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台在我書房的南窗外。那一片三平方米的地方是夫人的領地。她在這裏種了幾盆花草,為室內增添了幾分綠色。最貴重的便是那株用大盆栽的被稱作鐵木的巴西木了。它是1996年女兒與兒子去雲南時帶回的一段木頭。七年來,它已經長到了三米多高,枝葉繁茂,鬱鬱蔥蔥,成了一株小樹了,一年四季常青。它已經連續四年開花,花香濃鬱,遍室溢香。它開花的季節並不固定,有時在季冬,有時在仲夏。今年是它第五年開花,卻在孟春。它開花的時間是每天下午五時以後。這時,站在陽台上觀察,可以看到它那一尺多長的花穗上,無數朵的小粉花一朵一朵地次第綻放。什麼季節開花,花有自己的生長規律,由它去吧,我們也隻是一位賞花的觀眾而已。它開花的本意並不是為人欣賞的。傍夜,我站在陽台上,在燈光下看鐵木開花。仰望花穗上的株株花珠流出的花汁,一滴一滴像晶瑩的珍珠,貼在嫩綠的莖葉上。舉手粘下一粒嚐一嚐,味道很甜。我覺得鐵木長得太高,不好管理,主張開花過後截去一半;夫人不同意,主張隻將花穗部分剪去即可。爭論沒有結果,我便回到桌子旁,來寫這篇《後記》。
這時,《淮南子·齊俗訓》中的一個故事冒了出來:
賓有見人於宓子者。賓出,宓子曰:子之賓獨有三過:望我而笑,是眑也;談語而不稱師,是返也(《太平禦覽》引“語”作“論”,“返”作“叛”);交淺而言深,是亂也。賓曰:望君而笑,是公也;談語而不稱師,是通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故賓之容一體也,或以為君子,或以為小人,所自視之異也(《太平禦覽》引“自”作“從”)。故趣舍合,即言忠而益親;身疏,即謀當而見疑。
本《訓》開篇便說:“率性而行謂之道,得其天性謂之德。性失然後貴仁,道失然後貴義,是以仁義立而道德遷矣。”鐵木長高了,我想截短,夫人又以為高點好。人們觀察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評判標準。這標準原是自己心中的主觀意念,不一定合於事物的規律。各人有各人的意念,於是便有七嘴八舌的詞語出來的。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評論不隻是兩種,而是兩種以上。這是任何事物都會遇到的情形,如果出現完全一致的論斷,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學術討論的不同論爭,說到底也便是不同意念的智慧的撞擊。戰國諸子如此,今天也如此。對秦學術的發展與變化及其結果與影響,我在這裏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以後其他學者自然也有自己的研究,結論會與我的思考有同有不同,這才叫學術。我的願望是在不同的聲音中不同的智慧啟迪下,提高個人的認識能力和學術水平。這便我這敢於將這本作品呈現出來的情愫。
這本作品是1996年在一位友好的建議下運作的。當時向秦俑博物館申報了科研項目。從那時起,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寫作,也斷續在《秦漢史論叢》、《陝西曆史博物館館刊》、《西北大學史學叢刊》、《秦文化論叢》、《黃帝與中國傳統文化討論會文集》、《秦漢文化比較研究》等期刊與書籍中發表以征詢意見。直到今日完成已曆七年,與那株鐵木同齡。現在把它奉獻給同行先達及友朋,接受諸君嚴格的審視,歡迎批評和建議。我曆來認為,任何學術作品的完成都隻是作者在古今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課題的一個時期的成果。它在時空的變化中,還會由自己或非自己撰寫更新更好的作品出來。
我在前麵雖然引用了《齊俗訓》的開篇文字,但從實際撰寫本書來說還是不敢“率性”而為之,還是認真地考慮過的。我讀了前人的學術史的論述。梁啟超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
