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製作好紀念堂的工藝美術作品,工藝美術工作者也花費了許多心血。北京建築雕塑廠的工人設計員吳永慎,為了設計好紀念堂的柱尖,跑遍了北京有名的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參觀了北京許多有柱尖的地方,最後設計了上麵刻有萬年青圖案的高柱尖。雕有萬年青的漢白玉柱尖配著紅色台基使人想到毛澤東開創紅色江山萬年長。為毛主席紀念堂敬製藝術品,這是關係到千秋萬代的事情。因此,參加這個工程的美術工作者都以一絲不苟的精神,精心設計、精心創作。他們說:“為毛主席紀念堂敬製藝術品,我們要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參加毛主席紀念堂藝術裝飾的我國美術工作者,就是這樣一分一秒不遲延,一針一線無差錯,一錘一鑽見功力,一筆一墨寄深情,精心製作,把最好的藝術品獻給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門楣的題字,是當時中共中央主席兼軍委主席華國鋒的手書。華國鋒為題寫“毛主席紀念堂”六個大字,練了不知多少遍,但最後上匾時,還是請專家進行了修正。
“毛主席紀念堂”六個金匾大字的製作是由北京通縣花絲鑲嵌廠等單位承擔的。製作人員反複琢磨這幾個字的特點,非常重視,非常精心。金匾每個字平均一米見方,為了把筆跡搞標準,他們除采用卡尺量之外,還把做好的字放在一起反複比較,直到滿意為止。
毛主席紀念堂落成
毛主席紀念堂建設速度是驚人的。
1977年5月24日,毛主席紀念堂正式竣工,要是從1976年11月24日的奠基儀式算起的話,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
讓我們全方位地遊覽一下毛主席紀念堂。
毛主席紀念堂,正好位於天安門廣場中軸線上,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革命曆史博物館高度相當,色彩相近,風格協調,互相呼應,形成一個統一的建築群。紀念堂正門朝北,與紀念碑麵向一致,與天安門城樓遙相對應,更加突出了天安門廣場的中心位置。紀念堂庭院四周,是新辟的廣場,當天安門前隆重集會,毛主席紀念堂將為一片人海所環抱。
毛主席紀念堂底部長寬各105.5米,總高33.6米,總建築麵積有2萬多平方米。它的建築體形,采用了平麵呈正方形,四周環繞柱廊,立麵嚴格對稱的造型。這種體形,不僅進一步強調了建築物的中心地位,而且,端莊平穩,氣勢壯觀,具有我國獨特的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建築物特定的主題思想。紀念堂鋼筋混凝土的主體結構外麵,全部用花崗石作貼麵,突出了建築物簡樸、剛強的特征,使人感到特別莊嚴肅穆、堅實牢固。紀念堂的屋頂,采用了我國紀念性建築一般都為重簷的傳統形式,四角微微上翹的挑簷,兩層寬邊的琉璃瓦簷門,既保持了鮮明的民族建築風格,又具有現代建築的特色。整個建築物,色調明快、簡潔,中黃色的琉璃瓦雙簷,淺黃色的牆麵,棗紅色的台幫,潔白的漢白玉欄板,並襯以柱廊內淺藍色的窗玻璃,既自然素雅,保持肅穆感,又使建築立麵層次分明。
紀念堂四周鬱鬱蔥蔥的綠化帶分為內外兩環。6米多寬的內環以草皮為主,間有黃楊球、雲杉和花壇;外環有30米寬,種植著以油鬆、雪鬆等常青樹為主的喬灌木,使紀念堂屹立在蒼鬆翠柏之中,在外環綠帶東西兩側的油鬆和雪鬆之間,還種植有紅果樹,每年清明前後,滿樹的白花,格外肅靜;每年9月,滿樹的果實,一片火紅,此外,在南北常青樹間,還配種了饅頭柳,每年返青最早,落葉最遲,使紀念堂處於萬綠叢中。
紀念堂院北入口的兩側,各矗立著一組巨型群雕。它們豐富和增強了紀念堂建築的思想內容,也使北入口作為正門的地位更加突出。
