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勉強進食。人是情緒化的動物,情緒有起伏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有時情緒不佳或身體不適,往往沒有吃東西的胃口。這個時候如果強迫自己吃東西,就對身體大大不利。應該等到自己的情緒稍好,或覺得有胃口時再進食,就可以避免一些危害。如果是身體問題,就應該抓緊治療。不是身體問題,則可以通過創造輕鬆愉快的進餐環境,並注意烹調手法,選擇可口的菜肴,加工成色、香、味、形俱佳的飯菜,來增加食欲。
6.不過冷過熱。合適的飲食溫度應該適中,古人早就說過,“不要以胃腐熟水穀”,說的就是不要以胃使冷食加熱。過冷、過熱都會傷脾胃,發生消化不良。確實,過冷會使腸胃因冷刺激而痙攣,產生腹瀉,長期下去會使消化功能下降;過熱易損傷上消化道黏膜,甚至容易發生某些癌症。
二 好吃的東西不“好吃”
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人們在吃的方麵獲得了很大的自由,有時真有點隨心所欲過了頭,逮著合口味的東西就一味地緊吃。而這些所謂合口味的東西往往是一些口感好的食物。但口感好,不等於對健康好。以下這些容易激發食欲的食物已被明確界定為易催老早衰的食物,如果再由著性子吃,長期下去日積月累,未老先衰症狀真的會出現。
1.膨化食品。爆米花等膨化食品是屬於含鉛量多的食物,多食對人體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鉛會使腦內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含量降低造成神經質傳導阻滯,容易產生記憶力衰退、癡呆症、智力發育障礙等,其最明顯的特征是,易致人過早地衰老,並呈現出臉色灰暗。
2.過氧脂質食品。煎過油條、炸過魚蝦禽肉等的食用油,由於其高溫的作用會生成一種叫過氧脂質的物質,如果使用時間長,這類物質將更多;長期在陽光下暴曬的鹹魚、禽畜肉等,長期存放的餅幹、糕點、油茶麵、油脂等,都很容易產生有哈喇味的油脂,分解成過氧脂質。事實上,這種物質往往被人所忽視,其大量進入人體後,極大地破壞了人體內的酸係統以及維生素等的產生,是一種加速人衰老的催化劑。
3.醃製食品。誰都知道,醃製食品的主要成分是將食鹽轉化成亞硝酸鹽,這種物質經過人體內酶的催化,很快會同體內的各類物質作用生成亞胺類的致癌物質。因此,鹹雞、鹹鴨、鹹肉、香腸等醃製食品,不宜多吃,否則,會造成亞硝酸鹽在體內大量積聚,後患無窮。
二十一要素
1.雜食。雜食指的是什麼都要吃,避免吃偏食,而且最好同時吃。這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因為除母乳外任何單一食物都不能在質和量上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要,而雜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要。對此,日本科學家“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的提法有一定的科學性,人們也不妨參照著做,如果一時間辦不到,可先從每天吃10種、15種食物做起。
2.慢食。現已證明,“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的做法,不僅有助於唾液分泌,幫助消化,而且能減輕胃的負擔。因此人們認定,慢食有減肥、美容、防癌、健腦等多重效應。
3.素食。這是一種歸真返璞的生活模式,其原意為“基本吃素”,不是一點葷也不碰。素食是防治“富貴病”的核心措施,這也是人類最早的進食模式。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聚會宴請的事還真會時常碰到,想堅持吃素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隻要存了個堅持素食的念頭,就可以保證不會成為“富貴病”的俘虜。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常吃蔬菜、豆製品等有利健康的素食,既不易發胖,還能起到防癌抗癌作用。
4.早食。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人體經過一夜睡眠,腸胃空虛,清晨進食,精神才能振作,因此早餐宜早。早餐早食,還是一天的工作程序“開關”,吃過了早飯,才可以進行一整天的工作或日常活動。另外,晚餐早食也很重要,研究發現,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
5.淡食。包括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現在人們將多鹽、多油、多糖稱為"三害",代謝性疾病有一大半與這三害有關。而應對之道,隻一個"淡"字即可解決。
