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曹操在初登政治舞台這段期間,表現了自己的才幹和勇氣,在政治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所以他一直不能忘懷。後來,當曹操晉封魏王時,還把當時推薦他做北部尉的京兆尹司馬防(司馬懿的父親)請到鄴城來,設酒款待,開玩笑說:“我今天還可以再去做尉嗎?”司馬防回答說:“過去我推舉大王時,大王正適合做尉啊!”《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曹操聽罷,哈哈大笑。
177年,曹操出任頓丘縣令,不久征入朝廷為議郎(職務是應對顧問)。後來曹操的堂妹夫宋奇被宦官殺掉,曹操因與之沾點親戚關係,也被免職。180年二月,他再次被征為議郎。曹操不顧自身安危,給靈帝上書,為十多年前在“黨錮”事件中被宦官集團殺害的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等申冤鳴不平。靈帝置之不理。
184年,黃巾起義,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隨皇甫嵩、朱儁鎮壓潁川的黃巾軍,由於鎮壓黃巾軍有功,遷任濟南(今山東濟南市東)相。濟南是宗室王國,按東漢製度,被分封的王隻能享受封區內的賦稅收入,無行政治民權力。國相就是中央派到王國處理政事的官吏,如同郡守。濟南所屬十幾個縣,縣官多數上通宦官權貴,下結地方豪強,依仗權勢,狼狽為奸,魚肉百姓,弄得地方上一塌糊塗。曹操上任後,一下子將縣官奏免了八個。這樣一來,大小官吏無不震恐,有的還逃入外郡,於是濟南地區“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魏書》。
另外,濟南這個地方,官僚地主立祠廟祭祀祖先的風氣很盛。他們以此標榜祖宗“功德”,抬高自己的地位。官吏、商人利用“淫祀”(不合禮製的祭祀),欺詐人民,騙取錢財,“奢侈日甚”,而“民坐貧窮”,怨聲載道。對這種情況,曆任的國相,沒有一個敢去禁止。曹操到任後,把這些祠廟都毀掉了,並禁止再搞這種祠祀。
由於這兩件事牽涉到一些貪官汙吏、惡霸豪強,震動很大;而濟南境內的社會風氣也得到一定改觀。
中平四年(187年),曹操被任命為東郡太守,在“權臣專朝,貴戚橫恣”的情況下,他不願意違背自己的誌向去迎合權貴;過去已經多次觸犯了他們,再繼續幹下去,擔心會連累全家,便托病不就,歸還鄉裏。他在譙縣城東五十裏的地方,蓋了一所幽雅的住宅,讀書行獵,自得其樂,想遊離於東漢腐朽政局之外,等天下太平時,再出來大顯身手。第二年,靈帝為了加強京城禁軍的力量,成立了西園新軍,設置八校尉統領。曹操被任為典軍校尉,成為京師禁軍首領之一(總指揮官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也位居其上)。曹操的政治熱情又重新燃燒起來,他感到掌握一部分軍權,是發展自己勢力的好機會,於是又到洛陽上任去了。
189年,靈帝死,少帝劉辯繼位後,曹操和袁紹都參與了外戚何進集團誅殺宦官的密謀。袁紹建議何進召董卓入京,盡誅宦官,曹操不同意。他說:“宦官是曆來都有的,問題是君主把大權交給了他們,以致鬧成現在這個樣子。現在要治他們的罪,應當誅殺首惡,隻需一個執行的獄吏就夠了,何必紛紛把外將召來呢?想盡誅宦官,事情必定泄露,我看是要失敗的。”《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注引《魏書》。何進不聽,果然被宦官殺害。董卓進京後,想擴大自己勢力,拉攏曹操,任命他做驍騎校尉。曹操認為董卓是一時勢盛,最終難免失敗,便拒絕與他合作,為了免遭毒手,在一個夜晚帶著幾個親信逃出了洛陽。
《三國演義》第四回“謀董卓孟德獻刀”,寫曹操逃出洛陽之前,向王允借寶刀,自告奮勇去刺殺董卓,當董卓在床上向內側臥,曹操拔刀要刺時,被董卓在衣鏡中看見,曹操急中生智,隨機應變,急忙跪下說:“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董卓未生懷疑,信以為真,收納了寶刀,放走了曹操。此事未見史書記載,當是小說作者為了突出曹操善權變的形象而虛構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