著學術史有四個必要的條件:第一,敘一個時代的學術,須把那時代重要各學派全數網羅,不可以愛憎為去取。第二,敘某家學說,須將其特點提?出來,令讀者有很明確的概念。第三,要忠實傳寫各家真象,勿以主觀上下其手。第四,要把各人的時代和他一生經曆大概敘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在撰寫過程中我主觀上思想這樣做的,也作了一些努力。但是,限於個人的學養、認識及秦學術的一些特征,有些方麵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學派。另外,我感到學術史的研究不僅要認識該時期學術狀況,更要認識和分析它對後來學術的影響,在這方麵我作了些論述。限於秦學術的特殊性,我將全書分為下兩編。秦學術是先秦(秦本身有很長一段時間便在先秦時代)學術史的繼承。先秦學術最輝煌的時期是春秋戰國諸子時期。先秦時期的秦國也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上受到諸子的影響。秦王朝又是對諸子的文化整合,所以在上編中我集中地按《漢書·藝文誌》的順序探索了諸子及諸子在秦國的活動及影響。下編中論述的秦的學術,重點在秦王朝,也追及秦國。除上、下編外,本書還有兩部分,即《緒論》和《附錄》。《緒論》論述秦學術史研究的內容、目的、方法、資料及指導思想。《附錄》分三部分,一是收集了古代中外學術史的資料(不是很完備的),目的是通過古代中外學術的對比來考察古代中外學術的異同,找出秦學術在古代世界學術史上的坐標。這當然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應作本書一章,因為隻是做些提示性的工作,所以作了附錄。二是從考古的角度出發,考察秦學術史,對前麵的論述作些補充和提示。三是參考文獻目錄,隻是主要文獻的列舉,而且將參考過的論文亦未列入,這點請同行及朋友們諒解。
秦學術史是中國學術史中一個承上啟下的且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極其重要的階段。按照先秦諸子時代學術發展勢頭來看,秦學術應該給古代中國學術帶來更有生機、更有活力的麵貌和豐富的內容,產生一批更有智慧、更有創造性思維的學者和思想家,結果出人意料地和成為曆史事實地是它走向了一個狹窄的胡同。不僅秦國發展中沒有,而且秦統一以後也沒有出現上麵所說的更有生機、更有活力的學術動向和產生更有智慧、更有創新的學者及著作。甚至秦以後的兩千多年中也沒有出現先秦諸子時代那種活躍的、論證深刻的、哲人智者輩出的、論題廣泛的、自由討論的學術發展時期。以後漢代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儒佛融合、宋明的理學、乾嘉的樸學及清末民初以後的中西學術交流,均可注目,尤其清末以後的中外學術交流改變了中國的曆史進程,都是中國學術史發展的重要階段。在這些發展階段中,秦學術的形影卻在有形無形之間不斷地頑固地甚至強烈地以君主政治的學術特點影響著學術的發展,表現著自我,也是事實。這更告訴我們,秦學術史研究對了解中國兩千年的學術史有著重要的認識價值和學術的參照係。長期以來,對秦學術的係統研究,由於受資料和其他因素的影響,研究探討得很不充分。我的研究也還隻是探索的哐蒿矢,隻是想探索秦學術史走向的足跡。因此,我還沒有勇氣將這本書直呼為《秦學術史》,而命之為《秦學術史探賾》。《易·係辭》上有雲:“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正義》曰:“賾,謂幽深難見。”對秦學術史來說,何嚐不是幽深難見呢?所以,我隻是在探賾,故為斯名,其意在虛位以俟賢者。書中《官吏的政治素質與行為規範》、《秦之史學》為張敏原著,《秦之文學》為張寧原著,征得她們同意,作了些修改收入本書各章。由於本書寫作時間較長,又作為專文發表過一些,所以有些引文及論述句子有少許重複,也是不得已了。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領導重視科研是有傳統的。1996年他們將此書列入科研計劃,現在又支持與鼓勵此書出版。在出版過程中,秦俑館研究室主任田靜研究員為本書從定稿和形式設計,決定出版單位,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書中的照片由秦俑博物館考古隊副隊長張天柱先生及保管部張敏、夏寅先生提供。陝西人民出版社領導及責編張玉霞同誌在編審過程中提出很中肯的意見,做了一些相當到位的修改。根據他們的意見我又做了修改,曆時近半月。我銘記著為本書出版付出了勞動、心血和汗水的所有領導、朋友、同事及親人,也衷心感謝他們。還是我過去說過的一句話舊話:一部著作的產生,不是一個人的勞動成果,而是多人“合力”的結果。
