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兒作樂
從前,有一位大富翁請一個能夠演奏好多樂曲的伎兒到府中表演,一曲曲優美的樂曲令富翁心曠神怡。這時伎兒便乘機向富翁討賞,要富翁給他一頭牛。富翁不願意.但並
沒有直接表示,而是微笑著對伎兒說:“你若是能夠照今天的曲目繼續演奏下去,晝夜不停,時滿一年,我就把牛送給你。”沒想到伎兒毫不在意,竟反問富翁:“若我真的一直演奏下去了,您也真的一直聽下去嗎?”富翁滿以為伎兒不敢接受這種苛刻的挑釁,便答說:“當然了,隻要你能不間斷地奏樂,我就一直聽著。”“那好吧。”伎兒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富翁的條件。而富翁也在暗自得意,便舒舒服服地躺下,專等伎兒開始演奏了。
隻見伎兒把樂器調了調,自己又定了定神,頭一甩,演奏了起來,果然不同一般。這個伎兒一心作樂,三天三夜未曾停歇。
可是,富翁卻受不了了。現在他聽著這一首首熟悉的樂曲,再也感受不到先前那優美動聽的韻味了,全部成了令他煩躁難耐的噪音。終於,富翁認輸了,送給了伎兒一頭牛。
客觀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有主次之分,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麵所規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麵對事物的性質也有一定的影響。在一定條件下,矛盾的主次方麵可以相互轉化,矛盾的主次方麵轉化了,事物的性質也就改變了。故事中的伎兒開始演奏的樂曲,富翁覺得優美動聽,是樂音,是享受。後來,在伎兒不間斷地演奏的刺激下,樂音變成了噪音,享受變成了難受。矛盾的主次方麵轉化了,富翁就再也無法忍受了。
鄭人乘涼
從前有個鄭國人,到一棵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轉動,樹影在地上移動,他不停地移動涼席,隨著樹影動。到了黃昏,他又把涼席鋪在樹下。一會兒,月亮出來了,月亮在空中轉動,樹影在地上移動,他又不停地移動涼席,隨著樹影動。可是,他又擔心露水沾濕衣服。漸漸地,月亮當頂、樹影縮得愈來愈小了,他就徑直躲到樹底下,渾身上下也被露水沾得愈來愈濕了。這個人白天乘涼的方法,可以說是十分靈巧的,在晚上用同樣的方法乘涼,那就顯得笨拙極了。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變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方法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是千變萬化的,任何矛盾也就都具有其特殊性。這就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都必須根據這種變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麵性和絕對化,這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鄭人將白天乘涼的方法沿用到晚上,沒有看到太陽和月亮的區別,也沒有注意到白天和夜晚的差異;事實上,晚上自有晚上的乘涼方法,鄭人生搬硬套白天的方法,仍然追著樹蔭乘涼,實在是愚蠢可笑。
以愚困智妙計
北宋初年,南唐派使者前來納貢,所派使者是江南名士徐鉉,此人以學識淵博見多識廣、能言善辯聞名於北宋朝廷。宋朝照例要派官員做押運使,去接受貢品,滿朝文武怕自己學識不及徐鉉而丟麵子,沒有人敢做押運使,宰相也不知道究競選誰最好。宋太祖讓殿前司選出10位不識字的殿中使者的名單,隨手在名單上圈了一個人的名字,滿朝文武見此大吃一驚,連宰相也不解其中的奧妙,隻能遵旨催促那個被點中的使者趕快動身。在船上,徐鉉滔滔不絕地談古道今詞鋒犀利,周圍的人對他驚奇不已。而那位使者根本聽不懂徐鉉的高談闊論,隻能一個勁兒點頭稱是。徐銨不了解使者學問的深淺,心想不能在來人麵前丟臉,越發說個不停。一連幾天,徐鉉說得口幹舌燥,疲憊不堪,把肚子裏的墨水倒幹淨了。那位使者還是沒有與他辯論,徐鉉自覺沒趣,就不再吭聲了。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叫做矛盾。矛盾的雙方互相排斥又互相鬥爭,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並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轉化。宋太祖正確地處理了“愚”和“智”這一矛盾關係,置南唐使者徐鉉於英雄無用武之地,從而在外交上取得了勝利。
“焚琴煮鶴”與“解放阿留”
“焚琴煮鶴”這句成語,說的是有個人砸了琴、宰了鶴,用琴當柴煮鶴吃。結果,琴不如幹柴好燒,鶴並不比 雞肉美。於是乎此人感歎道:“琴不如薪,鶴不如雞。”
“解放阿留”則是說明代太倉的周期元素,人一個書僮叫阿留,阿留“生性呆癡無比”,主人讓他掃地出門,“他終朝運帚,不能潔一廬”。主人讓他砍根樹枝做床腿,他在林中轉悠半天空手而歸,告訴主人說“:木枝皆上生,無向下焉!”某一日,主人作畫,故意與他開玩笑讓他試一試。他提筆染墨,竟“濃淡參亭,一如素能”。自始,主人讓他專心作畫,“其終身為弁”,成為好畫家。
想問題、辦事情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是由矛盾構成的,為同的事物,其內在矛盾為同,同的事物在為同的發展階段,其矛盾也矛盾也有差別。我們分析問題時,就是要研究事物的內在的特點,從中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為同的矛盾,要用為同方法解決。要力戒“焚琴煮鶴”,學習“解放阿留”,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土地爺的哲學
古時候有一神話故事說,有一次土地爺外出,臨行前囑咐兒子們把祈祝禱者的話記下來。他走後,來了4個祈禱者;船夫祈禱趕快刮風,果農祈禱別刮風,農民祈禱趕緊下雨,行路人祈禱千萬別下雨。這一下子可難住了土地爺的兒子們,他們不知該怎麼辦才好。
很快,土地爺回來了,看了兒子們的記錄,便在上麵批了4名話:刮風莫利果樹園,刮到河邊好行船;白天天晴好走路,夜晚下雨潤良田。 如此一來,4個不同的祈禱者都如願以償、皆大歡喜。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不同的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蠅蛆也是美味佳肴
蒼是追腥逐臭的行家裏手,且能傳播霍亂、傷寒等多種疾病,曆來被人們視不“四害”之一,避之惟恐不及,怎麼成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呢?
