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第九大境界應該是“約會”,這時吃的已經不是“物”,而是“情”。大多的時候,點的多,吃的少。這種吃千萬不要是兩個同性別的人,以免讓人誤會,最好也不要是夫妻,因為已過了“約會”的階段。凡是到這種地方來吃的,兩人之間大多都有一種心靈上的默契,說出來就變得俗,不表現出來又壓抑。於是,以一個“吃”的借口“會”在一起,吃也吃了,談也談了,盡管大多的時候沒有吃。適合這類吃的館子如:茶餐廳、有餐飲服務的咖啡店,而且一定還要有柔軟的沙發。
“獨酌”
吃的最後一個境界應該是“獨酌”,在於一個“品”字,吃什麼不太重要,關鍵是一個寥落的心情,要麼傷感、要麼閑適。這種館子一定要是隱匿在很深的巷子裏,店麵古樸,又十分寧靜。這個時候還應該有一瓶古典的酒,最好屋外再飄著零星的雨絲或雪花。一個人淺斟低酌,物我兩忘。惟一的遺憾是,這種店已經很少有,恐怕隻有在夢裏才可以見得著。
§§§第三節 中國的食禮
民以食為天,吃是我們最常接觸的話題。然而,吃飯也有自己的禮儀。中國的曆史,如我們眾所周知那麼長,中國的飲食禮儀經曆過哪些階段的哪些變化,我們可能很少主動的去了解過。
總結曆史文化學院旅遊管理專業2004級學生的成果,成了這篇“中國的食禮”,希望能夠對大家了解曆史有所幫助。他們的表現令我驚訝,也欣喜。能夠擁有這樣的學生,是我們的驕傲。
我們把中國的食禮分為下麵幾個階段:
先秦——秦漢時期:原始社會的先民把黍米和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燒炙而獻食,在地上鑿坑當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獻飲,還用茅草紮成槌敲擊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後來食禮由人與神鬼的溝通擴展出人與人的交際,以便調節日益複雜的社會關係,逐步形成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等“元秦五禮”,奠定了古代飲食禮製的基石。“以禮定分”最後形成《周禮》、《儀禮》、《禮記》三部經典。在原始社會,人們遵循的是對財物的共同占有,平均分配。那時,既無餐廳也沒有飯桌。人們均圍在火塘旁進餐(端著器皿等詩分食)——這就是分餐製度的起源。由此可見,分餐製並不是外國人的專製和舶來品,而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原始飲食形態。先秦時期,人們習慣於席地而坐、席地而食,或憑俎案而食。商代以後,無論貴族還是平民人家,市內都鋪席。貴族之家除用竹、葦織席外,還有的鋪蘭席、桂席、蘇熏康席等。王公之家則鋪用更華麗的象牙席。西周禮製規定天子用席五重,諸侯三重,大夫兩重。後來有關用席等級意識淡化。一般隻鋪一重,講究的鋪兩重。下麵一層大,稱之為“筵”,上麵一層小,稱之為“席”,都是迎賓送客進行飲食活動時的坐墊。“筵席”後來逐漸演變成為酒席的代名詞秦代承襲了先秦的南稻北粟。副食除牛、羊、狗、豬肉外,還有蔬菜、果品。《史記·貨殖列傳》中記載鹹陽城還有醬肉店、幹肉鋪.秦代人們還普遍喜歡吃狗肉,所以當時出現了以屠狗為業的人。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大將樊噲,微時即“以屠狗為事”。就連荊軻也“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
秦時的餐具主要有盆、缽、碗、箸等。盆用來夾砂陶製品。缽、碗為進餐食具。箸是先秦時代食器“筴”的沿革名稱。《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說紂王喜用象牙筷吃熊掌。可見象箸在我國曆史更為久遠。西周時代,市場上出賣烹飪的熟食不多,一般人也不再市場上買零食,戰國時,市場上出售飲食的店鋪也不過賣些酒、魚、肉幹、鹽。到漢代,“熟食便列”.漢時有一種糖餅類似於今天的餛飩,還出現了烤羊肉串,淮安王劉安發明了豆腐.漢代著名菜肴有:枸豚韭卵(枸杞子燉小豬肉和韭菜炒雞蛋)、狗巾羹(狗肉搭配芹菜做的羹湯)、濯雞(油炸雞肉)。
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的遷移帶來了文化的交融。從西北新疆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大烤肉、涮肉;從東南江浙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叉燒、臘味;從南方閩粵來的人民,帶來了他們的烤鵝、魚生;從西南滇蜀來的人民,帶來他們的紅油魚香等飲食珍品。所有這些,都大大豐富了宮廷的飲食,使飲食文化出現了新局麵。合食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從北方少數民族傳過來的,在此之前中原地區一直采用分食製,此後合食製被廣大中原地區接受並延襲至今。合食用餐方式的了現是飲食史上的一座裏程碑。除了合食製以外,胡床的出現也極大的影響了飲食禮儀的發展。胡床又稱交床,俗稱馬紮子,類似於無靠背的折疊椅,胡床因由遊牧民族傳入中原而得名,其出現改變了傳統跪坐的習慣,提高了坐姿。坐姿更舒服,視野更開闊。
