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詩(1 / 3)

西湖

此詩讚頌了西湖具有的自然風光之美,充滿詩情畫意。遊覽西湖,有如觀賞米芾之畫,有如聆聽伯牙之琴。而最會欣賞西湖之美的,要數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了。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麵,大服古人評。

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煙光裏,蒼茫不可尋。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睸。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

追想西湖始,何緣得此名。恍逢西子麵,大服古人評——這四句是說:追想開挖西湖的時候,怎麼會得到這個名字的呢?麵對西湖的美景,好像麵對古代美女西施,真是佩服古人的這一妙喻啊。據考,原來是宋代大文豪蘇軾首先以西施來比喻西湖的。《蘇軾集·卷四》《飲湖上初晴後雨二首》之二寫道:“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冶豔山川合,風姿煙雨生——這兩句是說:西湖周圍的山川是多麼秀美豔麗啊,當濛濛細雨來臨的時候,她更顯得綽約多姿。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這兩句是說:人們為什麼如此不停地念道西子(西湖)呢?原來是人們對西子(西湖)一往情深啊。

一望煙光裏,蒼茫不可尋——這兩句是說:向煙光裏遙望,隻見一片蒼茫,西子卻不可追尋。意思是,西湖之美是在一片蒼茫之中,可以遙望而不可褻近的。

吾鄉爭道上,此地說湖心——這兩句是說:我的家鄉紹興是爭著說“山陰道上”(指今紹興西南郊沿途一帶),景物最美。而西湖則是湖心亭最美。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潑墨米顛畫,移情伯子琴——這兩句是說:西湖的山水,就像宋代大畫家米芾的潑墨山水畫;西湖的美景,使人心曠神怡,就像聽了伯牙所奏的美妙琴聲。“米顛”,北宋書畫家米芾的別號。米芾,字元章,以其行止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人稱“米顛”。“伯牙琴”,相傳伯牙操琴,琴聲高妙,唯鍾子期知音。子期死,知音難覓,伯牙遂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見《呂氏春秋·本味》。

南華秋水意,千古有人欽——這兩句是說:莊子在《秋水》篇中就曾大力稱頌過山川之美,他這個觀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讚賞。《莊子·外篇·秋水第十七》:“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從唐代開始,《莊子》這部書被道家稱為《南華真經》,莊子也就被稱為“南華真人”或“南華老仙”了。

到岸人心去,月來不看湖。漁燈隔水見,堤樹帶煙熇——這四句是說:遊人上岸之後,就被岸上的美景吸引住了,他們的目光便離湖麵而專注於岸上了;當月亮出來以後,月光溶溶,真是美極了。遊人於此時也專去賞月而不顧湖麵了。到了晚上,隔水看到點點漁火,輕煙籠罩著堤上的樹木,這是多美的境界啊!

真意言詞盡,淡妝脂粉無。問誰能領略,此際有髯蘇——這四句是說:西湖的真意(詩情畫意)是無法靠言詞來表達的,當她淡妝之時(指秋冬季節),並無豔麗的花朵妝扮,毫無脂粉之氣,這種美誰能去領略呢?隻有蘇東坡啊!陶淵明的《雜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蘇軾詩詞中,屢屢寫到他的長髯,所以明、清學人喜歡稱他為“髯蘇”。如蘇軾的《送陳睦知潭州》:“我得生還雪髯滿,君亦老嫌金帶重。”《浣溪沙》:“雪頷霜髯不自驚,更將剪彩發春榮。”《減字木蘭花》:“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裏。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此詩先從西湖名稱之美寫起,接著具體描繪了西湖自然風光之美,並以詩人家鄉“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之美來烘托,接著用米顛畫、伯牙琴、莊子意來點染,加重了西湖的美,最後歸結到蘇東坡最能欣賞西湖淡妝之美。全詩顯得結構嚴謹,意蘊豐厚,層次清晰。

西湖十景

兩峰插雲

此詩描繪兩峰插雲的景象。“兩峰插雲”從清代起改名為“雙峰插雲”。兩峰指北高峰與南高峰,兩峰遙遙相對,這中間有很多小山起伏,綿延約五公裏。兩峰尖頂時隱時現於輕嵐薄霧之中,遠望如插雲天,因此而得名。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這兩句是說:這北高峰與南高峰,像兩個巨人站在天地之間,在相互對話。