進入紀念堂庭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主席紀念堂”六個金匾大字,迎麵12根大石柱,高高聳立。這些環繞四周的八角廊柱,高17.5米,1.5米見方,四麵對稱,共44根。它們對於豐富紀念堂的建築造型,增強高大、挺拔的氣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運用柱廊這一形式,為紀念堂建築的主題思想服務,設計人員特意把石柱的斷麵定為小八角,以增加棱角,使線條更富有剛性。同時,在整個柱麵上,還刨出了像燈心絨一樣的豎線條紋,使人看了更有挺拔向上的質感。柱廊內側牆上,有一排淺藍色的玻璃窗。這些窗戶沒有橫牆間隔,上下一氣貫通,進一步強調了建築的挺拔形象。
來到紀念堂前,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兩層平台下棗紅色的台基幫底。在整個建築物淡雅的色調和周圍一片綠林的環境裏,紅色的基石顯得分外醒目。紅色台幫之上,是兩圈漢白玉的欄板紅白相襯,格外悅目。欄板,萬年青的花飾,清晰可見。這種多層平台配以白欄板的造型處理,是我國古代建築常用的手法。這次,設計人員大膽革新,用萬年青這種圖案取代了古代雕欄玉砌慣用的蟠龍花紋,賦予這一建築形式以嶄新的思想內容。與此類同,石柱柱頭上下額枋之間的花板,台階上的兩條垂帶,都在采用傳統手法的同時,雕刻了素色花環。整個紀念堂建築的裝飾花紋,隻采用了萬年青、梅花、葵花、鬆柏、鬆枝等幾種圖案。
紀念堂的兩層台階,共高4米。紀念堂地麵以上共分兩層。首層主要由北大廳、瞻仰廳、南大廳和四個大小不同的休息廳組成。
拾階而上,穿過環形走廊,跨進玻璃大門,便來到了北大廳。北大廳寬34.6米,深19.3米,高8.5米,可供六七百人在瞻仰遺容前舉行悼念活動。大廳迎麵是一尊高3.45米的漢白玉的毛澤東雕塑坐像,室內采用具有民族傳統的藻井天花板,上麵排列著110盞葵花燈。燈光照著毛澤東塑像,恰似千萬朵葵花永遠向太陽。在整個南牆上,一幅氣勢磅礴的“祖國大地”絨繡畫,襯托著毛澤東的塑像。大廳裏,雄壯地矗立著四根奶油大理石的方柱,它和大理石地麵上的紅色地毯,烘托著廳內寧靜緬懷的氣氛。
從北大廳兩側的金絲楠木雕花大門向南走,便來到瞻仰廳。瞻仰廳是整個紀念堂的中心,廳深16.5米,寬11.3米,高5.6米,為南北向的長方形。南麵牆壁的白色大理石上,鑲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的鎦金大字。其他牆麵裝飾著楠木護牆。地麵褐色大理石上,鋪著橘黃色的地毯。毛澤東遺體水晶棺安放在大廳中央,水晶棺下是黑色花崗石砌成的梯形棺座,棺座四周是萬紫千紅的花叢。毛澤東安臥在萬花之中。水晶棺體高出地麵80厘米,廳內瞻仰通道與水晶棺的距離約2米。在這裏,人們隻要平視便可以清晰地瞻仰到毛澤東親切慈祥的遺容。
步出瞻仰廳,再往前走,便來到南大廳。這個廳東西21.3米,南北深1.8米,高7米。天花板上是15盞頂燈組成的3組葵花燈,地麵鋪有朱紅色地毯。北麵漢白玉牆上,刻有毛澤東手跡――《滿江紅?和郭沫若同誌》。
紀念堂的南門外,是一小廣場。出入口處,與北門相同。東西各有一組大型群雕,與北入口既統一布局,又各有區別。南麵,古老的正陽門城樓已修繕一新。它好像一道屏風,又仿佛是紀念堂南門的“影壁”,使莊嚴的廣場與前門大街繁華的商業區,形成明確的界線。
入夜,天安門廣場華燈齊放。銀光閃閃的燈帶,把毛主席紀念堂的輪廓勾畫得格外分明。這時,半隱半現地設在簷口下的上百盞投光燈,把道道光線射向牆麵,使整個建築物,布滿了銀色的光輝。此時此刻的毛主席紀念堂,宛如一座晶瑩奪目、光彩照人的水晶建築。
1977年7月16日零點,紀念堂由建築單位正式移交給同年4月中央批準的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管理。第一任局長是前北京衛戍區副司令員曾紹東同誌,紀念堂管理局的主要任務是:切實做好毛主席遺體的保護,設備管理維修,安全警衛,接待內外來賓,組織群眾瞻仰等工作。