6.熱食。中醫認為,人之熱腹不宜承受過多的冷食,即使在盛夏,也不主張多進冷飲,因為冷食可加重胃腸負擔,從而加重胃和肝髒原有的疾病,或引起新的疾病,尤其是體虛老人,更不宜冷食。現在又有一種提法,即冷食;這可能是受到低溫可延壽的啟發,冷食是有效的內部降溫法,據說還可增強消化道功能。但這種冷食提倡,還未得到足夠的證據。
7.熟食。與熱食相關的是熟食,即食物要吃熟的,而不要吃生的。通過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滅毒,還能把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分解、揮發或轉化成無害的物質,同時還確保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釋放出來。這樣,既有利於營養衛生,又有益於人體的消化吸收。
8.生食。生食是與熱食、熟食相反的膳食主張。當然並非一切均生食,而是主張“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因為也隻有在未烹飪的條件下,很多含維生素的食物才能保持其基本營養成分。
9.鮮食。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好。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是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也可以避免因貯存時間過長而使食物產生有害物質。因此,我們提倡現吃現做、不吃剩菜。
10.潔食。“幹淨”指食品與進食環境無塵、無細菌病毒以及無汙染物。不食黴變食物,遠離煤煙、香煙、灰塵中的煙霧,並保持茶具或水具的除垢衛生,嚴防病菌、黃曲黴素、尼古丁及有害金屬元素對人體的侵襲。
11.定食。一日三餐是從人類祖先起就固定下來的進餐模式,已形成動作定型及人體生物鍾的要求。因此,堅持定時定量進食,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12.小食。21世紀提倡的進餐製以日進五餐或六餐為宜,三頓正餐外的小餐(上午10點、下午16點及20點左右)稱為“小食”,具多重功效。它與平時所說的零食有別,因為它不像後者無定時定量的沒規律,就不會導致與正餐的矛盾。
13.稀食。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現在的食譜比古代寬泛得多,除粥外,還包括牛奶、豆漿等流質及各種粥、湯。稀食不僅適宜吞咽,而且還能使營養成分容易析出,便於人體吸收。
14.軟食。堅硬的食物難以消化,特別是老年人及胃弱者,一日三餐烹煮飯菜應以爛熟為好。堅持軟食也符合中醫所說的“不以脾胃熟水穀”的原理。
15.幹食。幹食與軟食的要求正好相反,但其可以增強咀嚼功能,較強地刺激牙周、牙齦豐富的神經末梢,而起健腦作用。幹食還可健胃、美容、抗癌,應經常為之。
16.節食。在日常飲食中,要做好保健養生,在善食的同時,還要善節。對於節食,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見解,如“食無求飽”,“不欲過饑,饑則敗氣”等,認為少吃多滋味,暴飲暴食傷身體。現代醫學研究發現,適當節食還具有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等特殊功效。從維護健康的角度看,控製飲食攝入量很有必要。
17.斷食。斷食與節食有一定的關聯,又不完全一樣。斷食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現認為,有計劃地安排斷食,可有效地增進消化道功能,還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利於挖掘人體潛力。在某些歐美國家,現已有很多人開始嚐試斷食,據說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8.選食。選食與雜食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又有所不同。雜食強調了一個“廣”字,選食則更多地強調了個體的針對性。在新世紀個體營養時代,更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體基因類型),使營養更適合個人的具體需要。
19.藥食。與選食相類,都是根據身體的特別需要來選擇食物,以達到食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我國自古就有"藥食同源"的說法,並認為一般食物均可入藥。這方麵的選擇性很大。
20.靜食。用餐時,宜安靜地精神集中,品嚐美味;而談笑進食,很容易嗆咳;哭著用餐,或者生氣吃飯,對身體健康很不利。
21.坐食。飲食保健專家指出,邊走邊吃及蹲著進食,均不利於消化。因此,用餐時采取坐正的姿勢,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