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這兩句是說:因為這裏有一個西湖,如此美麗,使這兩個巨人留戀停住,而不忍離去。

此詩全用擬人手法,將靜物寫活了,寫兩峰也像人一樣留戀西湖美景,不忍離去,從而更顯示出了西湖的美。

三潭印月

此詩描繪了三潭印月景點的景色以及杭州人對於“三潭印月”的鍾愛。三潭印月,在現今小瀛洲的“我心相印亭”前。蘇軾當杭州太守開浚西湖時,在這裏建造了三座小石塔,並下令禁止在這三座石塔範圍內種植菱芡荷花,以防淤泥堆積。宋時石塔已毀,現在三座石塔是明朝天啟年間重建。塔高兩米多,中空,塔身為球形,球麵有五個圓孔。每當明月當空時,在塔內點上蠟燭,洞口用透明的薄紙糊上,燭光透過薄紙倒映在湖麵上,就像一個個小月亮,與天上的大月亮相映爭輝。因傳說湖中有三個深潭,故這個景點便被稱為“三潭印月”。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

湖氣冷如冰,月光淡於雪——這兩句是說:西湖的水氣冰冷,西湖的月光潔白勝過雪。

肯棄與三潭,杭人不看月——這兩句是說:離開了三潭印月這個景點,杭州人簡直就不去賞月。這並不是說,西湖其他景點就無月可賞,而是采用了誇張手法,強調在三潭印月景點賞月,那是最美不過的了。

此詩先從正麵描繪三潭印月景點月色之美,然後運用誇張手法來強調,從而使三潭印月月色之美更突現了出來。

斷橋殘雪

此詩描繪了斷橋一帶長堤上樹隙月光如殘雪的特殊景象。斷橋,一作段橋,又稱寶祐橋。因唐代詩人張祜有《題杭州孤山寺》:“樓台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澀,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鍾聲在北林。”其中特別寫到“斷橋”,因此而得名。傳說《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與許仙就是在這裏幽會。故這個景點頗多浪漫情調。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蹩睺步鬆沙,恍疑是踏雪。

高柳蔭長堤,疏疏漏殘月——這兩句是說:高高的柳樹覆蓋著斷橋一帶的長堤,從樹隙間灑下稀稀疏疏的破碎的月光。

蹩步鬆沙,恍疑是踏雪——這兩句是說:在鬆軟的沙土上散步,踩著破碎的月光,仿佛踏著殘留的積雪。蹩(biébì):原義是匍匐而行,這裏指散步。

此詩全用正麵描寫手法。前兩句寫高柳長堤上殘月之美,後兩句點題,寫踩著殘月散步仿佛踏著殘雪,從而點出“斷橋殘雪”這個景點的特色,筆法極其簡練、老到。

南屏晚鍾

此詩描繪了南屏山的夜晚鍾聲悠揚的情景。

夜氣亂南屏,輕嵐薄如紙。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夜氣滃南屏,輕嵐薄如紙——這兩句是說:夜間霧氣彌漫於南屏山的上空,山中的嵐氣薄如一層紙附著在山體上。

鍾聲出上方,夜渡空江水——這兩句是說:鍾聲從山上的寺廟中傳出,在夜色中隔江傳來。上方,指建築在山上的寺廟。

此詩緊扣住“南屏晚鍾”四個字來寫,先寫南屏的夜景,接著寫鍾聲,最後寫鍾聲隔江傳來,顯得層次井然。

蘇堤春曉

此詩描繪了蘇堤優美的晨景。蘇堤,俗稱蘇公堤,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於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太守時所築,全長2.8公裏,堤上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橋,古樸美麗。每當春季清晨,西湖剛剛蘇醒,春風吹拂,百鳥嬌啼,楊柳如煙,意境極美,故稱之為“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首。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