二〇〇三年三月二十八日夜
二〇〇四年元月二十五日夜二校後記
附錄一:
公元前2世紀前中外學術錄要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都有許多共性。在一些根本問題上這種共性表現得更突出。在生活上的吃喝拉撒睡,對待生命的好生惡死,在人生道路上的爭強好勝積極進取,人性上的勤勞懶惰、好逸惡勞、貪欲情愛、扶老攜幼、善良凶殘、好奇求知、喜新厭舊、趨利避害、樂美厭醜等,信仰上的敬神驅鬼、祖先崇拜、英雄情結等。人類的共性,愈古共性愈多。以後,由於社會的進步,生活環境的改變,學術文化傳統的不同,共性逐步減少,分歧愈來愈多,但是,在許多根本問題上共性仍未改變,所以,可以求同存異。
人類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共同的:大自然的風雨雷電,日入月出,自然災害,生老病死;社會上的互相之間的親情友誼,勾心鬥角,收入多寡,強弱關係等。自然的現象和人類互相之間的關係,便成為古老的哲人、聖人、智者考慮和思索的問題,於是,便產生了原始的、古代的學術思想。如果對這些稍作考察,便會發現,古代中外思想家考慮的結果,得出的結論,十分相近,甚至連時間也很接近,有時似乎是同步的。
基於這一點,我想將古代中外學術思想掛一漏萬地按大的時代作以摘錄,將秦的學術放在世界學術史的大潮中去,觀察其在世界學術史中的地位。這個工作要做好在我來說是有困難的。首先,我對世界學術史的知識是非常薄弱的,它便限製了我去做好這一工作;其次,這是一個大課題,是可以寫出一部煌煌巨著的,幾千字的文章是難於駕馭的。所以,我說是掛一漏萬隻是可以看出一點大勢而已。能如此,也就如願了。它的下限止於秦亡。
(一)公元前10世紀以前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標準,說法不同。人類學者認為將文明與石器時代文化區別形象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征,包括:城市產生,有製度的國家的建立,文字的創造和使用,社會階級或階層的劃分,大型建築,專門的科學和藝術等等。
中國的曆史一般說從黃帝算起。其時間迄今約5000年。按中國古文獻記載,黃帝曾建有都城,倉頡造文字(考古發現的河南賈湖刻劃符號,距今已9000年到7500年,被認為是漢字的萌芽),設諸侯,以德治萬民,並且在科技及藝術上都有所作。從此而論,似乎進入文明了。但是,目前尚無實證。現行的曆史年表,將中國夏朝定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商朝定於公元前16至前11世紀,周朝定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夏代的存在似已無問題。從夏迄今已3600多年。夏商周時期的學術已經是較成熟的了。文字有甲骨、金文;曆法還有置閏,一年為365天多。在思想學術中孕育著春秋戰國諸子,尤其是儒學。政治統治實行分封諸侯的封建製。
這段時期世界他處,也大體與中國同步。
印度
公元前38世紀,印度河下遊摩罕達約地方建立王國,使用文字。
吠陀時代(前1500年至前600年)有史詩《犁俱吠陀》(公元前15世紀),為頌神讚歌,收詩1028首。《娑摩吠陀》為祭神詩。《耶柔吠陀》(公元前15世紀),為祈禱詩。
兩河流域
公元前37世紀,美索不達米亞蘇馬連人建立帝國,已使用文字和銅器。
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倫王朝建立,至第六世王時,產生《漢謨拉比法典》,共282條。而其前的王朝已有《烏爾拉姆法典》,被稱作世界第一部法典,及《伊新國王李必特·伊絲達的法典》和《埃什努拉國王俾拉拉馬的法典》。
巴比倫人對天文觀察極為準確,一月為29日44分三又三分之一秒,與現代天文隻差0.4秒。
古巴比倫的史詩有《吉爾迦美什史詩》、《出埃及記》、《歌詠阿古沙伊雅的史詩》、《士師記》、《詠世界創造》(希伯來《創世記》受其影響)。
非洲
