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參考文獻(2)(2 / 3)

132.楊海明、邵敬敏:《兩岸漢語“男生”“女生”的指稱比較》《語言文字應用》,2011,(4)。

133.楊李娜:《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製度的創立與實施》《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

134.姚榮鬆:《海峽兩岸縮略詞語比較初論》《華文世界》,1996,(81)。

135.姚榮鬆:《海峽兩岸新詞語構詞法的比較分析》《華文世界》,1992,(64)。

136.姚榮鬆:《互濟與存菁——談兩岸語文規範歧義的整合》《華文世界》,1993,(68)。

137.姚榮鬆:《論漢語方言詞進入普通話(國語)的過程——以台灣國語新詞為例》《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138.姚榮鬆:《論台灣閩南方言詞進入國語詞彙的過程》《華文世界》,2000,(95)。

139.姚榮鬆:《台灣現行外來語的問題》《台灣師範大學學報》,1992,(37)。

140.姚榮鬆:《台灣新詞新語1997—98引論》《華文世界》,1998,(88)。

141.姚榮鬆:《葉爾欽VS葉利欽——兩岸外國人名地名漢譯分歧初探》《國文天地》,1992,(8)。

142.姚穎:《淺析港台用語對現代漢語詞彙的滲透》《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143.葉寶奎:《也談雅言、官話、國語》《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綜合版)》,1999,(2)。

144.遊汝傑:《台灣與大陸華語文書麵語的差異》《語文建設》,1992,(11)。

145.於賢德、顧向欣:《海峽兩岸詞語差異的政治文化因素》《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0,(4)。

146.原新梅:《台灣的字母詞語及其與大陸的差異》《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147.曾榮汾:《從兩岸語文整理談台灣語區資料整理的重要》《華文世界》,1996,(81)。

148.張德鑫:《談顛倒詞》《漢語學習》,1995,(6)。

149.張光宇:《論閩方言的形成》《中國語文》,1996,(1)。

150.張紅梅:《日據時期台灣的語言教育》《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

151.張惠貞:《台灣文化與台灣語言的表達關係》《國教之友》,2006,(1)。

152.張夢晗:《海峽兩岸漢語的差異及其原因探析》《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153.張維耿:《開放改革以來漢語詞彙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心理原因》《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5,(2)。

154.趙會可、李永賢:《台灣語言文字規劃的社會語言學分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

155.趙金銘:《魏建功先生在朝鮮教漢語和在台灣推廣國語的貢獻》《世界漢語教學》,2002,(3)。

156.鄭啟平:《從台灣中學生作文探海峽兩岸詞語差異》《語文教學與研究》,1992,(8)。

157.鄭媛:《港台詞語存在及流行的修辭理據探析》《修辭學習》,2004,(4)。

158.朱景鬆、周維網:《台灣國語詞彙與普通話的主要差異》《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

159.朱彥:《創造性類推構詞中詞語模式的範疇擴展》《中國語文》,2010,(2)。

160.朱永鍇:《北京、香港、台灣口語裏的同形詞比較》《方言》,1997,(4)。

161.竺家寧:《兩岸翻譯用語比較研究》《語言門學專題計畫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