宋宴分為大中小宴,還有曲宴。諸宴所在地方、參加人員、檔次規模、擺設、儀節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次宴饗,參加人員因地位不同,所在位置也不同,享受待遇也就不同,當然也有儀節之別。合食製至宋代逐漸普及開來,適於聚而合餐的桌椅也逐漸普及。宴會第一道貼應該在三天或者三天以前送到擬請客人的府上。俗話說“三日是請客,兩日是招客,當日是抓客”。宋元期間有三次與少數民族的戰爭,這些戰爭,促進了南北飲食的大交流,即食物傳入中原。
明代在飲宴禮儀上與前代有所不同,主要在飲宴用樂製度上。明宮廷飲宴禮節十分煩瑣,皇帝入座、出座、進膳、進酒均有音樂伴奏。處處體現出君尊臣卑,等級森嚴,使得宮廷飲食生活呈現出濃厚的禮樂文化氛圍。皇帝飲第一杯酒時要奏《炎精之曲》,內外官員均跪飲,飲畢,音樂停止。喝第二杯酒時,奏《皇風之曲》。皇帝舉酒,群臣也舉酒,音樂停止。喝完第二杯酒後要進湯,演《平定天下之舞》。喝第三杯酒時,奏《眷皇明之曲》。飲後演《撫安四夷之舞》。
清代民間所設宴席無論在公署在家在酒樓主人必肅客於門,主客互以長揖為禮。既入座,以茶點及水旱煙敬客。俟筵席陳設,主人乃肅客入席。席之陳設樣式不一樣。最高位為首座,相對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開席前,主人必敬酒,或自斟,或由仆人代斟,.引導客人入席。此時必定稱呼客人的稱謂,且冠以姓,這叫定席,又稱按席,也叫按座。主人敬酒,客必起立承之。終席後可到別室飲茶,也可以出去散步,但要向主人做長揖以致謝。
§§第四章 飲食宜忌
§§§第一節 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
合理的飲食可強身健體、益壽延年;飲食不當則可造成生長發育受阻、工作學習效率低下,甚至會導致某種疾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為了讓人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專家們提出了各種建議,也列出了不少好的建議與措施,汰去重複,歸納起來大致有這樣一些。
一 六不原則
1.不暴飲暴食。俗話說:“若要身體好,吃飯不過飽。”還有針對小兒的說法,“若要安,常帶三分饑和寒”。其實對小兒的說法,針對成年人也同樣適用。吃得過飽不但容易造成胃腸的額外負擔,還可能引發一些慢性病和急性胰腺炎。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遇到某些場合,往往控製不住自己的食欲以及貪吃心理,遇到好吃的,就把對健康不利的顧慮拋之腦後,放開肚皮吃,結果吃出病來。
2.不偏食偏嗜。飲食宜多樣化,如偏食常會導致某些營養不足或缺乏,甚至造成體內酸堿平衡的破壞,對健康產生危害。這裏所說的酸堿平衡的破壞,主要指的是偏酸性。因為生活水平提高的標誌就是葷菜吃得多,偏酸性的標誌又是疲勞不易恢複。而強體力支出後,人體的體液本身就偏酸性,如果不注意調整飲食結構,就會使疲勞感一直延續下去。為了維持體液的酸堿平衡,可多食用以水果為主的堿性食物,如新鮮蔬菜及西瓜、荔枝、哈密瓜等。
3.不嗜細喜精。我國人民脫離了饑餓的同時,也告別了糙糧,原先人們常吃的秈米已從市場上絕跡。從健康角度講,秈米之類的糙糧,比精米細麵要好得多。因為大量的營養物質存在於糧食表皮下的糊粉層和胚芽之中,過細的碾磨會損失許多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B1損失最多。另外,粗細糧搭配、各種不同食物混合食用還能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使各種食物的氨基酸互相補充,使之接近人體蛋白質的組成比例,從而提高營養價值。因此,提倡在日常飲食中,糧豆混食、粗細搭配。
4.不貪食肥甘。古人說過,高粱厚味,足生大丁,指的就是貪食過甜和過分油膩食品的人,因糖和脂肪類食物攝入量過剩,造成身體發胖,氣血淤積而發癰疽的情況。不僅如此,過分油膩的食物還不易消化,增加胃腸負擔,造成消化不良。還特別會促成血脂異常、動脈粥狀硬化、冠心病。有這些疾病的患者更不能飲食太油膩,而應該以清淡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