1850年,德國青年探險家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發現了一組岩畫。岩畫約10000件,總麵積約10780平方米,有人物、動物、房屋,內容有舞蹈、狩獵、祭祀及特殊的文字。早期壁畫人、動物都很大,一隻犀牛長達8米,人物高達3.3米,長頸鹿高達7米。這些岩畫被分為四個時期: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7000年;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2世紀。
大西洲
大西洲是否存在是世界學者關注的問題。公元前5世紀柏拉圖曾對之作過描述,說在大西洋中有一個阿特關提斯的大陸,那裏的人建立了一個帝國,由12個屬國組成,麵積207.2萬平方公裏,有廟宇、港口、船塢,經濟發達,人的道德品質高尚。但在柏拉圖前9000年,該島沉入海底。這是說在公元10000年前便在地球上有了極為先進的文化,這便是大西洲。究竟如何,還須探索。
美洲
1876年在亞馬遜河密林中,曾發現了三座金字塔,在其附近發現古印第安人的洞穴、建築、圖畫。這些金字塔高200米。建於10000年以前,也是一個謎。但是,在公元以後,美洲的金字塔統計下來有1000多座。瑪雅人的高度文明,也是令人莫測。不過,這是以後的事了。
埃及
金字塔是埃及出名的古跡,在前32世紀,便開始造金字塔。前2500至前2300年,埃及第四王朝時造的金字塔前方的獅身人麵像,已經世界聞名。前2000多年,古埃及第五朝時的雕塑《書吏凱伊絲》寫實性強,是一寫實作品。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時的雕塑《納弗爾蒂胸像》,是以法老阿赫那東之妻納弗爾蒂的形象雕刻的。
古埃及的曆史可分為前王朝(公元前3200-前2280年)、中王朝(公元前2280-前1778年)、新王朝(公元前1570-前1090年)。新王朝時,古埃及人在天文上便知道了43個星座,陵墓中有星象圖。十四王朝時候繪製了黃道十二宮圖,定一年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1400年可以周而複始。數字上可以計算各種圖形的麵積。而文字的發明已在公元前5000年,是象形文字。
古埃及人們的文字作品如詩歌、故事等,在中王朝時便有《魔術師的故事》、《一個能言善辯的農夫》、《賽努西故事》、《遭難的水手》。新王朝時期有《莊稼漢的歌謠》、《打穀人的歌謠》、《搬穀人的歌謠》,從題目看便知道是寫農業勞動的。《亡靈書》27篇是詩。還有《占領龍巴城》、《厄運被注定的王子》、《昂普·瓦塔兩兄弟》、《賽特那和魔術師》、《身體與頭的爭論》等寫戰爭史和人物的故事詩。
希臘
希臘是愛琴海文明的產物或代表。它的文明時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000年之間。這是許多城邦製的國家。古希臘的雕塑有《愉快的收獲者》,是淺浮雕,雕刻在尖底石瓶上。《華菲奧的金杯》,浮雕。《捕牛圖》亦是浮雕。著名的孕育了歐洲及世界學術的盛期的希臘文化,是以公元前7世紀以後的事。
公元前10世紀的秦人,按《史記·秦本紀》及鳳翔出土的石磬銘文看,約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高陽民的苗裔女修出生。女修的第四孫大費與禹治水,此時約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舜封大費,賜姓嬴。在殷時,嬴姓多顯。周時,秦人先祖造父為周穆王馭,並助其平徐偃王。這時居於趙城。此時約在公元前985-前931年。在此之前,秦人在中國東部,在此期間,秦之非子一族西遷,到了今日之甘肅天水一帶。秦之一部分在趙城,一部分在西垂,故有秦趙同祖之說。這是公元前9至10世紀。
周孝王時,秦複被封居地西犬丘,是為秦嬴。到第五代秦襄公立國。這是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周封秦的諸侯。按編年記載,非子居犬丘為公元前897年。在此以前,秦之學術仍處在蒙昧時期。
(二)公元前9世紀至前2世紀左右