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移入紀念堂內,8月20日,毛主席遺體進入紀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澤東逝世1周年紀念日,毛主席紀念堂落成典禮在紀念堂北庭院隆重舉行。
9月9日這一天,毛主席紀念堂四周,鬆柏青翠,鮮花盛開,參加大會的許多身經百戰的紅軍老戰士,朝氣蓬勃的青年一代,以及工人、農民、解放軍指戰員和知識分子代表,麵對毛主席紀念堂,列隊肅立在廣場上。
大會由當時的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主持,下午3時,葉劍英宣布大會開始,全體肅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東方紅》。
在肅穆的氣氛中,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汪東興緩步走到紀念堂北大廳毛澤東坐像前敬獻花圈。中共中央、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政協全國委員會以及參加大會的黨政軍領導人敬獻了花圈。
毛澤東的親屬也獻了花圈。
獻花圈後,全場肅立默哀,沉痛哀悼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
接著,華國鋒發表重要講話。
大會在高昂的《國際歌》聲中結束後,與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步入瞻仰大廳,瞻仰毛澤東遺容,向毛澤東的遺體鞠躬致敬。這是毛主席紀念堂落成之後,第一批瞻仰者。
隨後,參加大會的各方麵負責人和首都群眾列隊走進瞻仰大廳,瞻仰毛澤東遺容。
毛主席紀念堂對外開放
毛主席紀念堂對外開放了,這是件大事,是件新鮮事,中國老百姓沒有見過活著的毛澤東,完全可以通過瞻仰遺容彌補遺憾,這對瞻仰者是極為幸福的。
十幾年,無論春夏秋冬,毛主席紀念堂大門前總是靜靜地排著一列列長長的隊伍,那是懷著一顆顆虔誠的心前來瞻仰這位偉人遺容的人群。每天,太陽是新的,人群也是新的。
紀念堂建成後的最初七年中,實行的是由中央機關、國家機關、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北京市四大口“按口發票,憑票瞻仰”。常有不在“口”內的老百姓隔著柵欄眼巴巴地望著紀念堂,有人還帶著土特產品,放在門口,向毛主席鞠躬後離去。
1984年5月,中央批準了紀念堂管理局的報告――對外開放,憑介紹信、身份證、工作證入內。紀念堂的大門打開了,全國各地的群眾洶湧而來。每年7、8、9三個月,是紀念堂接待任務最繁重的月份。平均一小時要接待9000人,瞻仰者在瞻仰廳的時間一般為26秒,平均一天達5萬人次。瞻仰隊伍綿延兩公裏,需60多分鍾才能到達北大廳。
最初幾年,紀念堂裏地毯上常見一塊塊淚水洇濕的深色痕跡,許許多多普通老百姓麵對毛主席的遺體痛哭失聲。
百姓瞻仰主席的動人故事很多很多。
一蒙古族漢子身背一麻袋肥碩全羊做成的各式禮品來到紀念堂,請求放在主席遺體前祭奠,紀念堂工作人員表示不能收,他卻堅持己見。反複做工作後,他才將麻袋收回,一步一回頭離開了紀念堂。
河北省駐京辦事處一劉姓公民,每個星期天,都要帶著他的一對雙胞胎前來瞻仰,每次都要買上一束花。這是他母親在他赴京前的叮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生入校,第一課是到紀念堂來。另外,每年都有祖國各地的學校組織學生來京瞻仰,為此,北京市把紀念堂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
十幾年來,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群眾對毛澤東的感情仍是深厚的。1988年,徐靜局長一行三人赴廣東為紀念堂選購滌綸花。東莞市委、市政府決定不收款,無償奉獻4000餘束、價值8000元人民幣的鮮花,表達東莞人民對毛主席的深厚感情。