煙柳幕桃花,紅玉沉秋水——這兩句是說:春天,蘇堤上楊柳如煙,籠罩著一片豔麗的桃花;秋季,荷花如紅玉,沉浸在秋水之中。前一句是當前景色,後一句是想象之詞。

文弱不勝夜,西施剛睡起——這兩句是說:西施(指西湖)這位美女,睡眼惺忪,禁不住夜氣的,剛剛醒來,顯得十分柔弱。

此詩采用擬人化的手法,幹脆將西湖稱之為西施,寫她剛剛醒來,睡眼惺忪,顯得十分柔弱的樣子。如此著筆,顯得極其生動活潑。

曲院風荷

此詩描繪曲院風荷的美豔。“曲院風荷”景點在蘇堤跨虹橋邊。是宋朝釀官酒的曲院所在地。院內池塘中栽種了很多荷花,花開時香風四起,故名為“曲院荷風”,康熙南巡時改名為“曲院風荷”。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

頰上帶微酡,解頤開笑口——這兩句是說:(荷花)麵頰上帶著微醉的顏色,她酒渦綻放開口笑著。

何物醉荷花,暖風原似酒——這兩句是說:是什麼東西使荷花微醉的呢?原來是暖風像醇酒一樣啊!

此詩描寫風中荷花全用擬人手法。將荷花想象成一位醉酒的姑娘,將暖風比擬成醇酒,將荷花嬌豔的顏色說成是“微酡”,如此一連串的擬人寫法,就將曲院風荷寫活了。

柳浪聞鶯

此詩描繪了西湖黃鸝鳴叫時優美動聽的聲音,並從鳴聲中聽出詩情。這個景點在西湖東南岸湧金門與清波門之間的濱湖地帶。這裏是南宋時禦花園所在地。園內有柳浪橋,沿湖種植了許多柳樹,每當起風時,柳枝搖曳,恰如碧浪翻空,春天更有黃鶯鳴叫其間,聲音清脆悅耳,沁人心脾,故命名為“柳浪聞鶯”。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

深柳叫黃鸝,清音入空翠——這兩句是說:深柳叢中,黃鸝在鳴叫著,這清脆動聽的聲音蕩漾在翠綠曠遠的空中。

若果有詩腸,不應比鼓吹——這兩句是說:如果您用詩人的心腸去體會這聲音,應當能體會出這聲音中充滿詩情,不應將其看作是一般的鼓吹之聲啊!

此詩前兩句直接描繪鶯聲之美,後兩句通過議論,點出鶯聲中充滿詩情。但不直接說出這層意思,而是提醒人們不要錯把鶯聲當成一般的鼓吹之聲。如此一轉折,就使此詩頗耐人尋味。

雷峰夕照

此詩描繪了在夕照中雷峰塔的形象。雷峰塔又名黃妃塔、西關磚塔。在西湖南岸彳照山上。是吳越國王錢弘的俶妃黃氏所建,共七級。元末失火,明嘉靖年間又被倭寇燒毀,僅存赭色塔心。每當夕陽西照時,塔的金光與山色相輝映,別有韻味。故命名為“雷峰夕照”。相傳法海將白娘子鎮於此塔下。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這兩句是說:雷峰塔靠近西湖岸邊,好像一個喝得醉醺醺的老翁。

奇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這兩句是說:這種奇特的情景是靠磚瓦自然結構而形成的,何必去憑藉人工的雕琢呢?

張岱在《西湖夢尋·雷峰塔》中曾寫道:雷峰者,南屏山之支麓也。穹窿回映,舊名中峰,亦名回峰。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吳越王於此建塔,始以十三級為準,擬高千尺。後財力不敷,止建七級。古稱王妃塔。元末失火,僅存塔心。雷峰夕照,遂為西湖十景之一。曾見李長蘅題畫有雲:吾友聞子將嚐言:‘湖上兩浮屠,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予極賞之。辛亥在小築,與沈方回池上看荷花,輒作一詩,中有句雲:‘雷峰倚天如醉翁。’嚴印持見之,躍然曰:‘子將老衲不如子醉翁,尤得其情態也。’蓋餘在湖上山樓,朝夕與雷峰相對,而暮山紫氣,此翁頹然其間,尤為醉心。然予詩落句雲:‘此翁情淡如煙水。’則未嚐不以子將老衲之言為宗耳。此詩仍用《西湖夢尋》中的比喻,可見此詩是有言外之意的。