公元前9世紀以後到公元前2世紀前後的曆史,在人類曆史上有一段輝煌的時期的。在世界上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這個時期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都出現了一批而不是幾個世界級的偉大人物。這些人物有政治人物,也有學術名人,藝術名人,科技名人。從學術上來說,這是一次學術的大展示,其意義不但在於出現了那些人物,提出了那些深刻的思想,而更在於這是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各種思想自由展放的環境和時空。這一時期對世界、對中國以後的學術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中國曆史在這個時期是貴族政治的後期,有周穆王的浪漫旅遊,有周厲王的監謗失敗而致使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執政,周宣王的46年中興及周幽王的荒淫滅國,西周結束。東周分為春秋與戰國,諸侯紛爭。
春秋戰國時期,由殷周孕育多年的文化積澱如火山噴岩漿,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熱烈場麵。學者們討論的問題廣涉,由自然的天、地變化,到人事的各個方麵包括天文、曆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科技、道德、修養、養生、官德、人品等各個方麵。出現了孔子、屈原、管仲、子產、老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商鞅、韓非、孫武、孫臏、張儀、公孫龍、鄒衍、稷下學派等。這些情況我在前麵均已涉及,也作過評價,這裏便不應該再重複他們的曆史和學說了。其中屈原雖未提到,但這位浪漫詩人在中國平民中已是耳熟能詳,在外國也已經有了相當的知名度了。
在世界上,這個時期是希臘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名人輩出的時期。
希臘(前12世紀——前2世紀)
下麵先將希臘羅馬的雕塑名作列示:
公元前7世紀,《瀕死的雄獅》,亞述。
公元前499-前450年,《魯多維奇寶座》,浮雕。
公元前479-前450年,《雅典娜與馬爾亞斯》,《擲鐵餅者》,米隆(Miron)作。
公元前460-前416年,《荷矛者》,波利克列特作。
公元前450-前410年,《埃列克底邕柱像》、《向雅典娜獻新衣》、《命運三女神》、《雅典娜的誕生》、《雅典娜和海神波賽東爭做雅典保護神》,都是雅典衛城神廟巴底農神廟的作品。其中《向雅典娜獻新衣》長160米,高1米,雕有350餘人及250多種動物。
公元前4世紀普拉克西特(Praxites)的《尼多斯的阿芙羅蒂德》、《牧羊神》等。史柯帕斯(Skopas)的《尼奧爾群像》、萊西普斯(Lysippos)的《赫爾克利特》。《亞曆山大》。
公元前305年的《薩莫德拉克的勝利女郎》。
前3世紀代達沙斯(Doidalsas)的《蹲著的阿芙羅蒂德》。阿加西亞斯(Agasias)的《波爾格賽的戰士》。
前2世紀波厄多斯(Boethos)的《小孩與鵝》。《垂死的高盧人》。
前1世紀由阿格桑德羅斯(Agesandros)、波羅多羅斯(Polydoros)、阿塔多羅斯(Athano-doros)作的《拉奧孔》。
羅馬(前753年建國)
前6世紀的《母狼》。
前3世紀的《卡拉米拉》。
前1世紀的《阿古力巴》、《奧古斯都渥大維》。
考古發現的希臘羅馬的藝術品可以列舉幾件如下:
1972年8月16日,在勒佐卡拉布裏亞出土了《裏亞切武士像》。一號銅像高2.1米,二號銅像高1.98米,為古希臘作品(公元前6世紀)。這是兩位古代英雄的銅像,形象生動,傳神。銅像不但用青銅鑄成,而且還有飾物,眼球是象牙的,須、發和睫眉,嘴唇和乳頭貼上紫銅,腳跟還有用於連接底座的鉛塊。
希臘奧林匹克城的宙斯神像高14米,用木料、象牙、黃金雕成。巴底農神廟的雅典娜女神像,也很精美,細部和整體,繁和簡,形體和色彩,雕刻與建築,和諧統一。
