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封建兼並戰爭和曹操統一北方(2)(3 / 3)

初平元年(190年),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山陽太守袁遺等十一路軍隊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九。《三國誌·魏誌·武帝紀》稱為十路大軍,缺張超一路。《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中,稱討伐董卓的軍隊有十八路,包括曹操、孫堅、公孫瓚(劉備)和張揚,但把毫無關係的孔融、陶謙、馬騰也列進去了。曆史上發矯詔的是橋瑁,不是曹操。聯合起兵討伐董卓,推袁紹為盟主。這時曹操依附於張邈,孫堅(孫權父親)依附於袁術,尚未形成一支獨立的、強大的力量。劉備依附於公孫瓚。公孫瓚遠在河北,雖然也反對董卓,但沒有出兵會盟。由於河北地區的黃巾軍餘眾十多萬人,在郭大的領導下轉戰太原、河東等地,形成對洛陽的威脅,加上關東諸軍從東到南擺開了夾攻的態勢,董卓便挾持獻帝,遷都長安。他把洛陽宮殿、官府和二百裏內的房屋全部燒毀,洗劫一空;強迫洛陽周圍數百萬人口西遷,老百姓一路上在軍隊的踐踏和搶掠之下,死傷很多,因為糧食缺乏,餓死的也不少;董卓還命人挖掘皇帝及公卿百官的陵墓,盜取珍寶。董卓的倒行逆施,不僅使洛陽地區經濟受到嚴重的破壞,而且也使文化遺產遭到嚴重摧殘,大批書籍、文物散失或被毀。

對於董卓這次毀洛陽,挾獻帝西遷所帶來的破壞,曹操在《薤露》(薤音謝,xiè)一詩中曾寫道: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

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

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微子,名啟,因見商代將亡,屢次規勸紂王改善政治,紂王不聽,他便出走。商亡後,他見宮室毀壞,廢墟上生長禾黍,遂作一篇《麥秀》之歌,抒發哀感。這裏曹操以微子自比,說自己眺望洛陽而慨歎,就像微子見殷墟而悲傷一樣。

遷都長安後,董卓帶兵留守洛陽,派部將徐榮等到前線抵擋關東諸軍。關東諸軍雖然打的是解除國家“患難”的旗號,幹的卻是擁兵自重,乘機發展個人勢力的勾當,名曰“盟軍”,實則各懷異心。他們按兵不動,誰都想保存實力,不肯首先與董卓的軍隊交鋒。

對這種情況,在張邈旗下的曹操很是不滿,他對關東諸將說:“我們的宗旨是舉義兵以誅暴亂,目前大軍已會合在一起,還有什麼可遲疑的呢?如果當初董卓借重王室的威望,加兵天下,還值得憂慮;可是現在他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得人心,這正是他滅亡的時候。隻要我們奮力齊心作戰,是可以取得勝利的。”關東諸將對曹操的意見,置若罔聞,根本不予理睬。於是,曹操決定單獨采取行動。

曹操率軍從聯軍大本營酸棗(今河南延津縣西南)出發,向西進擊。董卓派大將徐榮領兵迎戰。雙方在滎陽(今河南滎陽市東北)相遇。徐榮的軍隊是久經訓練的涼州騎兵。曹操的軍隊由新兵和宗族賓客組成,缺乏訓練,數量又少,結果被打敗。曹操還為流矢所中,險些喪命。他逃回酸棗後,又建議分兵討伐董卓,諸將還是不肯。隻有在袁術旗下的孫堅認真同董卓大軍較量,他殺掉董卓大將華雄,攻入洛陽,並獲得了漢朝的傳國玉璽,終因實力不夠,不得不撤退。不久,聯軍散夥,各自回到本地區發展割據勢力去了。

除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諸軍外,其他地方的一些地主集團也割據一方,“務相兼並以自強大”。

建安元年(196年)九月曹操奉獻帝遷都許縣以前,各地區的主要武裝割據勢力是:

公孫度占據遼東(今遼寧大部)。

劉虞、公孫瓚先後占據幽州(今河北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