1990年初,一位藏族幹部將自己在深山采集到的一棵大靈芝送到紀念堂,表示他對毛主席的懷念。
在毛主席誕辰一百周年時,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的一位同學說:“毛澤東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空前的偉人,但對他研究得還不夠,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的毛澤東,介紹得也不夠。我們講毛澤東是人不是神,並不意味著將他從偉人的位置上搬到凡夫俗子的位置上。我們這代人對毛澤東知之不多,而與毛澤東同時代的人應該給後人彌補上這一差距。我希望能有一批更詳細、更深刻的高質量著作出版。”
北京工業大學一位同學說:“我很想了解非凡的政治家毛澤東,在關鍵時刻,在重大問題上毛澤東主席是如何決策的,決策過程和方法是什麼?毛澤東有大量的讀書筆記和批注,有大量的與外國政治家的談話和豐富的外交思想,對我們後人而言,這是需要了解的寶貴精神財富。了解毛澤東,才能更清楚地了解中國曆史。”
按照規定,所有的瞻仰者都隻能在水晶棺的圍欄外繞行,隻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毛主席的親屬可以接近水晶棺。
每年毛主席的誕辰,毛岸青、邵華等毛主席的親屬都要來紀念堂。毛岸青總是走到水晶棺前,在父親的遺體前注目片刻,然後走到腳部沉思一會兒,離開時再站立回眸,接著走入紀念室,認真地觀看父親照片和遺物。走出紀念室,進入一樓休息室,他在兩圈沙發中找到自己的固定的座位後落座。“每次都坐這個座。”管理人員說:“他幾乎一言不發。”
毛主席的女兒李訥有時坐公共汽車來,隨著瞻仰隊伍緩緩前進,工作人員發現她時,會把她請入休息室,遞上一杯清茶,共寄哀思。
在談到毛澤東同誌家屬瞻仰主席的遺容情況時,宣傳處處長黃大香說:每年的9月9日、12月26日,毛岸青、邵華都帶著毛新宇來瞻仰主席遺容。通常,他們事先都與管理局聯係,由局領導陪同,毛新宇手捧鮮花在北大廳漢白玉雕成的毛澤東坐像前默哀,爾後來到瞻仰廳,向老人家鞠躬,逗留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
為加強毛主席遺體的守護,水晶棺兩側於1987年新加裝了兩道1.9米的玻璃護牆。
毛主席紀念堂開放十多年來,已接待外賓200多萬人,其中元首級貴賓210多位。
鐵托總統是瞻仰紀念堂的第一位外國元首,他敬獻的花圈緞帶非常精致,其上方鑲有一顆由金絲編成的五角星。
毛主席逝世後,金日成主席曾派遣金明珠副處長乘專機護送朝鮮國土上盛開的鮮花組成的花圈到北京。他親自敬獻的花圈緞帶也收藏在紀念堂內。
盧森堡99歲的盧中友協主席阿道夫,每年都來一趟紀念堂。他與毛主席同齡,毛主席生前三次請他到中南海作客、過生日,他與主席私交深厚。當社會上出現取消毛主席紀念堂的謠言時,阿道夫從盧森堡飛抵北京,他要親自過問老朋友的事。在證實確屬謠言後,他放心了。他說:“新中國來之不易,你們要把毛主席的遺體保護好。”
外國元首要瞻仰毛澤東同誌遺體都事先由外交部與紀念堂管理局取得聯係,暫停國內群眾的瞻仰。由紀念堂北門進入北大廳。這時大廳內天花板上的110盞光華奪目的玻璃葵花燈齊明。照耀著157平方米的氣勢磅礴的絨繡“祖國大地”,照耀著端坐在萬年青、鬆柏和鮮花中的毛澤東漢白玉坐像。外國元首向毛澤東坐像敬獻花圈、默哀,然後在坐像前留影。他們與國內群眾所不同的是可以在此逗留時間長一些。
一般外賓和國內群眾參觀程序一樣,隻是停留時間比國內群眾略長。
1988年,巴基斯坦一個代表團在我國進行訪問,訪問結束時,陪同人員問還有什麼要求,他們說,我們就是想看看毛主席遺容。中國方麵馬上作了安排,滿足了他們的要求。
關於毛主席紀念堂的傳聞
在毛主席紀念堂修建工程剛剛拉開戰幕之時,北京首先傳出一則新聞:
“毛主席紀念堂地下挖出了黃金!”