羅馬的龐貝(Pompeii)古城,建於公元前6世紀,當時有居民15000-18000人,公元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灰山湮埋。18世紀開始發掘。1994年我去訪問參觀時,看到了原來石砌的高大建築殘體,房子內的壁畫栩栩如生,水池中的青銅雕像等。同時,在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展室內,有四匹比真馬還略大的銅馬。這是駕車的四匹馬,駙馬馬頭向外,轅馬頭向內側,馬腿細長,各抬一蹄,馬體高大驃壯,肌肉勁實。馬鑄成外實內空,馬鬃後揚。馬頸、頭、身為分件鑄成後鑄接的。據考證,銅馬造型與古羅馬的馬種酷似。古希臘時有八馬馭車,四馬馭車也有,但是少數。古羅馬則多數是四馬馭車。其鑄造工藝使用的是古羅馬雕塑藝術中獨有的盧努拉手法,即鐮形鏤空法,使馬眼更加炯炯有神。這四匹銅馬為古羅馬人所鑄造。古羅馬沒落時,被移到康斯坦丁。公元1204年威尼斯執政官堂多洛參加十字軍越過地中海,取回這四匹馬,安放在聖馬可教堂屋頂。公元2世紀,古羅馬的銅幣上便有這四匹馬的形象。
以上,我先從希臘、羅馬最引人注意的雕塑繪畫藝術上,提供一些材料。許多藝術品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了,便隻列目錄。銅馬和銅武士像,介紹的相對較少,所以稍加說明。從這些作品來看,它的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五種:一是對希臘、羅馬古代神的頌揚,如宙斯以及美神阿芙羅蒂德的歌頌,美神相對較多,愛美是人的共性;二是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三是對戰爭、尤其是對勝利的戰爭的謳歌;四是對偉人、英雄的崇拜,如奧古斯都、兩銅英雄;五是對動物的紀念,如《母狼》。據說儂多米爾國的女兒生了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被一隻母狼救活,吃母狼乳汁長大,建立了羅馬城。這些藝術品既是當時的藝術成就,也是當時人們的社會意識的反映。
現在,我們可以從思想家那裏,探索當時的學術思想。古希臘人於公元前8世紀(前776年),在奧林匹亞舉行競技,紀念天神宙斯。創下了延續至今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公元前668年,亞述帝國阿賽班尼泊爾即位,重建尼尼微城,創立大圖書館。
公元前610年,日本神武天皇即位。
公元前612年,雅典執政官德勒可編製法典,極其嚴厲,被稱作“血法”。
公元前594年,雅典執政官梭倫建立公民議會及司法陪審製度,是謂“梭倫改革”。
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設執政官和元老院。
公元前450年,羅馬公布12銅牌法。
希臘的學派
米都學派。代表人物是泰勒斯,(Thalia,前624-前574年),西方哲學家始祖,認為萬物皆源於水。他還是位科學家,預測了公元前585年的日蝕。
阿拉克西曼德(前610-前546年),著有《論自然》,製造了地球儀,繪製了希臘地圖。
阿拉西米尼(前585-前525年),提出萬物的本原是“始基”。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約前535-前475年),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火,認為萬物皆變,事物是對立的統一。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約前580-前500年),數學家。創畢達哥拉斯定律,即商高定理。認為萬物是不具形的數。
愛利亞學派。代表人物是巴門尼德(約前6-5世紀),提出存在論哲學,認為對立是事物的本質,著有《論自然》。
芝諾(Zeno,約前464-前451年),提出“飛矢不動”的命題,認為事物的變化是不可能的,不真實的。“唯一不動的存在”,是辯證法的創始人。
阿布德拉學派。留基波和學生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前460-前370年),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著《大世界係統》、《小世界係統》、《天象誌》、《論星體》,其論著涉及哲學、物理、數學、天文、地理、邏輯、心理、倫理各方麵。提出萬物本原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