平湖秋月

此詩描繪了“平湖秋月”景點的優美景色。“平湖秋月”在白堤西邊,前麵是開闊的西湖外湖,每當在皓月當空的秋夜,波平似鏡,清光如瀉,境界幽靜美麗之極,即因此而得名。

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

秋空見皓月,冷氣入林皋——這兩句是說:每當在秋天的晚上,就能看到一輪皓月懸掛在碧空,進入高阜的樹林中,一陣陣冷氣襲人。

靜聽孤飛雁,聲輕天正高——這兩句是說:這時靜下心來,就聽到雁叫聲,原來是一隻孤雁從頭頂上飛過,這聲音顯得輕快而不滯重,因為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

此詩用襲人的冷氣和孤雁的鳴聲來烘托皓月當空的秋景,使人有寥廓蒼茫之感。

花港觀魚

此詩抒發了詩人在花港觀魚時的感想。

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深恨放生池,無端造魚獄——這兩句是說:我張岱非常憎恨所謂“放生池”,其實是無緣無故為魚類所營造的監獄。他在《西湖夢尋·放生池》中說:“但恨魚牢幽閉,漲膩不流,劌鬐缺鱗,頭大尾瘠,魚若能言,其苦萬狀。以理揆之,孰若縱壑開樊,聽其遊泳,則物性自遂,深恨俗僧難與解釋耳。”

今來花港中,肯受人拘束——這兩句是說:現在魚兒來到花港中,自由自在,怎麼肯受人約束呢?

由於張岱個性解放,他居然在放生池觀魚時替魚類抱不平,要求能“物性自遂”。

大石佛院

此詩描繪了南明山大佛的形象,即剡縣石城寺的大佛(今浙江新昌大佛寺的大佛)。此大佛依山壁鑿成,由齊至梁,經僧護、僧淑、僧祐三代僧人努力,花了三十年時間建成。《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二》:“南明山:本名石城山,吳越時,改今名。嵬岩攢簇,石壁千仞,天台之西門也。”

餘少愛嬉遊,名山恣探討。泰嶽既睻峨,補陀複杳渺。

天竺放光明,齊雲集百鳥。活佛與靈神,金身皆藐小。

自到南明山,石佛出雲表。食指及拇指,七尺猶未了。

寶石更特殊,當年石工巧。岩石數丈高,止塑一頭腦。

量其半截腰,丈六猶嫌少。問佛凡許長,人天不能曉。

但見往來人,盤旋如虱蚤。而我獨不然,參禪已到老。

入地而摩天,何在非佛道。色相求如來,巨細皆心造。

我視大佛頭,仍然一莖草。

餘少愛嬉遊,名山恣探討。泰嶽既峗峨,補陀複杳渺。天竺放光明,齊雲集百鳥。活佛與靈神,金身皆藐小——這八句是說:我從小就喜歡遊覽,凡是名山都縱情去探尋。泰山峗峨高大,普陀山杳渺多姿,天竺山綻放光明,齊雲山聚集百鳥,但這些名山上佛與神靈的塑像,都很藐小。

自到南明山,石佛出雲表。食指及拇指,七尺猶未了。寶石更特殊,當年石工巧。岩石數丈高,止塑一頭腦。量其半截腰,丈六猶嫌少。問佛凡許長,人天不能曉。但見往來人,盤旋如虱蚤——這十四句是說:自從我來到南明山,就看到石佛的雕像高出雲霄。單說佛的食指與拇指,七尺都不止。這座石佛真特殊啊,可見當年石工的技巧。幾十丈高的岩石,止雕佛像的一個腦袋。量量佛的半截腰身,遠遠超過一丈六尺。要問佛像為何這樣長大,沒有人能回答。隻看到往來的遊客,在佛像周圍盤旋,就像虱蚤一樣。

而我獨不然,參禪已到老。入地而摩天,何在非佛道。色相求如來,巨細皆心造。我視大佛頭,仍然一莖草——這八句是說:我與一般遊客不一樣,我一生都在參禪。從地下到天上,整個宇宙,哪有一處不體現佛理?其實,執著於色相去求助於如來佛,都是徒然的,因為世間事物無論巨細,一切都是心造的。據我看這座巨大的石佛,仍然是一根小草而已。