這則消息很快傳遍北京城,傳遍全國,而且越傳越邪乎,越傳越廣泛:
“毛主席紀念堂地下是一個大金庫,是明代皇帝埋下的。”
“毛主席紀念堂地下的大金庫深不見底,寬不見邊,越挖越多,挖出的黃金成車皮地往國庫裏運。”
“毛主席紀念堂調來了黃金部隊,專門開采黃金,紀念堂工程暫停修建。”
“一個小偷偷了毛主席紀念堂的一塊黃金,還沒出天安門廣場,就被汽車軋死了。這是報應啊!”
1996年5月的一個下午,筆者采訪了當年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的某團政治處劉主任(現任師政委)。
筆者:劉政委,你好。聽說你曾參加過修建毛主席紀念堂,能不能談談當時的一些情況?劉:好。部隊接到修建毛主席紀念堂這項光榮任務,是在1976年11月下旬。當時我在團裏擔任政治處主任。部隊接到任務後,幹部戰士的情緒很高,決心書、請戰書像雪片一樣飛往團部。我當時在的那個團是紅軍團,組建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創時期,有著光榮的曆史和優良的傳統,參加過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在淮海戰役中,堅守大王莊陣地,一個團頂住了黃維兵團兩個師的兵力,陣地反複爭奪了十幾次,全團傷亡1000多人,最後守住了陣地,為全殲黃維兵團贏得了時間,那次戰鬥,我們團被上級命名為“小老虎團”。和平時期,我們參加過1964年全軍大比武,受到過毛主席的親自接見和高度讚揚,參加過十三陵水庫修建工程、天津抗洪搶險、唐山抗震救災、對越自衛反擊戰。總之,我們團的曆史是無比光榮的。這些是不是太遠了。
筆者:不,不,你繼續談吧。
劉:接到修建毛主席紀念堂的光榮任務後,我們及時向部隊進行了傳達,作了動員,幹部戰士個個精神飽滿,不斷高呼口號:“一定要保質保量地完成任務!”
不久,部隊便開往北京,戰鬥一打響,戰士們個個士氣高昂,幹勁衝天,輕傷不下火線的,帶病堅持的,為執行任務推遲婚期的,偷偷撕掉父母病危電報的,各類典型人和事多的是,我們在各種會上大張旗鼓地表揚他們,宣傳他們,大大調動了幹部戰士的積極性,工程建設突飛猛進,“小老虎團”的光榮傳統又發揚光大了。
筆者:當時有些傳聞不知是真是假,聽說毛主席紀念堂地下挖出許多黃金。劉政委,你能就這個問題談一談當時的真實情況嗎?
劉:當時是有這樣的傳說,這一點,我可以肯定地說,一塊黃金也沒挖出來。當時整個紀念堂工程分地麵和地下兩大部分。我們團負責地下施工,要是挖出黃金來,應該首先是我們先發現,但是沒有。
筆者:當時人們傳說的是不是特別玄乎,有沒有人到工地上來問過。
劉:有。當時地下施工是對外保密的。但在地麵工地,不少老百姓過來問,有好多是外地人,特別是一些老太太較多,她們愣說地下挖出了黃金,還說有不少人親眼看見了,還有人說毛主席紀念堂地下的黃金數不清,成車皮地往外運,國庫裏都快盛不下了,真是笑話。
筆者:劉政委,通過你這麼一講,我們知道了紀念堂地下挖出黃金不是事實了,但你能不能分析一下,當時為什麼會流傳那麼多說法?
