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封建兼並戰爭和曹操統一北方(2)(1 / 3)

黃巾起義軍的主力集中在冀州的巨鹿、豫州的潁川和荊州的南陽三個地區,將矛頭指向東漢首都洛陽。冀州地區的黃巾軍,一開始就活捉了東漢宗室安平王劉續和甘陵王劉忠,還殺掉了幽州刺史郭勳。這支起義軍在張角兄弟的親自率領下,占據了廣宗(今河北威縣東)、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等地,打敗了由北中郎將盧植和東中郎將董卓先後率領的官軍。與此同時,南陽地區的黃巾軍在張曼成指揮下,攻下了郡治宛城,殺死了南陽太守褚貢。潁川地區的黃巾軍,在波才的指揮下,打敗了右中郎將朱儁、左中郎將皇甫嵩和汝南郡太守趙謙,並把皇甫嵩包圍在長社(今河南長葛市東)城內。這時騎都尉曹操領兵前去支援皇甫嵩。

由於起義軍缺乏作戰經驗,在潁川地區,包圍長社的隊伍放鬆警惕,依草結營,給敵人以可乘之機,在一個刮風的夜裏,被皇甫嵩放火突襲,造成慌亂,穩不住陣腳,加上朱儁、曹操的合兵攻擊,這支起義軍被鎮壓下去。接著,朱儁移兵進攻南陽的起義軍。南陽起義軍同敵人浴血奮戰,在首領張曼成、趙弘先後犧牲的不利情況下,仍然堅持鬥爭,最後力量不支,也遭到失敗。當南陽的黃巾軍同敵人殊死戰鬥的時候,冀州的黃巾軍也同東漢政府軍展開激烈的決戰。潁川黃巾軍被鎮壓後,東漢政府忙把黃巾軍手下敗將董卓撤掉,改由大劊子手皇甫嵩率兵前來冀州鎮壓。這時,張角不幸病逝,其弟張梁繼續領導戰鬥。他們在廣宗不斷打敗敵軍。後來,由於起義軍麻痹大意,遭到敵人的夜襲,張梁戰死,起義軍不少被敵人殺害,有的投河而死。接著,皇甫嵩向下曲陽的張寶進攻,將下曲陽攻陷,張寶也壯烈犧牲。

黃巾大起義共曆時九個月(四月至十一月)。由於敵我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起義軍力量分散,缺乏作戰經驗,在戰爭過程中犯了一些錯誤,終於被敵人各個擊破,失敗了。

黃巾軍主力雖然失敗,但其他各地的黃巾軍依然堅持鬥爭,特別是青州、徐州的黃巾軍以及在黃巾軍影響鼓舞下的冀州黑山軍,鬥爭堅持了很長時間。

黃巾起義打擊了東漢王朝的腐朽統治,使它逐漸趨於瓦解,名存實亡。

二、逐鹿中原的開始——關東諸軍討伐董卓

黃巾起義軍主力被鎮壓之後,一度緩和的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又激化了。一方麵,地方割據勢力迅速發展;另一方麵,外戚和宦官的鬥爭又劇烈起來。

秦漢時期地方政府實行的是郡、縣兩級製。西漢武帝劉徹時,雖然設置了十三州刺史,但當時的刺史是監察官,負責本州的監察工作,無兵權,也無治民之權。當時的刺史既不是行政官吏,州也不是地方一級行政機構。黃巾起義之後,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製,鎮壓繼續不斷的農民起義,東漢朝廷接受了劉焉的建議,從中平五年(188年)開始,先後把重要地方的州刺史改為州牧,給予領兵治民之權。如劉焉被派為益州牧,黃琬被派為豫州牧,劉虞被派為幽州牧。這樣,在中央與郡縣之間,便多了州一級,地方政府就變成州(比現在的省大些)、郡(比地區市大些)、縣三級了。

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爭取做了益州牧,他的用意就是要割據一方,發展私人勢力。劉焉一開始本來要求做交州牧,後來一個叫董扶的官員私下對他說:“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他便起勁謀求去西川當益州牧。由於益州刺史郤(音細,xì)儉貪暴,激起了農民起義。朝廷派劉焉代替郤儉,劉焉便取得了當益州牧的機會。因為州牧有領兵治民之權,各州牧便成了事實上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不僅如此,州牧設置之後,那些沒有改為州牧的刺史和下邊的郡太守們,也紛紛乘機擴大權力和武裝力量。這樣,州牧設置的結果,實際上加速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

黃巾起義開始時,外戚何進(靈帝何皇後的哥哥)任大將軍,領兵守護京城洛陽,勢力相當大。188年,靈帝為了加強守護京師的力量,組建一支新軍,在西園成立了統帥部,置八校尉,以宦官蹇(音簡,jiǎn)碩為上軍校尉,統率其他七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是副統帥。曹操也是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蹇碩掌握西園八校尉的指揮權,表明宦官的勢力進一步加強了。

中平六年(189年),東漢王朝最腐敗昏庸的皇帝靈帝死了,以蹇碩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和以何進為代表的外戚集團(官僚名士與之聯合),立刻擺開了決戰的架勢。

靈帝死後,何進立他的外甥劉辯為帝(少帝),時年十四歲,何太後臨朝。何進以大將軍參錄尚書事,控製朝政,並依靠世代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紹、袁術兄弟,共同謀誅宦官。另一方麵,蹇碩也寫信給宦官趙忠、宋典等說:“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政,想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宦官),掃滅我輩,隻因我蹇碩統領禁兵,未敢立刻下手,現在我們應該同心合力,快點捕殺他們。”《後漢書·何進列傳》。但是宦官郭勝是親何太後的,他同趙忠商議向何太後告了密。於是何進先發製人,將蹇碩捕獲殺掉。袁紹勸何進盡除宦官,何太後不同意。何進接受了袁紹的建議,召並州牧董卓領兵入京,以威逼何太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