然而事實卻是這樣,昆蟲學家還給這道用蠅蛆炒的形似乎鮮肉的佳肴命名為“玉筍麻果”。世上的事物就是這樣奇妙,都包含著對立統一兩個方麵,既相互對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統一,並在一定條件下能各自向自已相反的方向轉化。事物都是地分不二的,蒼蠅出不例外,它除了上麵的害處外,也有有益的一麵。蒼蠅具有很強的富集能力和免疫功能,能有效地吸收食物的營養成分,同時抵禦各種病源體對自已的侵入。如果把蒼蠅在嚴格封閉的籠中喂養,吃以麥為主配製的飼料,它就不僅無毒,而且營養豐富,能夠做成美味佳肴,變成益蟲了。
被昆蟲學家請上餐桌的不僅有蒼蠅,還有螞蟻、蝗蟲、黃粉蟲等。專家們以自已的研究和實際行動告訴人們,許多昆蟲是高蛋白、高營養的食品,如能開發利用,將是人類無法估量的食物和蛋白質源。多達成100多萬種的昆蟲除用作食品或保健品外,還可廣泛用於飼料、醫藥、工業原料、觀賞工業等多種領域,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尚沒有被充分利用的資源之一,一旦形成大規模工業生產,其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
任何一個具體的認識隻是對整個世界一個層次、一個領域、一個發展階段的認識,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人們對蒼蠅由一味地消滅到有意識地加以利用,變害為益,就標誌著人們認識的深化和擴展,把對蒼蠅的認識推倒一個新階段。今後,如果再有人說“我的心象吃了蒼蠅一樣。”我們不禁要問他:是難受?還是喜悅?
猴子種葡萄
猴子很聰明,而且善於模仿人類的動作。猴子想學種葡萄,便走到葡萄園裏。它見園丁正給葡萄苗澆水,就說:“原來種葡萄需要水、這還不容易!我要給葡萄苗澆更多的水,讓它結更多的葡萄!”於是,他把一棵葡萄秧子插進河裏,葡萄秧被淹死。
猴子又來到葡萄園裏,它看見園丁在給葡萄秧施肥料,就說:“哦,原來葡萄需要肥料。我要給葡萄施更多的肥料,就能結更多的葡萄!”於是,它把葡萄秧栽在糞堆上、葡萄秧被燒死了。
猴於再次來到葡萄園裏,這時已到了冬天,猴子看見園丁用稻草把葡萄秧包起來埋在地下,就說:“哦:原來我的葡萄秧栽不活,是因為葡萄秧苗害怕寒冷。這次我定要著意保護,使它免受風霜!”
次年春天,猴子種上一株葡萄秧,而且學著園丁對葡萄秧越冬的管理技術,用稻草把葡萄秧包得結結實實的埋在地下,不幾天葡萄秧就悶死了。
眾所周知,葡萄的正常生長是多種生存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隻有按時澆水、適時、適量施肥、越冬防寒措施跟上,葡萄秧才能技繁葉茂茁壯生長。猴子雖然認識到水分、肥料乃葡萄秧生長之必需,卻沒能掌握合理灌溉、施肥技術,造成葡萄秧生長期間水分過剩、營養過旺,導致死亡。另外,葡萄植株越冬時,既要防寒保暖,以免凍死,又要保持通風通氣。而猴子隻知道防寒保暖,卻不知道還需通風通氣,以致將葡萄秧活活悶死。
朝三暮四
從前,宋國有個老頭兒很喜歡猴子,他在家裏養了一大群。時間長了,他能了解猴子的脾氣秉性,猴於也能聽懂他說的話。老頭兒愈發喜愛猴子了,寧願減少全家人的口糧。也要讓猴子吃飽。
由於猴子的食量太大,老頭兒家裏的存糧一天比一天少了。他想限定猴子的食量,就向猴子宣布:“從今天早飯起,你們吃的橡實要定量,早上3個,晚上4個,夠了吧?”猴子聽了個個吡牙咧嘴,亂蹦亂跳,顯出很不滿意的神色。老頭兒見猴子嫌少,就重新宣布:“既然你們嫌少,那就早上4個.晚上3個,這樣總夠了吧。”猴子聽說早上從3個變為4個,都以為是增加了橡實的數量,一個個搖頭擺尾,伏在地上,咧著大嘴直樂。
從早上3個、晚上4個變為早上4個、晚上3個,總數還是7個,隻是將安排的次序進行了調整,結果卻收到了判若雲泥的效果。至此,我們不能不為養猴人靈活多變的方法所折服。
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是質與量的對立統一。量的積累會引起質變,其主要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量的增加或減少,另一種是構成事物的各種成分在內部組織上的變化引起的質變。當家中的食物不能滿足猴子食量要求的時候,養猴人為達到安撫和馴養猴子的目的,將橡實的數量進行了巧妙的調整,使橡實在沒有增加數量的情況下,滿足了猴子的要求。對此,我們在批判猴子不看事物本質,隻注重事物形式,養猴人老奸巨滑、詭計多端的同時,更應該學習養猴人那種靈活多變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模式,將其作為我們的反麵教材,予以辯證的吸收和學習。