劉:這事我也想過,我覺得之所以有這種說法,還是出於人們對於毛主席的深厚感情,中國老百姓虔誠、迷信,認為毛主席一生對中國貢獻那麼大,犧牲那麼多,他埋在哪裏,哪裏就會有黃金萬兩、富貴天堂。出於這種良好的願望,有人就可能杜撰出毛主席紀念堂地下挖出黃金的故事,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有些人最愛傳話,又最信言傳,傳來傳去,假的也會成真的。所以,在中國,有許多傳說搞不清真假,直到現在還是這樣。
筆者:那麼,你認為引起這些傳說,有無科學道理?
劉:應該說也是有的。天安門廣場從曆史上看,是封建統治者的宮廷廣場,封建皇帝過著驕奢淫逸的糜爛生活,他們有可能會在廣場地下囤積黃金,所以,一些人作出這種猜測和傳說,這大概就是一些根據。
筆者認同地點了點頭,起身感謝劉政委,為不明真相的人告知了事實的真相。
在80年代,關於毛主席紀念堂是否保留,又傳出新聞,有人說,建毛主席紀念堂是違背毛主席意願的。
應該說,建毛主席紀念堂這種做法是有悖毛澤東同誌意願的。
毛主席讚成火化,並且率先在倡議實行火葬的倡議書上簽了名,這事是在50年代。1956年4月27日,中央工作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期間,秘書將一份厚厚的折子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打開一看,這是一份工作人員根據毛澤東同誌的提議擬寫的文稿:
倡議實行火葬
我國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種安置死者的辦法,其中主要辦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廣。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費木材;加之我國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把厚葬久喪定作禮法,常使許多家庭因為死者而陷於破產的境地。實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節省裝殮和埋葬的費用,也無礙於對死者的紀念……這是安置死者的一種最合理的辦法,而且在有些國家已經普遍實行。因此,我們倡議,在少數人中,首先是國家機關的領導工作人員中,根據自己的意願,在自己死了以後實行火葬。
凡是讚成火葬辦法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請在後麵簽字。凡是簽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後一定要實行火葬,後死者必須保證先死者實現其火葬的意願。
毛澤東同誌看完倡議書,滿意地點點頭,連聲用他那濃重的湖南鄉音說:“好!好嘛!”隨即揮筆寫下了“毛澤東,1956年4月27日”。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全國哀思如潮。10月8日,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作出了《關於建立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紀念堂的決定》。盡管這一決定違背毛主席自己的意願,但得到了全國人民的認可。
在1980年,社會上一些人曾傳播毛主席紀念堂將要拆除的小道消息。這消息,不僅引起國內人們的關注,國外一些人士對毛主席紀念堂是否將被拆除也產生了疑慮。
盧中友協主席阿道夫,從盧森堡飛抵北京,探究虛實。意大利著名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訪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時,專門談到毛主席紀念堂的事。
鄧小平說:“粉碎‘四人幫’後,建毛主席紀念堂,應該說,那是違反毛主席自己的意願的。50年代,毛主席提議所有的人身後都火化,隻留骨灰,不留遺體,並且不建墳墓。毛主席是第一個簽名的。我們都簽了名。中央的高級幹部、全國的高級幹部差不多都簽了名。現在簽名冊還在。粉碎‘四人幫’以後做的這些事,都是從為了求得比較穩定這麼一個思想考慮的。”
“我不讚成把它改掉。已經有了的把它改變,就不見得妥當。建是不妥當的,如果改變,人們要議論紛紛。現在世界上都在猜測我們要毀掉紀念堂。我們沒有這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