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停頓是指為了突出強調某一事物或顯示某一語音而作的停頓。邏輯停頓,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打破標點符號的局限,在無標點處停頓。這種情況通常與邏輯重音相配合。
(3)感情停頓
感情停頓是指因感情需要而作的停頓。感情停頓受感情支配,有豐富的內涵和飽滿的真情實感。這種停頓主要用來表達沉吟思事、情感激動、惱怒憤慨等。
(4)生理停頓
生理停頓是指說話時在長句子中間合適的地方頓一頓,換一口氣。
(三)隱語技巧
在商務談判中,有些不能明說的意思,就需要談判人員用隱語來表達。隱語與談判語言表述要清楚準確、邏輯嚴密的要求並不矛盾。談判人員根據特定的環境與條件,運用“隱隱約約”、“彎彎曲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委婉而含蓄地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四)敬語技巧
恰當地使用敬語,一方麵可以表示你對對方的友好和尊重;另一方麵也體現出你的良好修養。談判中,應根據需要選用恰當的敬語,例如,表示尊稱的可用“閣下”、“仁兄”、“大人”等,表示詢問的可用“請問”、“煩勞一下”等,表示情態動作的可用“恭候”、“奉陪”、“拜訪”等。
當然,使用敬語要適度,如果過多地使用,反而會給人一種不自在、疏遠,甚至“此人真酸”的感覺。
五、談判中非語言溝通技巧
據研究,在談判中高達93%的溝通是非語言的,其中有55%是通過麵部表情、形體姿態以及手勢傳遞的,38%是通過音調傳遞的。
(一)麵部語言
實驗證明,人的麵部表情是內在的,有著比較一致的表達方式,正因為如此,麵部表情多被人們視為一種“世界語”。
1.目光語
(1)目光語的作用
目光語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4個方麵。
首先,是協調作用,可以用目光征詢對方的意見,協調立場,從而達到內心的交流。
其次,是表達情感,如怒目圓睜、含情脈脈等。
再次,是指示方向,即你的目光所到之處就是想說之物,或者讓對方發言,或者讓對方沉默。
最後,是反映人的言語和行為,如沉著的眼神表示肯定、冷靜、有把握等,彌散的眼神代表慌張、緊張、反應遲鈍等。
(2)目光語的應用
目光語主要由目光注視的時間長度、方向和瞳孔的變化3個方麵組成。所謂目光注視的時間長度,是指說話時視線接觸的停留時間。除了雙方關係十分親密的情形以外,一般情況下,連續注視對方的時間應在1~2秒鍾以內。
與人交談時,對方視線接觸你臉部的時間通常占全部交談時間的30%~60%,超過這一平均值的人,基本可以認為對談話者本人比對談話內容更感興趣;而低於這一平均值的人,則表示對談話內容和談話者本人都不太感興趣。
實際上,不同的文化對交談雙方視線接觸的時間長度的理解是有一些差別的,比如,在中東一些地區,相互凝視為正常的交往方式,而在澳大利亞的土著文化中,雙方避免視線接觸是尊重對方的表示。當然,在大多數國家,特別是在英國,在溝通中長時間地凝視和注視對方以及上下打量對方,被認為是一種失禮行為,而且是對私人占有空間或個人勢力圈的侵犯,這往往會造成對方心理上的不舒服。但這並不是說在與英國人談話時,要完全避免目光的交流,事實上,英語國家的人比中國人進行目光交流的時間更長,而且更為頻繁。他們認為,缺乏目光交流是為人不誠實、缺乏誠意或者逃避責任的表現,此外,也可能表示羞怯。
在交談中,視線接觸的方向很有講究。如果說話人的視線往下(即俯視),通常表示“愛護、寬容”之意;視線平行接觸(即正視),通常表示“理性、平等”之意;而視線朝上接觸(即仰視),通常表示“尊敬、期待”之意。
瞳孔的變化是指接觸時瞳孔的放大與縮小。瞳孔的變化不是人的意誌所能控製的。在高興、肯定以及歡喜時,瞳孔必然放大,眼睛會顯得很有神;而當痛苦、厭惡以及否定時,瞳孔就會縮小,眼睛會暗淡無光。
人們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此可以說,目光的接觸也是靈魂的接觸。在談判中,你若讀懂了對方的眼神,也就讀懂了他的內心世界。
2.眉與嘴
在麵部表情中,應當特別注意臉部肌肉、眉、嘴的變化。我們常說的麵善、滿麵春風、麵紅耳赤、笑靨動人、麵目可憎等都是麵部表情的具體表現。談判時,談判人員的麵部表情最好顯得親切自然一些,同時還應注意觀察對手的表情。
眉毛可以反映出許多情緒。當人們表示感興趣或疑問的時候,眉毛通常會上挑;當人們興奮、激動和表示讚同時,眉毛又會迅速地上下跳動;當一個人處於驚恐或驚喜中時,他的眉毛會上揚;當一個人處於憤怒、不滿或氣惱的狀態時,他的眉毛會倒豎;當一個人處於窘迫、討厭和思索狀態時,往往會皺眉。
嘴巴的動作同樣能夠反映出人們的內心活動。當一個人嘴巴緊抿而且不敢與他人目光相接觸時,可能是心中藏有秘密,此時不願透露;當一個人嘴巴不自覺地張著,並呈倦怠狀時,說明他可能對自己和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厭倦;當一個人咬嘴唇時,表示他內疚;當一個人對對方的談話感興趣時,嘴角常常會稍稍往後拉或向上拉。
值得注意的是,在英語國家,用手遮住嘴,被視為有說謊之嫌。中國人在與人交談時,為了防止唾沫外濺或口氣襲人,習慣於用手捂住嘴,這種動作很容易使英語國家的人認為他們在說謊話。
(二)肢體語言
1.手臂語
