙祭” ,即為所謂的“牙”。民間有種說法叫“二月二(土地公生日)敬土地”,到一年的最後一次,也就是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這一天,百姓人家都要準備牲禮拜祭土地公,全家團聚吃“尾牙”,還要吃“潤餅”(廈門叫“薄餅”,類似大陸常見的“春餅”),以求來年家庭富裕潤澤。
台灣過“尾牙”盛行,是因為商家視土地公為守護神。為保佑來年生意興隆,商家吃“尾牙”會比一般的家庭更為盛大,內容更為豐富。當晚,做“頭家”的會宴請公司同仁,以犒慰他們平日的辛苦。過“尾牙”也是緩和勞資關係,拉近距離和情感的一種方式。傳統過“尾牙”,白斬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如果雞頭朝向在座的某個人,就表示此人將被解雇;如果雞頭朝向老板自己,大家就可放心享用美味了。現在,這道菜端上時已將雞頭去掉,解雇的意味已經漸漸淡化了。吃“尾牙”熱鬧而和諧,老板會親自給員工敬酒,員工也可以跟其沒大沒小。
“尾牙”菜一般有十二道,剛吃兩道,活動就開始了,重頭戲是抽獎。獎品有紅包(現金或禮品券)、禮品等。先抽的是三等獎,麵很廣,朋友風趣地說,這是安慰獎,一般不喜歡被早早抽到,但也害怕到最後什麼也沒得到。有的公司安慰獎會關顧到所有員工,有的就不一定麵麵俱到。
在上每一道菜的過程中,或唱歌或抽獎,節目有自娛自樂的,也有邀請影視明星助陣的。“尾牙”吃到高潮,原先準備的獎品和紅包都抽完了,員工們就開始向老板“嗆聲”或主管們相互“卡油”,讓他們認捐另設獎。每當這時,被“敲”者都會伸出手來,喊“行”並喊出數額來,員工看到數額大,就會脫口“喔”;數額小,就會大喊“翻倍、翻倍”,老板和主管就會爽快應和。有些公司管理層還會裝扮成服務生,董事長則會親自上菜,讓員工們又驚又喜。
現在過“尾牙”,在時間上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不一定固定在臘月十六這天,從臘月中旬開始到除夕都行,即使是時間拉長,但仍有人會每天都在吃“尾牙”,甚至一晚趕兩場。走了的,萬一被抽到獎,就要捐出重抽。我就看見一位小姐抽到一台液晶電視後,抱著就走了,在另外“卡”來的獎項中,又被抽到老板獎,結果遺憾地錯過了。
現在吃“尾牙”已經逐漸演變成公司年終的重要聚會,總結一年的工作,老板宣布重要的決定,甚至年終獎金發放都在“尾牙”宴上進行。
其實,一些公司舉辦“尾牙”宴,也是在向外界透露公司財大氣粗的訊息,公司股票價格和成交量第二天也會有所反應。當然,也有公司秉承勤儉的傳統美德,熱鬧但不浪費。
上述的尾牙不隻是台灣才有,也不是從台灣商人流傳到大陸的民俗或宗教節日,而是福建及台灣地區特 閩南人與尾牙有的影響廣泛的文化民俗活動。“尾牙”即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源自農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習俗,到農曆年末臘月十六就稱為“尾牙”。
古代福建有個習俗,“尾牙”這天晚上,凡有雇傭店員、夥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板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采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對要辭退的夥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板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夥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後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福建人流傳著在每一個農曆月的初二和十六“做牙”的習俗。這一天的供奉對象,是地主或其他屬陰類的神明;過後,人們也能吃獻祭過的供品,一飽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