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首都北京城區中心,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是我國曆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代和清代留下來的宮殿,過去叫做紫禁城,現在被稱為故宮。這座輝煌壯麗的宮殿始建於15世紀初期,那時正是明朝永樂皇帝時代。永樂皇帝名叫朱棣,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於1402年在南京登基。在他繼位的第四年,即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他下詔籌建宮殿,對他原稱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即北京)加以整飭,並分遣大臣采集木材。北京臨時政權用了十餘年的時間在元大都宮殿廢墟上籌建宮殿,到1420年(永樂十八年),主要建築才建造完成,朱棣即下詔書遷都北京。據文獻,新建的北京宮殿的規模仿照了朱元璋在南京所蓋的宮殿,並且更加宏偉。若考其實,北京宮殿的藍圖,仿照的是明代中都臨濠的布局,而南京宮殿布局也是臨濠的摹本。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南北長960米,東西長760米,呈一個長方形,四周圍繞著高達10米城牆,城牆外還有寬50米的護城河。這就是著名的紫禁城。紫禁城內各組大小宮殿都有高高的宮牆圍護,宮牆外密設警蹕值房,明代名紅鋪,清代稱朱車,月夜傳籌,往來巡警,整座宮殿稱得上是金城湯池。這座宏偉的明清故宮是最典型的符合《周禮·考工記》中王城規劃的宮殿建築,它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獨特風格,在世界建築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故宮的建築布局強調皇權至尊無上,其本身也是統治工具。紫禁城的前門是端門,正門是午門,北門叫神武門(明代叫玄武門),東門叫東華門,西門叫西華門,在72萬平方米的區域裏,安排著若幹座大大小小的殿堂、樓閣、亭台、軒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建築。紫禁城四隅各有角樓一座,結構奇麗,俗稱九梁十八柱。宮殿分外朝內廷兩大部分,殿堂都呈現出左右對稱的格局。從午門進入,是一片寬闊的廣場,廣場上內金水河蜿蜒曲折,上麵架著五座漢白玉欄杆的橋梁,形似玉帶,因此得名玉帶橋。廣場的正北麵是太和門,門內就是外朝部分主要殿座。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聯稱為三大殿,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指的就是這一組建築。保和殿以北為內廷部分,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坤寧宮北麵是禦花園,花園正中坐落著欽安殿。禦花園再往北就到了紫禁城的北門——神武門。這些骨幹建築構成了故宮貫穿南北長約1公裏的中軸線。在中軸線兩邊對稱排列著其他一些建築:外朝三大殿左右有文華殿、武英殿,為三大殿的兩翼建築;內廷三宮東、西有格局相同的東、西六宮,也就是舊日民間俗稱的三宮六院。
重重殿宇層層樓閣,萬戶千門金碧輝煌。古代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創造的紫禁城,確實是宏偉壯麗。走出北宮門,登上景山中峰,鳥瞰故宮的全貌,就像是欣賞一卷錯落有致的長畫。絢爛的屋頂在陽光照耀下霞光四射,好一個氣象萬千、金海似的琉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