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愛國詩人(2 / 2)

泰戈爾這個時期創作上的最大收獲無疑是長篇小說《戈拉》。它被公認為泰戈爾長篇小說的最高成就,印度現實主義文學的傑作。《戈拉》描繪的是19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民族複興時期孟加拉的社會生活。當時印度民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隊伍已經逐漸形成並壯大起來,新興無產階級的力量在不斷加強,謀求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深入人心,開展民族解放運動的條件業已成熟。小說產生於20世紀初,因而具有新的時代特征。小說主人公戈拉是一個有著愛爾蘭血統的人,也是一個比有些印度人更加熱愛印度,比有些印度教徒更加篤信印度教的人。他的身上具有當時許多進步知識分子的共同特點:澎湃的愛國熱情,積極的活動精神和鬥爭精神,狹隘的民族觀念和宗教觀念,缺乏明確的鬥爭方向和實際辦法。《戈拉》在本世紀初葉問世,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這有助於印度人民探求自己的出路,對於印度廣大愛國知識分子來說尤其具有啟發作用。

1912年是泰戈爾開始走向世界的一年。這一年泰戈爾帶著他在西來達休養期間出版的詩集《吉檀迦利》來到英國。詩集在英國再次出版後立即轟動了英國和印度,並於1913年11月13日獲諾貝爾文學獎。

《吉檀迦利》的意思是奉獻。其中的詩是獻給詩人心目中的神靈的,共有103首詩,主要是從《收獲節》、《奉獻》、《回憶》、《孩子們》、《夢》、《吉檀迦利》等孟加拉文詩集中選擇的。泰戈爾認為宇宙是個有生命的整體,萬物由一個共同生命維係著,主宰萬物的則是一個無形無影而又無所不在的精神本體——神,人們隻有達到與神完全合一的境界,才會真正感到快樂和幸福。《吉檀迦利》所表現的正是詩人對於神的境界的追求以及達到神的境界的歡悅。這本詩集是詩人宗教觀點的藝術體現。在詩中泰戈爾感到神在通過他的眼睛觀察,通過他的耳朵聆聽,通過他的心靈感覺。他感到周圍無限美好,充滿美和愛:

你是天空,你也是窩巢。

嗬,美麗的你,

在窩巢裏就是你的愛,

用顏色、聲音和香氣來圍擁住靈魂。

《吉檀迦利》之所以能夠獲得世界榮譽,除了它那耐人尋味的內容外,還與詩人卓越的藝術表現能力有關。他既善於使自己思想和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馳騁,構成優美感人的境界;又善於使這種思想和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顯得生動活潑,富有魅力。

當詩人於1917年春從歐洲回到印度的時候,那裏的社會局勢正在劇烈動蕩,一場新的大規模的民族解放鬥爭風暴已經醞釀成熟。

詩人受到這種革命浪潮的吸引,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在加爾各答的群眾大會上,他高唱自己新編的愛國歌曲,號召印度人民早日覺醒,同世界各國人民並肩前進,從而重新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心。

你的召喚飛越世上所有的國家,

人們聚集在你的麵前。

這個日子來到了。

但是印度在哪裏呢?

她還是藏起來,拖在後麵麼?

讓她背起她的負擔同大家一起前進吧。

傳給她,萬能的上帝,

你的勝利的消息,

啊,永遠覺醒的主。

泰戈爾原計劃到各國旅行,為建立一所國際大學做準備工作。於是他在國內訪問南印度的幾個城市,又來到西印度各地,到處宣講他的教育理想,解釋國際大學的辦學宗旨。同年6月,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給泰戈爾寄來了《精神獨立宣言》。這個宣言是羅曼·羅蘭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起草的,號召各國知識分子不為本國政府的侵略戰爭政策服務,籲請世界各國知名人士簽名。泰戈爾於6月26日在宣言上簽了字。

此後,泰戈爾作為和平之使啟程前往歐美訪問,在英國、法國、荷蘭和美國各地發表講演,為世界和平和本民族的解放鬥爭不懈地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