(1)一個人站立或走路時,雙臂背在背後並用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掌,表示此人有優越感和自信心;如果握住的不是手掌而是手腕,表示受到挫折或感情的自我控製;而如果握住的地方上升到了手臂,則表明憤怒的情緒非常嚴重。
(2)手臂交叉放在胸前,同時兩腿交疊,常常表示此人不願與人接觸;而微微抬頭,手臂放在椅子上或腿上,兩腿交於前,同時雙目不時觀看對方,就表示有興趣來往。
(3)雙手放在胸前,表示自己誠實、懇切、無辜。如果雙手手指並攏放置於胸前的前上方呈尖塔狀,那麼通常表明此人充滿信心。
(4)雙臂向兩側平伸,上下拍打,通常表示飛。然而在英語國家這一動作也暗指標致的女郎或者男子同性戀者。
2.手勢語
手勢是身體動作中最核心的部分。有些手勢是各民族通用的,例如,搖手表示“不”。此外,手勢也會因文化而異。例如,在馬路上要求搭便車時,英、美、加等國家的人是麵對開來的車輛,右手握拳,拇指蹺起向右肩後晃動;而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一動作往往會被看做是淫蕩之舉。總的來說,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兩種最基本的手勢:手掌朝上,表示真誠或順從,不帶有任何的威脅性;手掌朝下,表明壓抑、控製,帶有強製性以及支配性。
手勢語豐富多彩,沒有非常固定的模式。由於溝通雙方的情緒不同,手勢動作各不相同,采用何種手勢,都因人、因事而異。
3.腿部語言
(1)站立時兩腿交叉,往往會給人一種自我保護或者封閉防禦的感覺;相反,若說話時雙腿和雙臂張開,同時腳尖指向談話對方,則是友好交談的開放姿勢。
(2)架腿而坐,表示拒絕對方,同時保護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在與人交談時,不斷地變換架腳的姿勢,是情緒不穩定或者焦躁、不耐煩的表現;在討論中,如果將小腿下半截放在另一條腿的上膝部,通常會被人理解為辯論或競爭性姿勢;女性在與人交談時,交叉上臂並架腳而坐,有時會給人以心情不愉快,或者生氣的感覺。
(3)在與人交談時,筆直站立,上身微前傾,頭微低,目視對方,表示謙恭有禮,願意聽取對方的意見。
(4)坐著的時候,如果無意識地抖動小腿或腳後跟,或不時用腳尖拍打地板,則表示焦躁、不安、不耐煩或是為了擺脫某種緊張感。
(三)體觸語
體觸是借人與人之間身體的接觸來傳達或交流信息的行為,這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非語言溝通方式。體觸的影響因素有性別、社會文化背景、觸摸的形式以及雙方的關係等。具體來說,體觸行為有握手、擁抱、碰撞等。
由於體觸行為進入了最敏感的近體交際的親密距離,因而容易產生敏感的反應。特別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體觸行為有各種不同的含義,因此,談判人員在溝通中要謹慎地對待。
(四)非語言溝通的控製
1.“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在商務談判活動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是我們留給每個人第一印象的機會隻有一次,而這個印象往往會牢固地印在對方的腦海中,很久都不會改變。更重要的是,對方還會從第一印象中認定你有某種消極的品質,而你很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來糾正對方的印象失誤。
為此,談判人員要對非語言行為進行控製,就必須從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開始。可以通過3個方麵樹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是樹立自信;二是穿出品位;三是體語恰當。
2.時空距離掌握要得當
任何談判溝通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的,因此時間和空間也就成為溝通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人們總是自覺地利用時空因素來溝通有關信息。
(1)時間控製
談判溝通時間的選擇、談判間隔的長短、溝通次數的多少、談判人員赴會的遲早,往往能夠顯示出行為主體的品性與態度。
(2)空間控製
如果說人們對時間的利用主要是傳達行為主體自身方麵的信息,那麼,人們對空間的利用則主要顯示雙方彼此間的關係。
談判者之間的距離又被稱為“界域語”,界域語受本民族文化的影響非常大。例如,兩個關係一般的西班牙人或者阿拉伯人的談話,他們之間的界域距離通常隻有15厘米;而這樣的距離會被英國人、美國人視為是一種侵犯和幹擾。因此,談判人員在與人交往之前,必須了解雙方的界域語,以便能恰當地運用有利於溝通的界域手段,讓雙方都有種安全感和舒適感。
此外,在談判中,談判人員座位的選擇也很講究。座位不同,表明的關係也不同,交談的效果也會不一樣。以辦公室桌兩邊的座位為例,如果兩人分坐桌子一角的兩側,顯得關係友好、交談氣氛親切,同時還有利於觀察對方的體態變化,可以隨時調整話題。與客戶談生意,通常會采用這種形式。
如果兩人同坐在桌子一邊,表明兩人的關係比較親密,或者兩人的目標一致、地位相等,交談氣氛會比較融洽,容易達成合作協議。這種形式適用於熟人之間進行的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