此詩分三層來寫,第一層八句,用泰山等四座名山的塑像都極藐小來烘托石佛寺石像的高大。第二層十四句,具體描繪大佛寺這座石佛的高大,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大佛寺的這座彌勒大佛,曆時已一千五百餘年之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大佛雙目下垂,作禪定狀,身高約五丈,頭部高一丈五,頂有螺髻,耳長七八尺,鼻長五尺許,眼長三尺餘,掌中站數人,仍寬綽有餘地。第三層八句,寫詩人對佛理的感悟。通過這感悟,不僅使我們認識到張岱對於佛理的透徹理解,還可以看出張岱對於身世與國事的深沉的感慨。由此可見,這首詩是寫得非常出色的。

瑪瑙寺長鳴鍾

此詩從瑪瑙寺長鳴鍾聲引發出對製造現實冤獄者的批判。

女媧煉石如煉銅,鑄出梵王千斛鍾。

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頑銅半瑪瑙。

錘金琢玉昆吾刀,盤旋鍾紐走蒲牢。

十萬八千《法華》字,《金剛般若》居其次。

貝葉靈文滿背腹,一聲撞破蓮花獄。

萬鬼桁楊暫脫離,不愁漏盡啼荒雞。

晝夜百刻三千杵,菩薩慈悲淚如雨。

森羅殿前免刑戮,惡鬼猙獰齊退役。

一擊淵淵大地驚,青蓮字字有潮音。

特為眾生解冤結,共聽毗廬廣長舌。

敢言佛說盡荒唐,勞我睼黎日夜忙。

安得成湯開一麵,吉網羅鉗都不見。

女媧煉石如煉銅,鑄出梵王千斛鍾。仆夫泉清洗刷早,半是頑銅半瑪瑙。錘金琢玉昆吾刀,盤旋鍾紐走蒲牢——這六句是說:女媧氏當年煉石像煉銅一樣,終於鑄造出這有千斛容量的梵王鍾來。經過仆夫清泉的洗刷,這座鍾看上去既像是銅質又像是瑪瑙質的。這鍾就像經過精心煆造、削鐵如泥的昆吾刀一樣質地優良,鍾上盤旋著鍾紐的走動的蒲牢怪獸。女媧氏:中國神話傳說中人類的始祖。傳說她與伏羲由兄妹而結為夫婦,產生人類。又傳說她曾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斷鼇足支撐四極,平治洪水,驅殺猛獸,使人民得以安居。並繼伏羲而為帝。梵王: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仆夫泉:據張岱《西湖夢尋·瑪瑙寺》記載,在寺內,“有僧芳洲仆夫藝竹得泉,遂名仆夫泉”。昆吾刀:用昆吾石冶煉成鐵製作的刀。《海內十洲記·鳳麟洲》:“昔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蒲牢: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生活在海邊的獸。據說它吼叫的聲音非常宏亮,故古人常在鍾上鑄上蒲牢的形象。《文選·班固《東都賦》》“於是發鯨魚,鏗華鍾”,李善注引三國吳薛綜曰:“海中有大魚曰鯨,海邊又有獸名蒲牢。蒲牢素畏鯨,鯨魚擊蒲牢,輒大鳴。凡鍾欲令聲大者,故作蒲牢於上。所以撞之者為鯨魚。”後因以“蒲牢”為鍾的別名。

十萬八千《法華》字,《金剛般若》居其次。貝葉靈文滿背腹,一聲撞破蓮花獄。萬鬼桁楊暫脫離,不愁漏盡啼荒雞。晝夜百刻三千杵,菩薩慈悲淚如雨。森羅殿前免刑戮,惡鬼猙獰齊退役——這十句是說:《妙法蓮華經》有十萬八千字,《金剛般若經》字數略少些。這座鍾的背腹兩麵鑄滿佛經文字,一聲鍾響撞開地獄之門。許多鬼魂都暫時脫離了枷鎖刑具,不必再在半夜悲哀啼哭了。一個晝夜,鍾上一百個刻度共撞了三千下,感動得菩薩慈發悲心,淚如雨下。在閻羅殿上宣告免去了無數猙獰惡鬼的苦刑役。啼荒雞:《晉書·祖逖傳》:“逖〕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聞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本來此典是喻有誌之士奮發自勵,這裏借用,僅僅是為了渲染夜半啼哭的悲慘氣氛。森羅殿:傳說陰間閻羅王所居之殿。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