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嵩的親生父母是誰已經不可考,史書記載說:“莫能審其生出本末。”曹嵩可能是夏侯氏之子,是夏侯惇的叔父,曹操同夏侯惇是叔伯兄弟。
曹操幼年時期沒有受傳統儒學教育的束縛,各家的著作和主張他都學。另外曹操孩提時母親不幸去世,缺乏親人管教,很容易變得放蕩不羈。後來,曹操在《善哉行》其二詩中追憶自己在少年時的情況說: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
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祜”音戶,hù,福。“三徙教”,指孟子母親為了教育好孟子,三次搬家選擇鄰居,最後遷至學宮旁邊,便於學習禮儀,才定居下來。“過庭語”,指孔子兒子孔鯉從庭院中走過,孔子把他喊住,要他讀《詩》學《禮》。
這段詩大體上反映了曹操少年時期的家庭境遇。
少年時代的曹操,愛好飛鷹走狗,射箭比武,經常和從弟曹仁、曹洪等外出行獵取樂,他“遊蕩無度”,目無禮教,不受禮俗約束。一些有地位的士人自然看不慣,說他“任俠放蕩,不治行業”。他叔父擔心他不能繼承家業,爭列名門,經常在曹嵩麵前說他的壞話,曹操對叔父的搬弄口舌,很是不滿。有一天曹操在路上碰上了叔父,假裝中了惡風,歪著脖子,張大嘴巴,臉上的肌肉在抽搐,叔父急忙回去告訴曹嵩,曹嵩聞訊趕來,見曹操口臉如故,好端端地站在那裏,好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他問曹操說:“叔父說你中了惡風,難道已經好了?”曹操委屈地說:“本來我就沒有中風,大概因為叔父不喜歡我,就在背後說我的壞話吧!”《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於是曹嵩產生了懷疑,此後叔叔說曹操的話,他都不再相信。
隨著曹操年齡的增長,曹操對黑暗的社會有了進一步了解,他不再終日沉溺於飛鷹走狗的生活,開始關心政治,涉足社會了。
為了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提高“治世”本領,曹操勤奮學習,博覽群書。他天資聰穎,進步很快。他尤其喜愛兵書,開始收集各家兵法,擇其精要彙編成冊,題名《接要》。還試著為《孫武子》(即《孫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此注後來經過不斷充實,終於成功,曾傳之於世,現在原書失傳,有些內容見《十一家注孫子》(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中。
曹操為了登上仕途,實現自己治世的抱負,很注意和名士交往,經過一番周折,總算得到了梁國橋玄和南陽何顒等大名士的賞識。橋玄讚揚曹操說:“看來天下將要大亂,不是命世之才是不能使天下安定的;能安定天下的就是你了。”《三國誌·魏誌·武帝紀》。他還鼓勵曹操說:“你要好好努力。我已經老了,願意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你。”為了讓曹操取得名聲,橋玄還勸他去結交汝南名士許劭(即許子將)。
漢代選拔官吏主要采取察舉、征辟的辦法。輿論的評議,對選拔官吏有很大影響。評論得好,名聲好了,就有被推舉做官的可能。東漢末年,品評人物的風氣很盛。許劭是當時很有影響的名士,很能品評人物,經常在每月初一,對朝野的一些人物進行評論,叫做“月旦評”。誰要是得到許劭的稱讚,誰的身價就能抬高許多。經過名士橋玄的介紹,曹操見到了許劭。許劭有些看不起曹操,又感到他與眾不同,是一個很想有所作為的人物,便給他下了這樣一個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異同雜語》。這句話雖然帶有侮辱性成分,但曹操聽後卻很得意。經過許劭的品評,曹操的名字很快傳揚開了。
曹操注意結交各種人物。在交遊中,他對東漢的黑暗政治以及官僚地主的奢侈腐化情況,了解更多了,並且深為不滿。袁紹、袁術的母親死時,在家鄉汝南舉行豪奢的葬禮,參加者有三萬人。曹操看到葬禮的情景,對好友王儁說:“天下將要大亂,罪魁必定是這兩個人。要安濟天下,為百姓免除痛苦,應該先除掉這兩個人。”王儁說:“我讚同你的說法。安濟天下的人,除了你還有誰?”《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逸士傳》。說罷兩人對笑了起來。
靈帝熹平三年(174年),曹操二十歲的時候,以孝廉的身份被推舉為郎,做了洛陽北部尉,踏上了仕途。
洛陽是東漢的京城,有東西南北四部,每部設尉一人。尉的官職不算高,比縣令還要低些。洛陽北部尉負責洛陽北部的治安。洛陽在皇帝腳下,權貴又多,很不容易治理。曹操官職雖小,執法可認真。他一上任,便在衙門左右各懸五色大棒十餘根,申明禁令,凡有違犯者不避豪強權貴,一律用五色棒打死。大宦官蹇碩的叔父依仗侄子的權勢,根本不把曹操這個芝麻大的官放在眼裏,違禁夜行,被曹操棒殺。於是“京師斂跡,莫敢犯者”《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治安情況大為好轉。曹操雖然出身於宦官家庭,但對宦官專權、胡作非為、橫行不法的現象,是不滿的,所以對宦官集團中犯法的人,也毫不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